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最深刻有一个伯伯,第一次上他的家时非常混乱、肮脏,还有木虱,伯伯的胡须比头发还要长,更打了几个结。最初他甚么都不肯让我们碰,但我地好有耐心,每天都会上伯伯的家,照顾他,又跟他聊天,慢慢视我们为朋友,更让我们清洁家居,甚至允许我们剪头发和刮胡子,他开心得大声说∶『哗,原来我咁靓仔!』」
为长者送饭、清洁家居、协助洗澡、剪头发、量血压、陪诊……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团队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单独看来都似是微不足道,但这些点点滴滴,全都是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们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区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 刘婉玲任职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照顾员已有10年,这天她到一个双老家庭—韩伯伯和黄婆婆家中服务,除了协助长者量体温、量血压、做健体运动、洗澡外,亦和两老一起闲话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机睇郑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刘婉玲坦言,作照顾员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诚关顾长者,才可慢慢与长者由互不认识发展至互相信任。长者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个道谢,都是婉玲工作中满足感的来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会人口老化,10年后将有1/3人口是长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项家居照顾服务,让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安享晚年,「我们整个团队有不同专职同事,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照顾员等等,一方面好像长者的管家,为他们送饭、购买日用品、清洁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长者的健康顾问,每日留意他们健康、提醒他们食药,需要时陪伴他们覆诊等等;亦更加像长者的朋友,不单是提供服务,更重要是陪伴同关心长者,跟他们一起在社区同行。」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刘丽珊(Iris)自1998年在保良局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不经不觉已服务保良局廿三年,现职保良局学生辅导服务督导主任。
「当年我社工学系毕业后,并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过中环OL几个月却不太习惯,於是决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实用学校当年主要为对正规课程不感兴趣或面临辍学的学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实用科目的课程。Iris坦言,当时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处理有情绪、行为或家庭问题的学生、筹备学校开放日、策划学生发展活动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时都是平常事,但Iris从不觉累。 「当时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颇为严重,讲粗口、吸烟,甚至吸毒、堕胎、误入黑社会等,见尽人生百态。要走近学生的心一点都不容易,他们不时试探你的底线,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关系,同时也考验自己的反应和智慧。每次费尽唇舌都以为徙劳无功,后来发现他们有把自己的说话放在心上,见证著学生的蜕变,让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忆述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年她入职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学生被性侵个案。首次处理如此严重的个案,需要安抚个案及家人的情绪、调查和评估事件、协调不同单位跟进事件……对初出茅庐的Iris是越级挑战,压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泪。「多得时任丁永兴校长(现为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校长),同事吴婉玲(Sally)和黄绍发(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补位,毫不吝啬分享工作知识和交流经验,让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长,工作并不孤单。」忆起当年的工作点滴,Iris一度眼泛泪光。 在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十年间,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处理,常因担心因帮不了学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来就会看见出路。」丁校长的一席话一直记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学生个案,就希望可以马上帮到他解决难困难,故常以丁校长的说话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长,他以身作则,对工作有热诚,让我更加确定自己要谨守社工岗位。」这份坚持,直至Iris转职至社会服务部仍未改变。 2009年,Iris获上司推荐升任为保良局社会服务部学生辅导督导主任,负责为驻校社工提供督导、危机处理和服务发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记得上任后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园危机事故。当时在紧迫的时间,马上与校方进行危机处理会议、拟定入校支援方案,并调动廿多名前线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个团队彼此合作无间,更获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赞许。」