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处理份内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时间,或许难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负责协助弱能人士投入职场的职业康复导师梁海俊(梁Sir)不认同,工作内,他不惜花数月费唇舌,只为教导学员何谓有礼貌;工作外,他跑到老远上咖啡课程,只为熟习职场运作,好让学员更易掌握其教学。梁Sir说,「这里不止是一份工⋯⋯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27岁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导师,约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内的咖啡阁,为不同程度的弱能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一般咖啡店及小卖部的销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阁起初只是如小卖部一样,卖汽水、零食、罐装咖啡,没有烧卖、鱼蛋等熟食。但梁Sir认为,职场工作没这样简单,便利店有蒸炉卖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机,遂与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设备。他说,「部分学员在宿舍生活,对社会事物感疏离和陌生,设备贴近生活,希望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虽曾在大型连锁快餐店任兼职,但梁Sir仍自觉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报读咖啡课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后,就跑到新蒲岗的工厦上课,上足3个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后来懂得各类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为咖啡拉花。   努力装备自己,梁Sir希望能为学员显出示范作用。他说,咖啡课程中导师是看示范,再让他们尝试,故用同样方式指导学员,并加以鼓励。   轻度智障学员郑伟新(阿新)2、3年前初来实习时,性格内向,未明白如要对客人「有礼」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释,因「有礼」包含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时,都以身作则,细致如「收你几钱、找你几钱、多谢」,他都会坚持讲。谈起阿新现时已可处理卖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亲手为家人冲咖啡,本因受访而紧张的梁Sir都展露欢颜。   硬件以外,梁Sir更关心学员心态。以往有学员抗拒与他人沟通,非常不喜欢和他谈话,即使他关心学员为何戴口罩,该学员都是只回一句:「唔关你事!」但随他坚持每日关心学员,半年后该学员最终变成「开笼雀」,经常主动与他分享日常所见所闻。   面对各学员不同情况,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带点长气,像「干净」、「落场」的概念,只要学员不明白,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梁Sir说,「学员们不理睬他,其实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诚关心学员,他们都会感受到。这里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时45分打卡,5时33分就可以说拜拜⋯⋯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  
保良局卓越团队嘉许计划

保良局卓越团队嘉许计划

热诚?创意?团结?什么才是你认为最重要的员工质素? 保良局本年举办卓越团队嘉许计划,鼓励各部门及专业团队递交「以人为本,专业为先」的服务项目。日前由保良局主席为首的评审团队,从22个优秀项目中,挑选了4个服务荣获卓越奖。计划推行及评审过程中,是对员工的鼓励、更是对服务的关注;见证著服务团队对受众的关爱、对自身团队的归属感、对创新服务的承担。   我们一同感受4个卓越奖得奖项目中,团队的努力和关爱: 粤剧奇迹 平常人在残疾人士身上看到缺乏, 但团队却看到机会。 为他们创造机会,去学粤剧; 为他们创造机会,踏台板表演; 为他们创造机会,走入社区做服侍。   如果台上一分钟,台下要十年功的话,他们付上更多十倍。 由拉筋开始,由谢幕结束。 按图了解更多 按图了解更多 南TEEN传耆泰拳操 南亚裔青年+长者+泰拳?有发挥空间?有! 社工以「优势观点」介入,让南亚裔青年教长者打泰拳, 长者以教导本地传统文化回礼。 两个本是毫不相干的群体,因保良局相遇结缘, 更有长者将孙儿的西装送给穷困青年,让他可穿西装去见工。 拳脚无眼但有情。 「回味」流心软餐 缘自对吞咽困难人士的关爱,以创新技术制作易入口的软餐, 让他们重拾进食乐趣。回味除了来自食物外, 也来自尝到那久违了的情怀,窝心滋味,只此一家。 按图了解更多 按图了解更多 综合审批系统 (IAS)   看到系统两字,已经感到复杂; 如果要改一个牵连多个部门,使用多年的系统,更谈何容易。   但他们做到了。说出来未必掷地有声,用起来却会赞叹不绝。 程式码背后,是一份对提高成本效益的坚持及梦想。 看程式码会感动,今次要信了。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岗亭里有冷气、有座位,他却总是走出来。在保良局总部进出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获门警卢俊文(Michael)热切欢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没能框住他的热情;上班前后,Michael每星期好几天都在总部担任义工,协助照料幼童。看守总部是职责,守护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样的警卫工作 6年前打算开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绍下成为保良局门警团队一员。原以为当门警尚算轻松的他,入职后才发现这份工作不简单。