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ff Sharing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務團隊致力推廣長者保健的理念,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長者健身訓練計劃,以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邁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與成年人不同,長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嚴謹的評估。體適能教練會先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患病記錄、服藥情況等,並按長者的運動習慣及目標,度身制定合適的健身計劃,例如︰避免讓關節出現嚴重退化的長者進行高強度及高負重的運動,以免傷勢惡化。然而,健身計劃不單只考慮了長者的身體狀況,保良局方譚遠良健樂中心主任—— 黎志榮(右圖)坦言更要照顧每位長者的心理狀況︰「並非所有長者都熱愛運動,特別當訓練未見成效會容易洩氣,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提高長者的運動動機,例如除了讓長者接受器械訓練以外,鼓勵他們參與群體運動,與其他長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讓快樂激發他們多做運動。」 助人自助 感染快樂   長者做運動所得到的成效雖然比年輕人慢,但持之以恆地堅持終會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練團隊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見證長者由「做不到」變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成功個案,更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婆婆起初因為膝關節退化而要以輪椅出入。經過訓練後,她逐漸可以以三腳架代步,甚至現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許運動點燃的不單只是長者的活力,他們轉變所帶來的喜悅,更是一直在點燃團隊服務的初衷。
(Chinese Only)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Chinese Only)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父母的愛護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養分,滋養他們身心靈發展。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兒童卻未能得到原生家庭的照料。保良局為這些兒童提供住宿及照顧服務,由住宿幼兒工作團隊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確保他們得到周全的照顧。 除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保良局亦重視兒童的心靈需要,因此在家舍特設「親親天使」,由特定的住宿幼兒工作員擔任兒童的依附對象。「親親天使」除了日常工作外,會額外安排「親親時間」,一對一與配對的兒童聊天或遊玩,了解他們的情緒及感受。保良局服務經理馬寳霖表示,住宿兒童因原生家庭問題無奈需居於陌生地方,所面對的擔憂及不安難以用筆墨形容,因此希望透過替住宿兒童設立依附對象,助他們渡過艱難時刻。   【以時間和愛心建立信任 改寫彼此生命】   楊姑娘擔任住宿幼兒工作員已有七年,亦是「親親天使」之一,她指工作的最大挑戰是要進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她分享與兒童相處的心得:「只要有共同話題,就能打開話匣子,所以跟小朋友相處一定要多聊天,多溝通。」她續言:「小朋友情緒波動較大,透過聊天和日常生活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從而找出能夠紓緩他們情緒的最佳方法。當我們願意主動向前走一步,他們也會信任我們,向我們傾訴心事。」 「親親天使」猶如住宿兒童在家舍中的親人,楊姑娘笑說小朋友事無大小,即使是鞋子不合穿這般瑣事也會主動告之。楊姑娘嫣然一笑地說:「他們有時候更會突然跑過來在我的臉上親一親,然後靜悄悄地跟我說『我鍾意你呀』。」   「親親天使」的工作為住宿兒童的生命注入溫暖,同時亦改寫了「親親天使」自己的生命。「從前我很怕血,但我發現原來愛可以戰勝恐懼。」楊姑娘回憶道︰「有一次我的『親親兒童』不慎跌倒,血流得滿臉都是,我毫不猶豫就抱著他去醫療室,當我稍微冷靜下來,才發現我的衣服已經被血染滿了。」後來,由於小朋友的頭部有縫針,不能接觸水,楊姑娘便不辭勞苦地每天幫他洗頭。滴水穿石,每一次的付出與關心就成為了搭建雙方信任橋樑的一磚一瓦。   對楊姑娘來說,與住宿兒童的深厚感情賦予了這份工作不一樣意義。「看到小朋友成長、改變,我就十分感動。我們陪伴他們長大,以身作則,期望他們長大後擁有良好的品格,並懂得如何待人處事。」「親親天使」既是住宿兒童的導師,又是朋友,更如親人。在一眾「親親天使」眼中,能陪伴住宿兒童長大,見證他們蛻變成長就是一趟最美麗的旅程,也是最美好的瑰寶。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保良局社工籃球隊最初只由幾位來自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組成,現在已有二十多位來自不同社會服務部的單位同事參與,包括院長、社工、事務長、宿舍導師等,更愈打愈有默契,並在社工機構籃球賽中多次奪標。 原來球隊成立初期,夏中院長希望透過籃球增加同事歸屬感和交流,便組成一支球隊,報名參加社工機構籃球賽。球隊成立之初,球員之間不太熟稔,實力參差,純粹旨在參與。後來漸漸培養默契,實力和戰術方面均有所提升,陸續亦有新成員加入帶來新火花,並投選出教練和隊長,球隊狀態漸入佳境。其後每年都組隊參賽,近兩年的社工機構籃球賽事中更奪冠。   奪標靠團隊默契   社工籃球隊至今成立九年以來,領隊楊子奇(Steven)( 上圖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員,曾與不同組合的隊員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讓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屆的社工盃季軍賽。他憶述當時與另一位隊員相繼扭傷,士氣一度低落,憑著隊友冷靜和嚴密防守下,終捧得季軍。Steven 分享︰「由於隊員來自不同的服務單位,各自因為工作及家庭關係,即使賽季也只能一星期練習一天,能夠勝出比賽全靠隊員自行練習,而領隊、隊長和教練就好像蒸氣火車頭一樣帶動著整支隊員,凝聚團隊向心。一個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團隊並非著重獎盃的多寡,而是靠隊員向著一致的目標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
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Chinese Only)