历经此事,让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线人才的宝贵。 「看见新入职的社工,我会觉得他们是一面镜,让我看见自己过往及当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时,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见他们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且有进步,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见证著同事的成长,为Iris带来莫大的满足感,自此决心引导更多驻校社工的后浪。 团队由开始时只有约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说,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间互相支持,互补不足,彼此便会有更多得著。」就好像这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Iris没有停步,联同服务单位的一众主管同工及前线社工构思「疫」境同行计划,希望可以在停课期间,继续在线上关注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健康及学习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驻校社工无论在处事态度或工作质素上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与学生同行,让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有勇气面对人生,即使只是为他们带来微小的改变,也不计较付出,这便是作为社工的责任。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那一晚突然很冷,但棉被放了在 高处,我看到,却无法拿到。」
敏华回忆起那年冬晚,妈妈刚巧没来支援,自己坐在轮椅上很想拿出柜内的棉被添暖,却可望而不可及。令敏华没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无力感外,还有身体的神经刺痛。敏华于2013年因病令双腿未能活动自如,需要电动轮椅代步。长期以上肢来协助身体转移,敏华的双手经常肌肉绷紧及刺痛,而且敏华亦患有腕管综合症,加剧了手指的神经痛。伸手取物,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对敏华而言却是一点也不轻鬆。 幸而,敏华其后得到保良局严重残疾人士家居照顾服务支援,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及社工等专职团队为敏华进行评估,按她的机能、认知、社交需要、个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订设了个人化目标,提供改装建议及协助选购合适之復康用具,并透过治疗减轻敏华的痛症。 Felix是照顾敏华的职业治疗师,他为敏华选购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辅助工具,尽力协助敏华如常生活。「我们为她预备了减压床褥,让背部及腰减压从而减少麻痺及痛,另外,我们亦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电动轮椅及减压坐垫,让她既可升高轮椅来拿东西,亦可减轻长时间坐轮椅带来的痺痛。」除了在职业治疗角度支援敏华,团队中物理治疗师会为敏华作拉筋及手法治疗,改善上下肢的活动能力和痛症,亦会透过超声波治疗,减轻敏华各项痛症;护士则会监察敏华的健康状况,以及教导她进行体重管理;社工亦会协调各项服务安排,让敏华得到最适切支援。「我们就是她的最强后盾。我们不会自视为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很多时是服务受众的队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配合他们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订设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个队友进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满足感。 敏华有这班好队友作后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减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进步,亦更多投入社区活动,时常参与各项康体活动。「划艇机、帆船、行山、球类活动等也能参与,这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而当中我最喜欢硬地滚球,我梦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队,可惜的是,现时香港并没有适合我这残疾程度的组别可以参与。」虽然口说可惜,敏华却流露着雀跃之情。「我很感谢保良局团队,没有你们,我没可能活得这麽精彩。」这动一动也像被针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轮椅驶进社区,向梦想进發。乐天的敏华很想将自己的经历与同路人分享。「其实我已很幸运,还有两肢可以动,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励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会令关心自己的人紧张及痛心,请开放自己,寻求各种支援,多接触社区,身心也会变得更强壮。」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当年刚毕业找工作,有三个offer让我选择,想到自己喜爱户外活动,就决定选择营地工作。」
自1995年毕业起投身保良局赛马会北潭涌康乐营,2016年再转职至保良局赛马会大棠渡假村,作为助理营经理(活动)陈淑媚(Rosita)至今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奉献在保良局的康乐服务中。 山环水抱、绿意盎然、乐而忘返、笑声处处……这些大抵也是人们对营地的印象;「应接不暇」、「与时并进」,就是Rosita对营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请新同事的标准很简单,『不懂』是没关系的,最重要是『喜欢玩』。」 所谓的「玩」,底蕴正是对康乐活动的敬业,更是无限的热情与冲劲。偌大的营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点,营友的需要更是千变万化。纵然日常举目皆见优美环境,又时刻置身游乐活动,更是要让营友宾至如归、好好享受——以人为本,终究才是营地工作的本质。 学校、团体、企业机构固然是至今不变的常客「基本盘」,营地的定义,有时也超越职员的想像。Rosita回忆,早年本地乐坛兴盛时,歌手的粉丝俱乐部不时组团入营,举办活动共聚,甚至刘德华、张学友等歌星都会亲身入营与歌迷见面,俨如巨星表演现场,当年场面的兴奋狂热,至今她仍历历在目。 