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把握幼儿发展黄金期 学前康复专业治疗车提供适切训练

把握幼儿发展黄金期 学前康复专业治疗车提供适切训练

当自己的孩子被怀疑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SEN)倾向,作为家长当然担心不已,只要好好把握0 至6 岁婴幼儿的发展黄金期,情况定可大有改善。保良局在2016 年开展「傲翔计划」到校学前康复服务,为6 岁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到校专业支援,更引入全港首架「学前康复服务专业治疗车」。专业治疗车由保良局自资营运,并获得保良局丙申年郭罗桂珍主席捐款支持服务营运,为幼儿提供一个理想的训练环境。   专业治疗车穿梭於港九新界的幼稚园暨幼儿园,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支援。保良局言语治疗队长马嘉敏表示,由於不少幼稚园的校园空间有限,训练时间与上课时间重叠,难以腾出课室作训练场地。再者,进行训练期间需要一个安静、隔音的地方,专业治疗车正好解决有关问题。车身可划分成两个小训练室,同时为两名幼儿提供一对一的治疗服务,以达致治疗的最佳效果。 别小看专业治疗车的车身小小,车内却收藏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器材,如言语治疗训练图卡、小手肌训练游戏、专注力提升教材、社交技巧玩具、各类图书等。治疗师会因应孩子的需要,配合使用适当的器材进行跨专业的训练,如大小肌肉、认知、语言及社交情绪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及技能。   专业治疗车自营运以来,得到不少家长的正面评价,周爸爸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儿子筠霖大约2 岁左右,发现他不愿开口说话,又不肯与人有任何交流,经初步评估后发现儿子有自闭症倾向。就读保良局属下学校的筠霖,幸得到学校的转介,轮候数月便开始接受「傲翔计划」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碍於校园空间有限,治疗师遂安排筠霖於治疗车上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现年4 岁的筠霖持续接受两年多的训练后,情况有明显改善,个性变得活泼多言,乐意与同学一齐玩,非常喜欢校园生活。」 目前保良局傲翔计划共有6 支专业团队提供服务,未来亦会继续与不同学校联系,以支援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盼每个孩子都可以发光发亮。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閒时与三五知己、挚爱亲朋相聚閒谈,共晋晚餐,看似轻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离一再收紧,大家又有多久没有与亲友相聚?而为保障身体较弱的长者,安老院舍在疫情严重时更谢绝家属探访,与挚爱家人见面,从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记得佢呀,呢几个都係我凑大架!」93岁的陈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疫情反复,中心不时需要实施隔离措施,无奈暂停家属进入院舍探访长者的安排。其实,中心职员十分了解长者与家人的挂念之情,除了日常协助安排更多长者与家人视像通话,在刚过去的圣诞节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陈七婆婆一家,分时段到院舍门外探访婆婆,与婆婆相隔玻璃门一见。 原本认知能力较弱的婆婆看到曾孙们,马上精神百倍,准确说出每位曾孙的名字,更是感动落泪,「见到你哋真係好开心呀」,又立即戴起儿孙们送来的冷帽,婆婆则将亲手编织的冷颈巾送予儿孙们。陈七婆婆的孙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节日时不能一家人与婆婆一起过节,感谢院舍职员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体贴长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门探访机会,保护院舍内体弱长者的同时,也一解家人和长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营运经理梁德业表示,疫情持续多时,对长者及家人造成困扰,家人会担心长者生活及身体,有长者变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断想方设法增加长者在院舍的生活乐趣,例如安排兴趣班,亦会以不同方法增加长者与家人的沟通,例如增加视像通话时段、以长者近照或院舍内的活动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给家人。 保良局各间院舍也会在节日时推出特别活动,例如在院舍门外设置礼物收集箱–鼓励家人将食物及礼物经院舍交予长者,并亲手撰写圣诞卡送予长者;音乐心意卡–家人把长者最喜欢的歌或是儿孙的说话录在心意卡内,加上生活近照,再经由院舍送予长者,另外亦製作电子贺咭–院舍职员帮长者拍照,教授及协助长者利用电话应用程式製作电子贺咭或短片再传送予家人等等。探访方面亦会在疫情许可下尽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较缓和时,让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于院舍指定区域跟长者见面;如疫情较严竣,则会尽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门外,与长者相隔玻璃门见面及閒聊。 「相拥我所爱又花几多秒,这几秒,能够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够遗憾忘掉」,纵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够与挚爱家人尽情相拥,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爱意永不会被阻隔。
从游戏中反思人生 「生命号」在社区撒播幸福种子

