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自从两年前搬家到天水围后,祚荣和妹妹芷瑜已经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但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荣和芷瑜仍准确记得每一位中心职员的名字。   回想起初时来到中心的回忆,祚荣妈妈仍记忆犹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辞职,我同老公返工工时好长,照顾唔到祚荣同芷瑜,经社署介绍,带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初时系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顾,但原来佢哋有好大情绪同行为问题,会打姨姨、捣乱、乱掟姨姨屋企嘅嘢。」   两兄妹其后改为到中心由职员照顾,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副主任钟颖欣姑娘表示,照顾他们极具挑战,「哥哥好为食,见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会好主动问人或者出手攞,比较冲动唔识同人相处;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识得表达。」   「唔该姑娘!」 眼前的祚荣和芷瑜十分有礼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们3年前是妈妈和钟姑娘口中所说的「熊孩子」。钟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别为他们制定「成长」计划,「我哋会耐心同祚荣、芷瑜解释佢嘅行为有咩问题,亦都会为佢哋制定目标,完成咗先会有奖励。我哋亦都试过连系祚荣去访问喺保良局V54大宅驻留嘅法国艺术家,帮佢建立自信,增广见闻。」   妈妈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会花一个钟头解释两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现点,会教我返屋企点样管教佢哋,又会安排活动畀我哋一家人一齐参与。」   祚荣一家去年搬迁天水围,临别的时候,两兄妹相当不舍。喜欢画画的祚荣拿起画笔,没有画他心爱的食物,反而画上了中心每一位职员的样子,妈妈看到后也十分感动,也和祚荣一样画上了每位职员的样子,并亲笔写了感谢信。离开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拥著钟姑娘不放,约定搬家后也要再见面。直到现在,他们也在遵守这个约定,空闲时回中心探望各位职员。   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 『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 查询电话∶3563 5161 网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高韵雯(KoKo)在9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而患上大脑麻痹症,自此严重影响其身体协调和语言能力,需要长期坐轮椅,但无损她对艺术的热诚。Koko花了许多时间和毅力执起画笔,透过画作与世界连接,成立属於自己的画廊,更当上了香港展能艺术家。   KoKo自小已很喜欢拿各种颜料来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随老师学画画,从此就沉醉在绘画世界。KoKo的画画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因为她的肌肉张力异常,四肢间中出现不协调和痉挛,以致影响活动能力,於是她便从较易控制的塑胶彩学起。她每天用上许多时间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画笔,开始在画布上画画的日子,表达心里面的情感和意念,让她的「生命画布」增添丰富的色彩。   保良局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综合支援服务物理治疗师左栋梁(Alex)分享,「其实画画的动作非常复杂,需要大小肌肉的协调,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关节僵硬,容易脱臼,需要持续接受物理治疗,故我们会定期上门为她进行拉筋训练,希望减少关节挛缩,维持其四肢活动能力,助她继续拿起画笔。」   即使Koko四肢严重挛缩,其身体的限制没有阻碍Koko对艺术创作的渴求。「每一次训练,KoKo都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有时身体状况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键特别绷紧,她都会乐观地尝试和练习,只因这是她与世界连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记得刚认识Koko时,由於她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每次训练时只能作简单交流或是透过照顾者了解她的感受,后来我就从她的画作打开话匣子,从中也能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欢创作各类型画作,家中亦摆放了不少作品。在这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路上,她成为了香港展能艺术家,更成立属於自己的「思情画意画廊」,希望带出「画画人及看画人要用心思考画」的意思。KoKo又将画画心路历程和作品结集成书,藉此告诉大家,即使遇上任何问题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坚持,总有解决的办法,正如书中所言:「一幅画布,既是张白布,同时也是个有待发现、有待创造的新世界。画布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记录生活上喜怒哀乐的寒暑表。」
把握幼儿发展黄金期 学前康复专业治疗车提供适切训练