隐於青山绿野的营地,又是否出尘脱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时期当中,营地一直也受到影响,更不时要担当重任。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张之时,北营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离观察设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当年亦让医护人员暂居营地。营地既是游人的乐土,也是非常时期中的庇护之地。 疫情席卷至今,康乐服务经历著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到抗疫最紧张之时更须全面停运,到稍微逐步放松限制,Rosita与同事就时刻留意,灵活应变,不断注入各种巧思见招拆招。 面对人数设限,她与同事当时想出「二人野餐」;室内设施需要停运,就再将游乐重点重置到户外,因而首创汽车露营;学校机构暂停组织宿营,营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维,踏出营地山野入校推广,带团率领同学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态下,市民难再出国旅行,催生出本地游的新趋势,不少人更重新发现香港郊野的美与乐趣,各式水陆户外运动更成炙手可热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见证同事乘著热潮引入更多新颖的户外与水上活动,由以往的水上单车、独木舟,进化出平板赛艇工作坊甚至比赛等精彩新猷,为营友送上更多新体验。 从疫情中,生活与旅游都被重新定义,「很多人也重新发现原来香港的活动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来营地的发展,Rosita就参考国际渡假村品牌,囊括旅游套票、甚至兴趣课程的「精致全包」形式,期望未来的营地服务,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乐,一次满足住食交通、游乐体验多元需要。 这片愿景,正因疫情衍生的变化开始,对热爱户外活动的「康乐职人」而言,眼下是限制与挑战的千山万水,脑里浮现出的却是无限机遇的新天新地。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最心痛是,爱得太迟⋯⋯忙极亦放肆,见我爱见的相知⋯⋯」
閒时与三五知己、挚爱亲朋相聚閒谈,共晋晚餐,看似轻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离一再收紧,大家又有多久没有与亲友相聚?而为保障身体较弱的长者,安老院舍在疫情严重时更谢绝家属探访,与挚爱家人见面,从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记得佢呀,呢几个都係我凑大架!」93岁的陈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疫情反复,中心不时需要实施隔离措施,无奈暂停家属进入院舍探访长者的安排。其实,中心职员十分了解长者与家人的挂念之情,除了日常协助安排更多长者与家人视像通话,在刚过去的圣诞节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陈七婆婆一家,分时段到院舍门外探访婆婆,与婆婆相隔玻璃门一见。 原本认知能力较弱的婆婆看到曾孙们,马上精神百倍,准确说出每位曾孙的名字,更是感动落泪,「见到你哋真係好开心呀」,又立即戴起儿孙们送来的冷帽,婆婆则将亲手编织的冷颈巾送予儿孙们。陈七婆婆的孙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节日时不能一家人与婆婆一起过节,感谢院舍职员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体贴长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门探访机会,保护院舍内体弱长者的同时,也一解家人和长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营运经理梁德业表示,疫情持续多时,对长者及家人造成困扰,家人会担心长者生活及身体,有长者变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断想方设法增加长者在院舍的生活乐趣,例如安排兴趣班,亦会以不同方法增加长者与家人的沟通,例如增加视像通话时段、以长者近照或院舍内的活动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给家人。 保良局各间院舍也会在节日时推出特别活动,例如在院舍门外设置礼物收集箱–鼓励家人将食物及礼物经院舍交予长者,并亲手撰写圣诞卡送予长者;音乐心意卡–家人把长者最喜欢的歌或是儿孙的说话录在心意卡内,加上生活近照,再经由院舍送予长者,另外亦製作电子贺咭–院舍职员帮长者拍照,教授及协助长者利用电话应用程式製作电子贺咭或短片再传送予家人等等。探访方面亦会在疫情许可下尽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较缓和时,让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于院舍指定区域跟长者见面;如疫情较严竣,则会尽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门外,与长者相隔玻璃门见面及閒聊。 「相拥我所爱又花几多秒,这几秒,能够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够遗憾忘掉」,纵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够与挚爱家人尽情相拥,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爱意永不会被阻隔。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岚岚的故事
怀胎十月,感受着一下一下的胎动,姚女士与所有准妈妈一样,都期待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来临。可是,在只有怀孕26周的时候,岚岚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于岚岚属于极早产的婴儿,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出生后需要长期住院及24小时佩戴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岚岚在过去六年需要经常进出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喉咙有一条连接呼吸机的喉管来维持生命,没有这条喉管他会有生命危险;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机并守护着他。正因为这样,她不得不辞去原本的护士工作去照顾岚岚。