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自1995年毕业起投身保良局赛马会北潭涌康乐营,2016年再转职至保良局赛马会大棠渡假村,作为助理营经理(活动)陈淑媚(Rosita)至今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奉献在保良局的康乐服务中。   山环水抱、绿意盎然、乐而忘返、笑声处处……这些大抵也是人们对营地的印象;「应接不暇」、「与时并进」,就是Rosita对营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请新同事的标准很简单,『不懂』是没关系的,最重要是『喜欢玩』。」   所谓的「玩」,底蕴正是对康乐活动的敬业,更是无限的热情与冲劲。偌大的营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点,营友的需要更是千变万化。纵然日常举目皆见优美环境,又时刻置身游乐活动,更是要让营友宾至如归、好好享受——以人为本,终究才是营地工作的本质。   学校、团体、企业机构固然是至今不变的常客「基本盘」,营地的定义,有时也超越职员的想像。Rosita回忆,早年本地乐坛兴盛时,歌手的粉丝俱乐部不时组团入营,举办活动共聚,甚至刘德华、张学友等歌星都会亲身入营与歌迷见面,俨如巨星表演现场,当年场面的兴奋狂热,至今她仍历历在目。   隐於青山绿野的营地,又是否出尘脱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时期当中,营地一直也受到影响,更不时要担当重任。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张之时,北营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离观察设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当年亦让医护人员暂居营地。营地既是游人的乐土,也是非常时期中的庇护之地。   疫情席卷至今,康乐服务经历著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到抗疫最紧张之时更须全面停运,到稍微逐步放松限制,Rosita与同事就时刻留意,灵活应变,不断注入各种巧思见招拆招。   面对人数设限,她与同事当时想出「二人野餐」;室内设施需要停运,就再将游乐重点重置到户外,因而首创汽车露营;学校机构暂停组织宿营,营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维,踏出营地山野入校推广,带团率领同学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态下,市民难再出国旅行,催生出本地游的新趋势,不少人更重新发现香港郊野的美与乐趣,各式水陆户外运动更成炙手可热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见证同事乘著热潮引入更多新颖的户外与水上活动,由以往的水上单车、独木舟,进化出平板赛艇工作坊甚至比赛等精彩新猷,为营友送上更多新体验。   从疫情中,生活与旅游都被重新定义,「很多人也重新发现原来香港的活动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来营地的发展,Rosita就参考国际渡假村品牌,囊括旅游套票、甚至兴趣课程的「精致全包」形式,期望未来的营地服务,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乐,一次满足住食交通、游乐体验多元需要。   这片愿景,正因疫情衍生的变化开始,对热爱户外活动的「康乐职人」而言,眼下是限制与挑战的千山万水,脑里浮现出的却是无限机遇的新天新地。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务团队致力推广长者保健的理念,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长者健身训练计划,以鼓励长者培养运动习惯,迈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与成年人不同,长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严谨的评估。体适能教练会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患病记录、服药情况等,并按长者的运动习惯及目标,度身制定合适的健身计划,例如∶避免让关节出现严重退化的长者进行高强度及高负重的运动,以免伤势恶化。然而,健身计划不单只考虑了长者的身体状况,保良局方谭远良健乐中心主任—— 黎志荣(右图)坦言更要照顾每位长者的心理状况∶「并非所有长者都热爱运动,特别当训练未见成效会容易泄气,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长者的运动动机,例如除了让长者接受器械训练以外,鼓励他们参与群体运动,与其他长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让快乐激发他们多做运动。」 助人自助 感染快乐   长者做运动所得到的成效虽然比年轻人慢,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终会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练团队最高兴的莫过於是见证长者由「做不到」变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成功个案,更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婆婆起初因为膝关节退化而要以轮椅出入。经过训练后,她逐渐可以以三脚架代步,甚至现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许运动点燃的不单只是长者的活力,他们转变所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直在点燃团队服务的初衷。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父母的爱护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滋养他们身心灵发展。然而,由於各种原因,一些儿童却未能得到原生家庭的照料。保良局为这些儿童提供住宿及照顾服务,由住宿幼儿工作团队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饮食,确保他们得到周全的照顾。 除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保良局亦重视儿童的心灵需要,因此在家舍特设「亲亲天使」,由特定的住宿幼儿工作员担任儿童的依附对象。「亲亲天使」除了日常工作外,会额外安排「亲亲时间」,一对一与配对的儿童聊天或游玩,了解他们的情绪及感受。保良局服务经理马寳霖表示,住宿儿童因原生家庭问题无奈需居於陌生地方,所面对的担忧及不安难以用笔墨形容,因此希望透过替住宿儿童设立依附对象,助他们渡过艰难时刻。   【以时间和爱心建立信任 改写彼此生命】   杨姑娘担任住宿幼儿工作员已有七年,亦是「亲亲天使」之一,她指工作的最大挑战是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她分享与儿童相处的心得:「只要有共同话题,就能打开话匣子,所以跟小朋友相处一定要多聊天,多沟通。」她续言:「小朋友情绪波动较大,透过聊天和日常生活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从而找出能够纾缓他们情绪的最佳方法。