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为长者送饭、清洁家居、协助洗澡、剪头发、量血压、陪诊……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团队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单独看来都似是微不足道,但这些点点滴滴,全都是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们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区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   刘婉玲任职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照顾员已有10年,这天她到一个双老家庭—韩伯伯和黄婆婆家中服务,除了协助长者量体温、量血压、做健体运动、洗澡外,亦和两老一起闲话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机睇郑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刘婉玲坦言,作照顾员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诚关顾长者,才可慢慢与长者由互不认识发展至互相信任。长者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个道谢,都是婉玲工作中满足感的来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会人口老化,10年后将有1/3人口是长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项家居照顾服务,让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安享晚年,「我们整个团队有不同专职同事,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照顾员等等,一方面好像长者的管家,为他们送饭、购买日用品、清洁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长者的健康顾问,每日留意他们健康、提醒他们食药,需要时陪伴他们覆诊等等;亦更加像长者的朋友,不单是提供服务,更重要是陪伴同关心长者,跟他们一起在社区同行。」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当人人在庆祝圣诞佳节时,谁又会想起那留守於厨房,默默为大家预备圣诞大餐的幕后大厨?保良局家舍助理厨师植东云(云姐)任职32年,每日为总局家舍超过300名的儿童及青少年预备饭菜。10年前起,家舍开始举办圣诞联欢晚会,她便一直负责预备派对上的食物。咖哩鱼蛋、啫喱糖、红豆糕、炸鸡翼等,全都是云姐的拿手菜式。她与其他家舍厨师一同默默地为小朋友预备食物,让他们在晚会愉快享用。   要准备丰富的圣诞大餐,一点也不容易,早於晚会前一天,云姐便已开始准备工作。入厨经验丰富的云姐,炸鸡翼时更只需要目测,便可知鸡翼生熟程度。色彩缤纷的啫喱糖,更是家舍孩童的至爱,每次见到五彩缤纷的啫喱糖上桌,便已兴奋大叫,传来一阵阵的「哗哗声」。   晚会当日,云姐需事先预备好食物才有空到场观赏小朋友表演,感受圣诞气氛。但表演一完,她又要马上走回大厨房,将已准备好的食物端出来供大家享用。   云姐笑言每次看到孩子吃光所有食物,跟她嚷着「阿姐呢个好食,我要多啲」,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是她工作的动力。   云姐本来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助理厨师,她表示「我不舍得家舍的小朋友,30年来一直见证他们成长,我觉得好开心,所以想一直继续在此工作下去」。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当年她第一次照顾的婴儿,今天已成了约50岁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纪,三言两语应从何说起?   「照顾小孩是很忙碌,记得当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来,时间很快过,虽然很忙碌,但见到小朋友反应,心也会暖起来。当年因工时长,同事规定要在局内住宿,一个家舍几个同事固定照顾,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第二个家」,除了是苏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众多住宿儿童的心声。「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在保良局这个家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与小朋友的相处令我很难忘,这也是我能够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兴能够看著他们成长。」   难忘机场送别一刻 谈及最难忘的回忆,苏主任想起每一次机场道别,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悦的心情。「我最难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领养,我送小朋友到机场,看著他们大,这刻目送他们离开,不知道这生有否机会再见。虽然有不舍,但我有更多的喜悦,因为知道他们会有更好环境更好出路,得到领养父母的爱,会活得很好。」   一切从谅解开始 照顾小孩这工作的特别之处,是即使经过半世纪,环境有变照顾方法有更新之处,但核心的挑战与成功之道,仍然历久常新。苏主任分享照顾小孩之道,放诸当年或今日,仍然受用。「来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会受影响,容易情绪波动,他们已承受很多,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谅解他们伤痛,纵然他们有时会不听教,会令自己有挫败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们同行,多教几次,多认识他们的独特性。我们从心而发去爱锡他们,他们是会感受到的。」   依附关怀天使计划 让关系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务在原有服务以外,也创新不同的支援项目,当中亦因著善心企业的支持,让更多贴心支援项目可以推行,其中一个就是依附关怀天使计划。「感谢同事创作这服务,让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担任多一个身份,成为局童的『亲亲』。」每一个局童也会配对一个「亲亲」,「亲亲」会额外与他们相处,体验不同活动,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局童更感受到爱与关怀。   疫情下同心应变 能够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时创作贴心的服务方案,苏主任归功於一众满有爱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间,常时要调节服务迎接新常态,同事多走一步更显重要。「我很感谢一众年轻同事,他们的IT知道更丰富,在疫情期间,幼童要留家中上网课,同事们就各按其职,陪伴局童渡过这个疫情多变时期。」   这个「第二个家」,有资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创意也有经验,但同样有著爱心与同理心,守护著一众局童成长。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务,你有什么说话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说?」   「当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没想过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当天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庆幸你当初没有离开,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稳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顾著,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第二个家。」