把握幼儿发展黄金期 学前康复专业治疗车提供适切训练

当自己的孩子被怀疑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SEN)倾向,作为家长当然担心不已,只要好好把握0 至6 岁婴幼儿的发展黄金期,情况定可大有改善。保良局在2016 年开展「傲翔计划」到校学前康复服务,为6 岁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到校专业支援,更引入全港首架「学前康复服务专业治疗车」。专业治疗车由保良局自资营运,并获得保良局丙申年郭罗桂珍主席捐款支持服务营运,为幼儿提供一个理想的训练环境。   专业治疗车穿梭於港九新界的幼稚园暨幼儿园,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支援。保良局言语治疗队长马嘉敏表示,由於不少幼稚园的校园空间有限,训练时间与上课时间重叠,难以腾出课室作训练场地。再者,进行训练期间需要一个安静、隔音的地方,专业治疗车正好解决有关问题。车身可划分成两个小训练室,同时为两名幼儿提供一对一的治疗服务,以达致治疗的最佳效果。 别小看专业治疗车的车身小小,车内却收藏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器材,如言语治疗训练图卡、小手肌训练游戏、专注力提升教材、社交技巧玩具、各类图书等。治疗师会因应孩子的需要,配合使用适当的器材进行跨专业的训练,如大小肌肉、认知、语言及社交情绪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及技能。   专业治疗车自营运以来,得到不少家长的正面评价,周爸爸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儿子筠霖大约2 岁左右,发现他不愿开口说话,又不肯与人有任何交流,经初步评估后发现儿子有自闭症倾向。就读保良局属下学校的筠霖,幸得到学校的转介,轮候数月便开始接受「傲翔计划」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碍於校园空间有限,治疗师遂安排筠霖於治疗车上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现年4 岁的筠霖持续接受两年多的训练后,情况有明显改善,个性变得活泼多言,乐意与同学一齐玩,非常喜欢校园生活。」 目前保良局傲翔计划共有6 支专业团队提供服务,未来亦会继续与不同学校联系,以支援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盼每个孩子都可以发光发亮。
如邻舍的咫尺情

如邻舍的咫尺情

带著食物援助包来到受助者谭婆婆的家门前,隐约看到铁闸布帘后的谭婆婆出来迎接。「系咪吴姑娘呀?好耐无见,好挂住你啊!」随行的吴姑娘熟练的叫我们踏入家门,然后与谭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谭婆婆又说,「婆婆唔叻,唔识字,好彩你叫吴姑娘,12345我仲识,我识叫你5姑娘。」两人相视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谭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开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谭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长者生活津贴,女儿多年前已失去联络,婆婆现在独力照顾13岁的孙女,属跨代照顾个案。谭婆婆早年於地盘工作时弄伤了两腿膝盖,关节亦开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纸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缘故,婆婆怕感染病毒传染孙女,因此已放弃了拾纸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悭。她数日才舍得换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来当一餐;每次到食物银行拿食物,为了悭2元搭车钱,宁愿步行超过30分钟去领取物资;她常挂在嘴边的是「希望留多一点给孙女」。   因此,当谭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计划让她可以得到额外的食物包时,她万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礼券喜从心来,还兴奋的告诉孙女「我哋可以去买多啲肠仔了!」   当我们关心婆婆够吃与否时,谭婆婆感恩的说「够了够了,我不会多取,够用就可以了。我哋穷,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穷,够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为自己打算,整个倾谈过程常常问我们坐得辛苦与否,又抱歉只有风扇没有冷气,还叮嘱一段时间没见的吴姑娘早点回工作间,「你早点回去吧,用了你一个小时,食物银行忙著呢!」   平日分发食物援助时,吴姑娘也会把握机会关心受助者身心状况,支援受众物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关顾。但因疫情缘故,食物银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层家庭,个别关顾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吴姑娘知道我们上门访问谭婆婆,她也特意调时间来见见婆婆,除为了来探探老朋友,也想亲手将这食物包送给她,免却她来回步行之苦。   一个食物包,一小时相聚,一见如故。食物援助纪录表上是一个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为照顾孙女努力生活的长者故事。分发食物,可以是机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