可是,岚岚高昂的医护费用和全家的经济重担,全都落在岚岚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难免捉襟见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的专业团队在帮岚岚进行大肌肉训练 幸好他们接触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特殊幼儿中心服务。中心专业团队了解岚岚和其家人的情况后,便安排了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特殊幼儿工作员及社工提供支援。岚岚刚开始训练时言语、大肌肉、进食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龄小朋友;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后,现在岚岚已能进食粥类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厕,说话和走路也大有进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团队的照顾,她直言这种照顾是一支强心针,让她知道怎样去面对困难,「因为如果连我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以后岚岚还可以依靠谁?」岚岚一家的路虽不易行,但保良局会继续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其家人的强大后盾。 保良局透过本局资源及善长的捐款支持,让有经济困难的孩子可以获得适切而全面的训练服务,守护孩子成长,全面支援家庭。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画布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个有待创造的新世界。」
高韵雯(KoKo)在9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而患上大脑麻痹症,自此严重影响其身体协调和语言能力,需要长期坐轮椅,但无损她对艺术的热诚。Koko花了许多时间和毅力执起画笔,透过画作与世界连接,成立属於自己的画廊,更当上了香港展能艺术家。 KoKo自小已很喜欢拿各种颜料来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随老师学画画,从此就沉醉在绘画世界。KoKo的画画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因为她的肌肉张力异常,四肢间中出现不协调和痉挛,以致影响活动能力,於是她便从较易控制的塑胶彩学起。她每天用上许多时间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画笔,开始在画布上画画的日子,表达心里面的情感和意念,让她的「生命画布」增添丰富的色彩。 保良局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综合支援服务物理治疗师左栋梁(Alex)分享,「其实画画的动作非常复杂,需要大小肌肉的协调,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关节僵硬,容易脱臼,需要持续接受物理治疗,故我们会定期上门为她进行拉筋训练,希望减少关节挛缩,维持其四肢活动能力,助她继续拿起画笔。」 即使Koko四肢严重挛缩,其身体的限制没有阻碍Koko对艺术创作的渴求。「每一次训练,KoKo都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有时身体状况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键特别绷紧,她都会乐观地尝试和练习,只因这是她与世界连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记得刚认识Koko时,由於她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每次训练时只能作简单交流或是透过照顾者了解她的感受,后来我就从她的画作打开话匣子,从中也能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欢创作各类型画作,家中亦摆放了不少作品。在这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路上,她成为了香港展能艺术家,更成立属於自己的「思情画意画廊」,希望带出「画画人及看画人要用心思考画」的意思。KoKo又将画画心路历程和作品结集成书,藉此告诉大家,即使遇上任何问题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坚持,总有解决的办法,正如书中所言:「一幅画布,既是张白布,同时也是个有待发现、有待创造的新世界。画布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记录生活上喜怒哀乐的寒暑表。」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父母的爱护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滋养他们身心灵发展。然而,由於各种原因,一些儿童却未能得到原生家庭的照料。保良局为这些儿童提供住宿及照顾服务,由住宿幼儿工作团队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饮食,确保他们得到周全的照顾。 除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保良局亦重视儿童的心灵需要,因此在家舍特设「亲亲天使」,由特定的住宿幼儿工作员担任儿童的依附对象。「亲亲天使」除了日常工作外,会额外安排「亲亲时间」,一对一与配对的儿童聊天或游玩,了解他们的情绪及感受。保良局服务经理马寳霖表示,住宿儿童因原生家庭问题无奈需居於陌生地方,所面对的担忧及不安难以用笔墨形容,因此希望透过替住宿儿童设立依附对象,助他们渡过艰难时刻。 【以时间和爱心建立信任 改写彼此生命】 杨姑娘担任住宿幼儿工作员已有七年,亦是「亲亲天使」之一,她指工作的最大挑战是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她分享与儿童相处的心得:「只要有共同话题,就能打开话匣子,所以跟小朋友相处一定要多聊天,多沟通。」她续言:「小朋友情绪波动较大,透过聊天和日常生活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从而找出能够纾缓他们情绪的最佳方法。当我们愿意主动向前走一步,他们也会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心事。」 「亲亲天使」犹如住宿儿童在家舍中的亲人,杨姑娘笑说小朋友事无大小,即使是鞋子不合穿这般琐事也会主动告之。杨姑娘嫣然一笑地说:「他们有时候更会突然跑过来在我的脸上亲一亲,然后静悄悄地跟我说『我钟意你呀』。」 「亲亲天使」的工作为住宿儿童的生命注入温暖,同时亦改写了「亲亲天使」自己的生命。「从前我很怕血,但我发现原来爱可以战胜恐惧。」杨姑娘回忆道∶「有一次我的『亲亲儿童』不慎跌倒,血流得满脸都是,我毫不犹豫就抱著他去医疗室,当我稍微冷静下来,才发现我的衣服已经被血染满了。」后来,由於小朋友的头部有缝针,不能接触水,杨姑娘便不辞劳苦地每天帮他洗头。滴水穿石,每一次的付出与关心就成为了搭建双方信任桥梁的一砖一瓦。 对杨姑娘来说,与住宿儿童的深厚感情赋予了这份工作不一样意义。「看到小朋友成长、改变,我就十分感动。我们陪伴他们长大,以身作则,期望他们长大后拥有良好的品格,并懂得如何待人处事。」「亲亲天使」既是住宿儿童的导师,又是朋友,更如亲人。在一众「亲亲天使」眼中,能陪伴住宿儿童长大,见证他们蜕变成长就是一趟最美丽的旅程,也是最美好的瑰宝。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踏出特殊幼儿不平凡一步