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当年我社工学系毕业后,并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过中环OL几个月却不太习惯,於是决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实用学校当年主要为对正规课程不感兴趣或面临辍学的学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实用科目的课程。Iris坦言,当时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处理有情绪、行为或家庭问题的学生、筹备学校开放日、策划学生发展活动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时都是平常事,但Iris从不觉累。   「当时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颇为严重,讲粗口、吸烟,甚至吸毒、堕胎、误入黑社会等,见尽人生百态。要走近学生的心一点都不容易,他们不时试探你的底线,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关系,同时也考验自己的反应和智慧。每次费尽唇舌都以为徙劳无功,后来发现他们有把自己的说话放在心上,见证著学生的蜕变,让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忆述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年她入职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学生被性侵个案。首次处理如此严重的个案,需要安抚个案及家人的情绪、调查和评估事件、协调不同单位跟进事件……对初出茅庐的Iris是越级挑战,压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泪。「多得时任丁永兴校长(现为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校长),同事吴婉玲(Sally)和黄绍发(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补位,毫不吝啬分享工作知识和交流经验,让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长,工作并不孤单。」忆起当年的工作点滴,Iris一度眼泛泪光。   在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十年间,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处理,常因担心因帮不了学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来就会看见出路。」丁校长的一席话一直记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学生个案,就希望可以马上帮到他解决难困难,故常以丁校长的说话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长,他以身作则,对工作有热诚,让我更加确定自己要谨守社工岗位。」这份坚持,直至Iris转职至社会服务部仍未改变。   2009年,Iris获上司推荐升任为保良局社会服务部学生辅导督导主任,负责为驻校社工提供督导、危机处理和服务发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记得上任后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园危机事故。当时在紧迫的时间,马上与校方进行危机处理会议、拟定入校支援方案,并调动廿多名前线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个团队彼此合作无间,更获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赞许。」历经此事,让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线人才的宝贵。   「看见新入职的社工,我会觉得他们是一面镜,让我看见自己过往及当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时,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见他们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且有进步,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见证著同事的成长,为Iris带来莫大的满足感,自此决心引导更多驻校社工的后浪。   团队由开始时只有约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说,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间互相支持,互补不足,彼此便会有更多得著。」就好像这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Iris没有停步,联同服务单位的一众主管同工及前线社工构思「疫」境同行计划,希望可以在停课期间,继续在线上关注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健康及学习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驻校社工无论在处事态度或工作质素上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与学生同行,让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有勇气面对人生,即使只是为他们带来微小的改变,也不计较付出,这便是作为社工的责任。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务团队致力推广长者保健的理念,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长者健身训练计划,以鼓励长者培养运动习惯,迈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与成年人不同,长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严谨的评估。体适能教练会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患病记录、服药情况等,并按长者的运动习惯及目标,度身制定合适的健身计划,例如∶避免让关节出现严重退化的长者进行高强度及高负重的运动,以免伤势恶化。然而,健身计划不单只考虑了长者的身体状况,保良局方谭远良健乐中心主任—— 黎志荣(右图)坦言更要照顾每位长者的心理状况∶「并非所有长者都热爱运动,特别当训练未见成效会容易泄气,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长者的运动动机,例如除了让长者接受器械训练以外,鼓励他们参与群体运动,与其他长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让快乐激发他们多做运动。」 助人自助 感染快乐   长者做运动所得到的成效虽然比年轻人慢,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终会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练团队最高兴的莫过於是见证长者由「做不到」变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成功个案,更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婆婆起初因为膝关节退化而要以轮椅出入。经过训练后,她逐渐可以以三脚架代步,甚至现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许运动点燃的不单只是长者的活力,他们转变所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直在点燃团队服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