保良局总部除了办公室,还有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上下课时间甚为繁忙的幼稚园、安顿孩子的家舍和婴儿组。既要应付出入车辆的安排,亦要留意学童安全;要小心核实进出人士身份,亦要欢迎公众参观博物馆。 「阿女,返嚟喇?」面对每日以千计的人流,除了随机应变,最稳扎稳打的方法就是认住常见的面孔。不论同事、老师、家长、小朋友,Michael总会逐一打招呼,情况许可更会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职,他亦会主动认识,「喺个脑入面登记佢个样」。   总有享受的理由:「见到小朋友就开心」 令人讶异的除了Michael的记忆力,还有他敏锐的观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欢在水池看蝌蚪,哪几个孩子升上小学后变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为察觉到Michael的细心和爱心,在保良局工作约两年后,社工便介绍他成为义工。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Michael当然一口答应。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动前后布置还原场地,后来便正式登记成为婴儿组义工,协助照顾家庭有困难的幼童。为手抱婴儿喂奶、与蹒跚学步的幼童玩耍、节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无论所照顾的小朋友是哪个年龄、哪种个性,Michael都甘之如饴。「返完日更,4点钟就啱啱好去喂饭仔!」工作9小时后,一想起与小朋友见面,Michael就不觉疲累。   婴儿组的孩子由初生至3岁不等,因家庭困难经社会福利署转介送到保良局。当家庭环境好转,小朋友便可以回家,与原生家庭重聚。相处了一段时间,突然不再见到某个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个小朋友情况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时候,真系会戥佢哋开心,但系又难舍难离。」   人来人往,每一段都是缘份 6年间,Michael见证了不少家舍孩子长大成人;已离开家舍的,却总有回来的人,有的当义工,有的成为社工。看见孩子回馈照顾他们的机构,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识就是缘份的他,在岗亭内外留意着来往的每个人,目光不止於责任,更在对每个人的关心。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为长者送饭、清洁家居、协助洗澡、剪头发、量血压、陪诊……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团队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单独看来都似是微不足道,但这些点点滴滴,全都是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们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区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   刘婉玲任职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照顾员已有10年,这天她到一个双老家庭—韩伯伯和黄婆婆家中服务,除了协助长者量体温、量血压、做健体运动、洗澡外,亦和两老一起闲话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机睇郑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刘婉玲坦言,作照顾员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诚关顾长者,才可慢慢与长者由互不认识发展至互相信任。长者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个道谢,都是婉玲工作中满足感的来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会人口老化,10年后将有1/3人口是长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项家居照顾服务,让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安享晚年,「我们整个团队有不同专职同事,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照顾员等等,一方面好像长者的管家,为他们送饭、购买日用品、清洁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长者的健康顾问,每日留意他们健康、提醒他们食药,需要时陪伴他们覆诊等等;亦更加像长者的朋友,不单是提供服务,更重要是陪伴同关心长者,跟他们一起在社区同行。」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当人人在庆祝圣诞佳节时,谁又会想起那留守於厨房,默默为大家预备圣诞大餐的幕后大厨?保良局家舍助理厨师植东云(云姐)任职32年,每日为总局家舍超过300名的儿童及青少年预备饭菜。10年前起,家舍开始举办圣诞联欢晚会,她便一直负责预备派对上的食物。咖哩鱼蛋、啫喱糖、红豆糕、炸鸡翼等,全都是云姐的拿手菜式。她与其他家舍厨师一同默默地为小朋友预备食物,让他们在晚会愉快享用。   要准备丰富的圣诞大餐,一点也不容易,早於晚会前一天,云姐便已开始准备工作。入厨经验丰富的云姐,炸鸡翼时更只需要目测,便可知鸡翼生熟程度。色彩缤纷的啫喱糖,更是家舍孩童的至爱,每次见到五彩缤纷的啫喱糖上桌,便已兴奋大叫,传来一阵阵的「哗哗声」。   晚会当日,云姐需事先预备好食物才有空到场观赏小朋友表演,感受圣诞气氛。但表演一完,她又要马上走回大厨房,将已准备好的食物端出来供大家享用。   云姐笑言每次看到孩子吃光所有食物,跟她嚷着「阿姐呢个好食,我要多啲」,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是她工作的动力。   云姐本来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助理厨师,她表示「我不舍得家舍的小朋友,30年来一直见证他们成长,我觉得好开心,所以想一直继续在此工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