一年以来悦悦长高不少,踏起单车也驾轻就熟,近来更与家人一同踏车出游。今日看来,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单车前行时,家人的惊讶,中心同事何其惊喜。 6岁小朋友学懂踩单车,听来平平无奇,但对患有发展迟缓、自闭症、大肌肉发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龄小朋友弱的悦悦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迹;而教导悦悦踏单车的过程中要与她建立关系和沟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细心。尤其在她毕业在即,回归主流教育前夕,训练就来得特别宝贵重要。 恰巧疫情爆发,悦悦就读的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进入「新常态」:视像上课、教材功课送递、治疗器材出借、每日实时视像跟进学习进度并即时指导⋯⋯这段期间,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服务团队为学生及家人提供无缝支援,中心经理卢頴(Carrie)回想当时兵来将挡的随机应变,有赖各同事齐心:「不能亲身接触,但要维持小朋友的训练,令他们有所进步,我们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务』」。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职业治疗师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务是让小朋友建立自信,给予他们温暖、力量和信心:「我们会一起视像训练,让悦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与Fion一起构思,如何在悦悦家中添置与中心设计相近的秋千,本身这正是悦悦最喜爱的训练环节。Fion透过视像指导悦悦参与往常最令她笑逐颜开、得心应手的训练项目,由熟悉的人与物开始,持续给予鼓励,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里,悦悦从中就获得一点一滴的温暖鼓励,逐渐形成推动她每日进步的点点动力。 由中心课堂,到在家隔空训练,训练成果渐见进步;继而成功踏上单车,从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骑车出行感受迎面而来的清风–环境愈困难,反而愈见证到悦悦的进步,Fion用心为她种下的「自信心」,也能成为她往后在主流幼稚园,迎接新挑战时的宝贵能力。 任何大小奇迹,在发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务」;奇迹的发生,总也源於信心。「在悦悦的生命里,我们见到努力、坚持及希望。」Carrie与Fion希望,她能继续怀著这份信心,勇往直前,创造无数「新可能」。
逆转胜!母女档跨越重重难关 – 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妈妈
逆转胜!母女档跨越重重难关 – 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妈妈
逆转胜!母女档跨越重重难关 – 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妈妈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有母亲为救压在车底下的孩子,能够徒手抬起一轮汽车;也有母亲用自己的身驱掩护失足跌进路轨的儿子。今天,我们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的妈妈,她以爱和勇气守护她的女儿。 【生命斗士战胜病魔】 「熙桐患有『4号染色体缺损综合症』,是罕见基因病,现时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结构,包括面部结构、智力、语言,甚至会导致患者发展迟缓及出现癫癎等症状。「我还记得熙桐一岁多时发高烧,并且出现癫癎症状,医生建议服用口服抗脑痫药(俗称「抽筋药」),但有机会出现精神纷乱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轮天人交战后,我最终还是决定让她服药。」说罢,陈太双眼含泪,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脸上∶「服药后熙桐就开始出疹,当天晚上被送进隔离病房,而血压只有30,红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烧过一样。医生告诉我『熙桐今晚可能就会离开我们』。」心碎的声音仿佛隔空传来,当晚陈太立刻通知所有亲友,众人守在病房门为熙桐祈福。「奇迹却发生了,经过一夜,熙桐的红疹竟然开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转了,但陈太却病倒了。「在熙桐康复期间,我在医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责,因为是我决定让熙桐服药的。」当时陈太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确诊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药物。「药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赖药物,因为我需要照顾熙桐,所以我转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十多年后,我终於康复了。」凭著对熙桐的爱,陈太如斗士般战胜了情绪病。 【培养沟通能力 开展共融生活】 陈太没有因为熙桐的病而对她放任∶「我希望她进步成长,但不需要与他人比较,只需和自己比较。」陈太特别重视沟通能力,她认为沟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时就带她去看言语治疗师,还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时候熙桐的说话内容杂乱无章,我就会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绪。」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郑老师补充道∶「透过家校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学生的所有潜能。」 