当我们愿意主动向前走一步,他们也会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心事。」 「亲亲天使」犹如住宿儿童在家舍中的亲人,杨姑娘笑说小朋友事无大小,即使是鞋子不合穿这般琐事也会主动告之。杨姑娘嫣然一笑地说:「他们有时候更会突然跑过来在我的脸上亲一亲,然后静悄悄地跟我说『我钟意你呀』。」   「亲亲天使」的工作为住宿儿童的生命注入温暖,同时亦改写了「亲亲天使」自己的生命。「从前我很怕血,但我发现原来爱可以战胜恐惧。」杨姑娘回忆道∶「有一次我的『亲亲儿童』不慎跌倒,血流得满脸都是,我毫不犹豫就抱著他去医疗室,当我稍微冷静下来,才发现我的衣服已经被血染满了。」后来,由於小朋友的头部有缝针,不能接触水,杨姑娘便不辞劳苦地每天帮他洗头。滴水穿石,每一次的付出与关心就成为了搭建双方信任桥梁的一砖一瓦。   对杨姑娘来说,与住宿儿童的深厚感情赋予了这份工作不一样意义。「看到小朋友成长、改变,我就十分感动。我们陪伴他们长大,以身作则,期望他们长大后拥有良好的品格,并懂得如何待人处事。」「亲亲天使」既是住宿儿童的导师,又是朋友,更如亲人。在一众「亲亲天使」眼中,能陪伴住宿儿童长大,见证他们蜕变成长就是一趟最美丽的旅程,也是最美好的瑰宝。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保良局社工篮球队最初只由几位来自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组成,现在已有二十多位来自不同社会服务部的单位同事参与,包括院长、社工、事务长、宿舍导师等,更愈打愈有默契,并在社工机构篮球赛中多次夺标。 原来球队成立初期,夏中院长希望透过篮球增加同事归属感和交流,便组成一支球队,报名参加社工机构篮球赛。球队成立之初,球员之间不太熟稔,实力参差,纯粹旨在参与。后来渐渐培养默契,实力和战术方面均有所提升,陆续亦有新成员加入带来新火花,并投选出教练和队长,球队状态渐入佳境。其后每年都组队参赛,近两年的社工机构篮球赛事中更夺冠。   夺标靠团队默契   社工篮球队至今成立九年以来,领队杨子奇(Steven)( 上图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员,曾与不同组合的队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让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届的社工杯季军赛。他忆述当时与另一位队员相继扭伤,士气一度低落,凭著队友冷静和严密防守下,终捧得季军。Steven 分享∶「由於队员来自不同的服务单位,各自因为工作及家庭关系,即使赛季也只能一星期练习一天,能够胜出比赛全靠队员自行练习,而领队、队长和教练就好像蒸气火车头一样带动著整支队员,凝聚团队向心。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并非著重奖杯的多寡,而是靠队员向著一致的目标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见她校服外套破了一个大洞,我为她好好修补,想不到,之后她态度开始转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昵称)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宪报刊载及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的儿童「收容所」,提供紧急儿童住宿服务。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达20年,大部份时间也在新生家渡过。粗略估计,这20年来,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顾过接近800个0-18岁儿童/青少年,每一个,也因著紧急突发的家庭事故,或许带著惊慌伤痕而来。 「我们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黄金两小时』,小朋友入住时,我们会把握头两小时,由特定同事陪伴,以减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忧虑及不安,我们会预备welcome drink(纸包饮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们会充满爱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尽快适应。」 不难想像,小朋友因突发事故而入住,心里难免盛载著旁徨、恐惧甚至伤痛,这些伤口,会影响他们去接受同事们的关顾,不少时候会有态度差、抗拒的表现。对此,大何姑娘有特别的方法及心态去应对。 「只要有怜悯、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会真切感受到的。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我反而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顾一个中学女生,初时她对同事们的态度很恶劣,亦有较多行为问题,例如不守规则、故意上学迟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见到她校服外套烂了,竟成为打开破口的机会。「我为她修补了衫上的破口,之后想不到她态度大大转变了,开始可以打开话题倾偈,很记得有一晚,与她分享时,开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倾至大哭起来。之后大家关系也改变了,虽然仍要时间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对孩子显示关怀,即使是一件看似细微的事,但往往触动孩子渴望已久的爱心。一次剪甲、一次梳头、拍一下膊头,也可以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被爱,从而慢慢修补他们身上承受不了的伤痕。为让孩子得到更多关爱,新生家设有「亲亲孩子计划」,让同事配对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关顾;新生家亦推行「读书乐计划」,聘请老师按儿童学习能力及进度,分小组去教学,让突发入局的儿童在难以即时回到原校的期间,持续得到学习的机会。 儿童待在新生家的时间或许不会很长,但同事们的照顾却对他们影响深远,成为他们在低谷时的救生圈。这份很短时间却很接近的关系,相信亦会让同事们留下很深的感受。「我当他们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况,住在新生家较长时间,看著她长大,好像自己凑大个女一样,她离开新生家时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时仍然有盼望。「小孩子们在情绪及行为上,是可以有转变的,见到每一个来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开心。」 新生家5岁小朋送给大何姑娘的画像,她十分喜欢。提到有什么勉励一众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轻轻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不要与别人比较,只跟从前的自己比较, 才能令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