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工作框框以內,羅永瑞是長者中心的小巴車長。他盡責、守時,每天安全接載長者來往中心及住所。   跨出工作框框,他早已把這個工作了16年的地方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工餘時自我增值,鍛鍊出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心的「開心果車長」、也是中心的「維修大師傅」,也是「道具大王」,亦是「養魚達人」,為的只是希望他的另一個家變得更溫馨︰「為自己屋企做事,令家人高興,不會覺得累不會辛苦。」 開心果車長 羅永瑞任職保良局周鴻標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的車長,今年已經踏入第16個年頭。   羅永瑞沒有將小巴車長當成是庸庸碌碌的平凡工作,在他眼中,中心的小巴不只是方便長者往返中心的接載工具,更是可帶給長者歡樂的相處空間,「路上塞車可能會令人不耐煩,但亦可以係一個同老友記加深認識的機會,講下笑話、趣聞氹佢哋開心。」和藹可親、笑容滿面、充滿朝氣的羅永瑞,讓中心每位老友記倍感親切可靠。   維修『大師傅』 做好車長本份,羅永瑞亦跳出工作框框,希望讓中心──他的第二個「家」變得更好。他會在工餘時間看書、上網累積維修知識,協助中心一些簡單維修工作──換光管、修理水龍頭等「小兒科」問題固然難不到他,甚至去水渠淤塞、牆身滲漏、車輛保養等較複雜的他也能應付自如。   道具大王 每逢中心舉辦各類型活動,也不難發現羅永瑞的身影,攤位遊戲用具、抽獎活動輪盤等道具、儲存架等傢俱,甚至是認知障礙症長者鞋上的磁性鞋釘,部分也是自他的一雙巧手,「中心10多年前開始招收有認知障礙症嘅長者會員,佢哋可能有遊走行為,安裝咗磁性鞋釘,配合中心大門嘅防遊走警報器,可以大大減少佢哋自行離開中心而走失嘅風險。」   養魚達人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長者遊走,除了硬件配合,留住長者的「心」也很重要,中心經理及主任與羅永瑞於是構想,在中心擺放一個大魚缸,養一些鮮艷的熱帶魚。羅永瑞自發積極搜尋資料、報價、購買擺設、學習養魚及種水草的知識及技巧,邊學邊做,漸漸成為中心的「養魚達人」,轉眼間已養了好幾代魚兒。羅永瑞會經常與一眾長者分享魚兒的出生和成長故事,色彩斑斕的大魚缸吸引不少認知障礙症長者駐足賞魚及協助餵食,遊走行為大大減少。   長者的笑顏,是羅永瑞最大的滿足感與成功感,也是他跨出工作框框外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自1995年畢業起投身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康樂營,2016年再轉職至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作為助理營經理(活動)陳淑媚(Rosita)至今的整個職業生涯,就奉獻在保良局的康樂服務中。   山環水抱、綠意盎然、樂而忘返、笑聲處處……這些大抵也是人們對營地的印象;「應接不暇」、「與時並進」,就是Rosita對營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請新同事的標準很簡單,『不懂』是沒關係的,最重要是『喜歡玩』。」   所謂的「玩」,底蘊正是對康樂活動的敬業,更是無限的熱情與衝勁。偌大的營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點,營友的需要更是千變萬化。縱然日常舉目皆見優美環境,又時刻置身遊樂活動,更是要讓營友賓至如歸、好好享受——以人為本,終究才是營地工作的本質。   學校、團體、企業機構固然是至今不變的常客「基本盤」,營地的定義,有時也超越職員的想像。Rosita回憶,早年本地樂壇興盛時,歌手的粉絲俱樂部不時組團入營,舉辦活動共聚,甚至劉德華、張學友等歌星都會親身入營與歌迷見面,儼如巨星表演現場,當年場面的興奮狂熱,至今她仍歷歷在目。   隱於青山綠野的營地,又是否出塵脫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時期當中,營地一直也受到影響,更不時要擔當重任。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之時,北營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離觀察設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當年亦讓醫護人員暫居營地。營地既是遊人的樂土,也是非常時期中的庇護之地。   疫情席捲至今,康樂服務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到抗疫最緊張之時更須全面停運,到稍微逐步放鬆限制,Rosita與同事就時刻留意,靈活應變,不斷注入各種巧思見招拆招。   面對人數設限,她與同事當時想出「二人野餐」;室內設施需要停運,就再將遊樂重點重置到戶外,因而首創汽車露營;學校機構暫停組織宿營,營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維,踏出營地山野入校推廣,帶團率領同學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態下,市民難再出國旅行,催生出本地遊的新趨勢,不少人更重新發現香港郊野的美與樂趣,各式水陸戶外運動更成炙手可熱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見證同事乘著熱潮引入更多新穎的戶外與水上活動,由以往的水上單車、獨木舟,進化出平板賽艇工作坊甚至比賽等精彩新猷,為營友送上更多新體驗。   從疫情中,生活與旅遊都被重新定義,「很多人也重新發現原來香港的活動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來營地的發展,Rosita就參考國際渡假村品牌,囊括旅遊套票、甚至興趣課程的「精緻全包」形式,期望未來的營地服務,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樂,一次滿足住食交通、遊樂體驗多元需要。   這片願景,正因疫情衍生的變化開始,對熱愛戶外活動的「康樂職人」而言,眼下是限制與挑戰的千山萬水,腦裡浮現出的卻是無限機遇的新天新地。