时至今天,熙桐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喜欢跟人聊天,陈太功不可没。「她热爱轻黏土,起初上课时,我会选择冷门时间来避开人群,但后来发现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学生相处融洽。」熙桐手工精巧,制作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赞许,家人於是为她开设网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参加了「保良百・锦榄出友情计划」,与保良局锦泰小学学生一起进行榄球运动训练,同场竞技。熙桐说∶「虽然运动很累,但跟朋友一齐做运动,很开心!」 正值母亲节,熙桐一家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熙桐兴奋地说∶「我们会去主题公园玩摊位游戏,更会一边欣赏企鹅一边在餐厅用餐!我还打算自制心型朱古力送给妈妈呢!」熙桐笑著对陈太说∶「妈妈,I love you!」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呢个系杨姑娘、呢个系钟姑娘、呢个系金Sir、呢个系……」
自从两年前搬家到天水围后,祚荣和妹妹芷瑜已经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但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荣和芷瑜仍准确记得每一位中心职员的名字。 回想起初时来到中心的回忆,祚荣妈妈仍记忆犹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辞职,我同老公返工工时好长,照顾唔到祚荣同芷瑜,经社署介绍,带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初时系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顾,但原来佢哋有好大情绪同行为问题,会打姨姨、捣乱、乱掟姨姨屋企嘅嘢。」 两兄妹其后改为到中心由职员照顾,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副主任钟颖欣姑娘表示,照顾他们极具挑战,「哥哥好为食,见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会好主动问人或者出手攞,比较冲动唔识同人相处;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识得表达。」 「唔该姑娘!」 眼前的祚荣和芷瑜十分有礼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们3年前是妈妈和钟姑娘口中所说的「熊孩子」。钟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别为他们制定「成长」计划,「我哋会耐心同祚荣、芷瑜解释佢嘅行为有咩问题,亦都会为佢哋制定目标,完成咗先会有奖励。我哋亦都试过连系祚荣去访问喺保良局V54大宅驻留嘅法国艺术家,帮佢建立自信,增广见闻。」 妈妈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会花一个钟头解释两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现点,会教我返屋企点样管教佢哋,又会安排活动畀我哋一家人一齐参与。」 祚荣一家去年搬迁天水围,临别的时候,两兄妹相当不舍。喜欢画画的祚荣拿起画笔,没有画他心爱的食物,反而画上了中心每一位职员的样子,妈妈看到后也十分感动,也和祚荣一样画上了每位职员的样子,并亲笔写了感谢信。离开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拥著钟姑娘不放,约定搬家后也要再见面。直到现在,他们也在遵守这个约定,空闲时回中心探望各位职员。 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 『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 查询电话∶3563 5161 网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
如邻舍的咫尺情
如邻舍的咫尺情
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
带著食物援助包来到受助者谭婆婆的家门前,隐约看到铁闸布帘后的谭婆婆出来迎接。「系咪吴姑娘呀?好耐无见,好挂住你啊!」随行的吴姑娘熟练的叫我们踏入家门,然后与谭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谭婆婆又说,「婆婆唔叻,唔识字,好彩你叫吴姑娘,12345我仲识,我识叫你5姑娘。」两人相视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谭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开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谭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长者生活津贴,女儿多年前已失去联络,婆婆现在独力照顾13岁的孙女,属跨代照顾个案。谭婆婆早年於地盘工作时弄伤了两腿膝盖,关节亦开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纸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缘故,婆婆怕感染病毒传染孙女,因此已放弃了拾纸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悭。她数日才舍得换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来当一餐;每次到食物银行拿食物,为了悭2元搭车钱,宁愿步行超过30分钟去领取物资;她常挂在嘴边的是「希望留多一点给孙女」。 因此,当谭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计划让她可以得到额外的食物包时,她万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礼券喜从心来,还兴奋的告诉孙女「我哋可以去买多啲肠仔了!」 当我们关心婆婆够吃与否时,谭婆婆感恩的说「够了够了,我不会多取,够用就可以了。我哋穷,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穷,够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为自己打算,整个倾谈过程常常问我们坐得辛苦与否,又抱歉只有风扇没有冷气,还叮嘱一段时间没见的吴姑娘早点回工作间,「你早点回去吧,用了你一个小时,食物银行忙著呢!」 平日分发食物援助时,吴姑娘也会把握机会关心受助者身心状况,支援受众物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关顾。