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Chinese Only)

「護理員唔係只識得換片、沖涼,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工作量大、受氣、骯髒、輪班工作……不少人認為安老院護理員工作辛苦,亦「看不起」護理員工作,不願意入行。從事長者服務已經18 年的梁詩萍A p ple 卻笑著說︰「照顧長者係辛苦㗎,但係如果我辛苦可以令到老人家開心,咁就係值得。將心比心去做,這刻長者嘅感受就係你將來嘅感受。」   早上七時,一般辦公室上班族可能正剛剛起床。Apple已換好一身制服,回到院舍開始一天的工作︰協助長者起床、清潔、準備早餐;然後轉眼已是早上八時半了,Apple 與其他護理員一齊協助長者洗澡、安排認知障礙訓練小組或進行香薰按摩。到了約11 時,便是長者的午餐時間,護理員們一邊餵老友記進食、一邊與他們聊天「盡訴心中情」,團隊然後協助各位老友記午睡過後,Apple 休息進膳,隨後便是與下一更同事進行交更簡報、巡房……   忙碌過後,Apple 坐下來與小編娓娓道來她擔任護理員的經歷︰「以前媽媽不認同我(做護理員),公眾對護理員嘅印象就係(幫長者)換片、沖涼,大家唔係以正面嘅態度睇我地嘅工作。但其實長者有事或者係最危險嘅一刻,通常護理員係第一個發現,例如可能護理員會喺幫長者換片時發現長者手腳無力,可能係院友突然病發嘅先兆。」   經過10 多年的努力,Apple 憑著她專業、細心和認真的工作態度,漸漸得到長者院友、家屬的認同,和長者像朋友一樣相處,有家屬在長者離世後,邀請Apple 為長者撰寫禮文及出席安息禮拜。   Apple 笑言,現在她的工作已得到家人朋友的認同︰「家人或朋友有長者要入住安老院,佢哋自自然然會問我意見。我最開心係見到老人家笑,佢哋笑一下好過我笑十下,我寧願辛苦啲,希望可以令老人家喺佢地人生最後階段過得更美好。」   除了身邊人的認同,Apple 更加希望透過自身的經歷,向公眾傳達︰「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
我的咫尺善行: 修補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補破口

    「見她校服外套破了一個大洞,我為她好好修補,想不到,之後她態度開始轉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暱稱)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憲報刊載及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兒童「收容所」,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達20年,大部份時間也在新生家渡過。粗略估計,這20年來,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顧過接近800個0-18歲兒童/青少年,每一個,也因著緊急突發的家庭事故,或許帶著驚慌傷痕而來。 「我們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黃金兩小時』,小朋友入住時,我們會把握頭兩小時,由特定同事陪伴,以減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憂慮及不安,我們會預備welcome drink(紙包飲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們會充滿愛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盡快適應。」 不難想像,小朋友因突發事故而入住,心裡難免盛載著徬徨、恐懼甚至傷痛,這些傷口,會影響他們去接受同事們的關顧,不少時候會有態度差、抗拒的表現。對此,大何姑娘有特別的方法及心態去應對。 「只要有憐憫、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會真切感受到的。他們適應能力很強,我反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顧一個中學女生,初時她對同事們的態度很惡劣,亦有較多行為問題,例如不守規則、故意上學遲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見到她校服外套爛了,竟成為打開破口的機會。「我為她修補了衫上的破口,之後想不到她態度大大轉變了,開始可以打開話題傾偈,很記得有一晚,與她分享時,開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傾至大哭起來。之後大家關係也改變了,雖然仍要時間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對孩子顯示關懷,即使是一件看似細微的事,但往往觸動孩子渴望已久的愛心。一次剪甲、一次梳頭、拍一下膊頭,也可以讓孩子重新感受到被愛,從而慢慢修補他們身上承受不了的傷痕。為讓孩子得到更多關愛,新生家設有「親親孩子計劃」,讓同事配對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關顧;新生家亦推行「讀書樂計劃」,聘請老師按兒童學習能力及進度,分小組去教學,讓突發入局的兒童在難以即時回到原校的期間,持續得到學習的機會。 兒童待在新生家的時間或許不會很長,但同事們的照顧卻對他們影響深遠,成為他們在低谷時的救生圈。這份很短時間卻很接近的關係,相信亦會讓同事們留下很深的感受。「我當他們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況,住在新生家較長時間,看著她長大,好像自己湊大個女一樣,她離開新生家時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時仍然有盼望。「小孩子們在情緒及行為上,是可以有轉變的,見到每一個來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開心。」 新生家5歲小朋送給大何姑娘的畫像,她十分喜歡。提到有什麼勉勵一眾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輕輕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不要與別人比較,只跟從前的自己比較, 才能令自己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