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務團隊致力推廣長者保健的理念,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長者健身訓練計劃,以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邁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與成年人不同,長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嚴謹的評估。體適能教練會先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患病記錄、服藥情況等,並按長者的運動習慣及目標,度身制定合適的健身計劃,例如︰避免讓關節出現嚴重退化的長者進行高強度及高負重的運動,以免傷勢惡化。然而,健身計劃不單只考慮了長者的身體狀況,保良局方譚遠良健樂中心主任—— 黎志榮(右圖)坦言更要照顧每位長者的心理狀況︰「並非所有長者都熱愛運動,特別當訓練未見成效會容易洩氣,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提高長者的運動動機,例如除了讓長者接受器械訓練以外,鼓勵他們參與群體運動,與其他長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讓快樂激發他們多做運動。」 助人自助 感染快樂   長者做運動所得到的成效雖然比年輕人慢,但持之以恆地堅持終會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練團隊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見證長者由「做不到」變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成功個案,更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婆婆起初因為膝關節退化而要以輪椅出入。經過訓練後,她逐漸可以以三腳架代步,甚至現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許運動點燃的不單只是長者的活力,他們轉變所帶來的喜悅,更是一直在點燃團隊服務的初衷。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處理份內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時間,或許難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負責協助弱能人士投入職場的職業康復導師梁海俊(梁Sir)不認同,工作內,他不惜花數月費唇舌,只為教導學員何謂有禮貌;工作外,他跑到老遠上咖啡課程,只為熟習職場運作,好讓學員更易掌握其教學。梁Sir說,「這裡不止是一份工⋯⋯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27歲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的職業康復導師,約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內的咖啡閣,為不同程度的弱能學員提供實習機會,學習一般咖啡店及小賣部的銷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閣起初只是如小賣部一樣,賣汽水、零食、罐裝咖啡,沒有燒賣、魚蛋等熟食。但梁Sir認為,職場工作沒這樣簡單,便利店有蒸爐賣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機,遂與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設備。他說,「部分學員在宿舍生活,對社會事物感疏離和陌生,設備貼近生活,希望增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   雖曾在大型連鎖快餐店任兼職,但梁Sir仍自覺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報讀咖啡課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後,就跑到新蒲崗的工廈上課,上足3個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後來懂得各類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為咖啡拉花。   努力裝備自己,梁Sir希望能為學員顯出示範作用。他說,咖啡課程中導師是看示範,再讓他們嘗試,故用同樣方式指導學員,並加以鼓勵。   輕度智障學員鄭偉新(阿新)2、3年前初來實習時,性格內向,未明白如要對客人「有禮」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釋,因「有禮」包含說話語氣、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時,都以身作則,細緻如「收你幾錢、找你幾錢、多謝」,他都會堅持講。談起阿新現時已可處理賣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親手為家人沖咖啡,本因受訪而緊張的梁Sir都展露歡顏。   硬件以外,梁Sir更關心學員心態。以往有學員抗拒與他人溝通,非常不喜歡和他談話,即使他關心學員為何戴口罩,該學員都是只回一句:「唔關你事!」但隨他堅持每日關心學員,半年後該學員最終變成「開籠雀」,經常主動與他分享日常所見所聞。   面對各學員不同情況,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帶點長氣,像「乾淨」、「落場」的概念,只要學員不明白,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再三講解。梁Sir說,「學員們不理睬他,其實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誠關心學員,他們都會感受到。這裡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時45分打卡,5時33分就可以說拜拜⋯⋯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