但因疫情缘故,食物银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层家庭,个别关顾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吴姑娘知道我们上门访问谭婆婆,她也特意调时间来见见婆婆,除为了来探探老朋友,也想亲手将这食物包送给她,免却她来回步行之苦。 一个食物包,一小时相聚,一见如故。食物援助纪录表上是一个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为照顾孙女努力生活的长者故事。分发食物,可以是机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收到家长的亲笔信屈指可数,当接过俊俊妈妈亲手写的感谢卡惊喜又感动,更肯定了我们对学生的付出。」黄老师笑说。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园暨幼儿园毕业快将一年,这天放学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幼稚园探望校长和老师。「你长高了许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长高了,说话也成熟了不少。 忆起这三年来俊俊在幼稚园的点点滴滴,俊俊妈妈心中泛起无数感动。「我们是双职家长,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时还要OT,好在幼稚园有提供延展服务,我们可以放心将俊俊交托给学校。」俊俊从K1开始,每天课后都会留在学校至六、七时,无奈 疫情突袭,全港学校曾一度停课数月。「疫情初期,我们的确很懊恼,毕竟家中长辈年纪大难以长时间照顾俊俊,庆幸学校灵活弹性的安排,提供托管服务,让我和爸爸可以继续上班。」 疫情停课期间,学校持续开放给有需要的学生,当时回校的学生寥寥可数。「由於学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顾,每当俊俊做好功课,就会主动帮老师担任小助手,又不时找我聊天,无论是日常课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无所不谈,使托管的时间过得充实。」成为俊俊最佳玩伴的黄老师道。 俊俊能够在疫情期间,仍然愉快度过学习旅程,妈妈最感谢校长、各位主任和老师,甚至是校务员姐姐的用心教导和照顾。「即使去年疫情期间,实体上课的日子不多,多得学校的体贴支援,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看见俊俊这三年来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性格慢热的他,在学校结识了不少朋友,全赖学校活动教学,令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混龄教学,令他学会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相处,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会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学校趣事,又会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毕业时,便亲笔将所有感谢说话一字一句写在卡上,藉此向学校送上最真挚的谢意。」 这封简单的感谢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对学校每一位教职员的感谢和肯定。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为了买药,日常生活悭得就悭,一碗清菜粉面就当一餐。」
83岁的刘伯伯与71岁的太太同住观塘区,主要靠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生活。二人皆患有长期病患,刘伯伯患有严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惜胰岛素并不属於医疗豁免药物内,故每月仅有的津贴大部分都用来买药,经济压力沉重,已无力再负担粮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面就当一餐,谈不上什么营养。 刘婆婆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双眼又因为黄斑点病变和青光眼,现时只余下2、3成视力,不久前更发现身体出现如鸡蛋大小的肿瘤。婆婆受尽病魔煎熬,情绪低落,又担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郁症加剧了许多。 保良局刘陈小宝长者地区中心同事有见刘伯伯夫妇的需要,便贴心送上防疫物资、寄上餐饮劵,又不时致电慰问婆婆,提供情绪和生活上支援。当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可以与丈夫一起享用营养热餐,她十分感激,「感谢保良局一直以来的关顾,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深深感受到人间温暖。」 原来简单的一句窝心问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热餐,对於刘伯伯夫妇来说,意义重大。 保良局邀请您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支持「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捐款HK$350即可为一名低收入、失业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为期一周的食物券/热餐,你的捐款亦可让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项目,灵活变通与他们同行。 疫情对经济民生产生沉重压力,对基层家庭的影响尤大,希望各位继续伸出援手,与弱势社群共跨逆境。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四十六年前,苏少娟(苏主任)中学毕业后经朋友介绍,於保良局婴儿组开始第一份工作,一转眼已在保良局工作四十六年。
当年她第一次照顾的婴儿,今天已成了约50岁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纪,三言两语应从何说起? 「照顾小孩是很忙碌,记得当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来,时间很快过,虽然很忙碌,但见到小朋友反应,心也会暖起来。当年因工时长,同事规定要在局内住宿,一个家舍几个同事固定照顾,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第二个家」,除了是苏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众多住宿儿童的心声。「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在保良局这个家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与小朋友的相处令我很难忘,这也是我能够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兴能够看著他们成长。」 难忘机场送别一刻 谈及最难忘的回忆,苏主任想起每一次机场道别,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悦的心情。「我最难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领养,我送小朋友到机场,看著他们大,这刻目送他们离开,不知道这生有否机会再见。虽然有不舍,但我有更多的喜悦,因为知道他们会有更好环境更好出路,得到领养父母的爱,会活得很好。」 一切从谅解开始 照顾小孩这工作的特别之处,是即使经过半世纪,环境有变照顾方法有更新之处,但核心的挑战与成功之道,仍然历久常新。苏主任分享照顾小孩之道,放诸当年或今日,仍然受用。「来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会受影响,容易情绪波动,他们已承受很多,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谅解他们伤痛,纵然他们有时会不听教,会令自己有挫败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们同行,多教几次,多认识他们的独特性。我们从心而发去爱锡他们,他们是会感受到的。」 依附关怀天使计划 让关系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务在原有服务以外,也创新不同的支援项目,当中亦因著善心企业的支持,让更多贴心支援项目可以推行,其中一个就是依附关怀天使计划。「感谢同事创作这服务,让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担任多一个身份,成为局童的『亲亲』。」每一个局童也会配对一个「亲亲」,「亲亲」会额外与他们相处,体验不同活动,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局童更感受到爱与关怀。 疫情下同心应变 能够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时创作贴心的服务方案,苏主任归功於一众满有爱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间,常时要调节服务迎接新常态,同事多走一步更显重要。「我很感谢一众年轻同事,他们的IT知道更丰富,在疫情期间,幼童要留家中上网课,同事们就各按其职,陪伴局童渡过这个疫情多变时期。」 这个「第二个家」,有资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创意也有经验,但同样有著爱心与同理心,守护著一众局童成长。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务,你有什么说话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说?」 「当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没想过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当天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庆幸你当初没有离开,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稳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顾著,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第二个家。」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轩源自入住贵中心以来进步良多……作为家长,我会铭记於心!」
今日的轩源妈妈(林太,长椅左),在保良局郑翼之中心与斌Sir(陈衍斌助理经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谈笑缅怀。林太信中「进步良多」四字承载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泪、起承转合。 自闭症是一道隔阂,分隔了轩源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拦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随著轩源踏入青春期,内心涌动情绪急欲表达,就接连出现推倒电视、拍打他人的发泄攻击行为。轩源的突发行为与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无可避免影响到专注备试的兄长,转移暂宿就成为无可避免的选择。 「我将轩源带到这世界,却不能给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关爱,作为母亲,这是一辈子的愧疚。」 林太曾经如此感受,如此写下。洪姑娘与斌Sir都记得,经历三年医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转至郑翼之中心的轩源也有著推人扯发等攻击行为,情绪阴晴不定。但当轩源初见宽敞的课室设施、花园环境,职员与年纪相仿的同侪……这些前所未见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顾下,轩源的表现亦开始渐见稳定。 今日的轩源,偶尔也会有脾气与突发行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导引,不久就能平复冷静。轩源沟通能力的进步与当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一开始封闭自我於内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轩源有一次提起纸笔主动抄写汽水机上「Orange」字样,见证他对外界渐生好奇;今天轩源会离开房间踏足客厅,主动与同学一同看电视剧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丝;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过於轩源今日更懂得照顾他人,投入集体活动,甚至有同学会唤他作「阿哥」。 「虽然他不善表达,但也一样有喜怒哀乐,教导轩源不重在经验,请待他以真,相信轩源会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与家人都会定期探访轩源,回想过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轩源虽不擅表达,但内心是很爱锡我们的。」往日轩源一听到嫲嫲的脚步声就会跑来拥抱:现今每周一次的探访环节,他依然表现出满心雀跃期待。 手握感谢信,林太与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谢彼此的耐心、努力与信任。或者轩源未必能够将「爱」与「多谢」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颜,未必需要事事说白,看见轩源的生命改变,他们已经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