从游戏中反思人生 「生命号」在社区撒播幸福种子

关於「生死」似远又近,此刻我们可能健康快活,下一刻可能病患缠身,谁也无法预料将来会过得怎样。「保良局华永会生命号」流动生命教育中心专车走入学校和社区,希望透过互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认识不同人生阶段的苦与乐,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以正面乐观的思维面对人生的挑战,做到感恩知足,活在当下。   与课堂式的生命教育课不同,「生命号」每次出队总给人一种办嘉年华会的感觉,大大小小的摊位各有主题。「幸福自拍照相馆」让参与者拿着打气卡牌及道具,跟自己拍照留影,藉此学习欣赏自己、感谢自己;「老是这样的一回事」体验活动让参加者戴上眼罩、耳罩,穿上负重背心,在看不清、听不见、走不动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藉此体验长者及残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体谅他们的需要。而「生命号」流动专车则化身成「生命静思体验馆」,在车上播放生命教育短片,让参与者反思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传达「爱要及时」的讯息。   每次出队总会看见长者义工的身影,他们亲力亲为,协助中心职员营运摊位,与参加者诉说人生,引导他们反思人生。保良局华永会「生命号」计划负责主任张铭森表示,「生命号」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计划,长者义工人生经验丰富,是一本活的「故事书」,他们的经验分享让年轻人学习如何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同时让长者在人生下半场发展新的兴趣, 为晚年赋上新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次的巡回或许未必可以让人懂得活在当下,但就如张主任所言,「生命号」走入社区,为公众提供空间讨论生与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许这只是萍水相逢的相遇,但长者义工的分享、游戏的体验早已在参与者心中埋下了种子,让他们迈向感恩知足的幸福人生。  
动起来 Restart康復运动新乐趣

动起来 Restart康復运动新乐趣

物理治疗师劳汉樑今天又提着一大袋游戏机及配件,上门探访。阿樑并非要去送礼物给小朋友,而是上门为曾婆婆做復康训练。你没看错!游戏机的确是给长者玩的,彷如年青人一般玩得开心之馀,还有助锻鍊身体呢。 三年前,曾婆婆完成膝关节手术后,经转介到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接受上门復康运动。曾婆婆表示:「一开始好惊,问他这是什麽东西?因为我照顾屋企人几十年,根本无自己娱乐,更何况接触这些年青人的玩意呢!」起初,曾婆婆和其他长者一样耍手摇头,很抗拒尝试新事物。但她与物理治疗师阿樑已建立起信任,于是放心跟着阿樑一边指示,一边随着游戏节奏一下一下郁动。令阿樑意想不到的是,曾婆婆试玩两、三个回合,便爱上了这些游戏,而且动作反应亦算有板有眼。物理治疗师阿樑指,一直为长者的身体状况做评估,确定游戏动作绝对适合其体能,才会安排长者使用游戏机做復康训练。所以,最重要是帮长者克服心理关口,说服长者「试咗先」,再由浅入深逐步调较。 每次运动前,物理治疗师会先了解其身体状况,确定是否合适或需作调整。阿樑一般先安排她坐着用健身环做热身,适应后,便可按照为她预设的「游戏程式」,进行约40分钟的运动,约10组动作。因曾婆婆脚力不足,尤其需针对训练平衡力,例如站立拿着健身环,配合游戏指令,把上身的重心转移。曾婆婆最好成绩就是考反应的游戏,「她打机械人真的很厉害!反应快得令我们惊讶,在同龄的老友记中可算是『超晒班』。」阿樑忍不住举起大拇指赞赏一番,半年的运动亦让曾婆婆的体能回復到手术前的状态。 「在家漫无目的踏步好闷,加入游戏会有趣得多」,阿樑觉得现时很多游戏都能锻鍊身体不同部位,适合加入復康训练,于是向中心主任徐家健(Simon)提议。经与上级研究及获得肯定后,中心主任Simon为中心添置游戏机,亦鼓励阿樑及其他专职医疗同事一起研究。Simon表示「大家一开始未熟悉坊间不同游戏机的特性,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午饭时间,同事们便会聚埋一起『打机』。」他认为需要把游戏适当地加入復康训练的编排中,必须集思广益一起练习。Simon指「游戏机不止为长者增添乐趣,也使我们的工作『水到渠成』。游戏机记录所有训练动作及运动数据,哪个动作做到多少次全都一目了然,大大帮助我们有效地掌握长者的復康进度。而且运动时,物理治疗师及护理员不用分神去记录,可以专心观察长者情况。」现阶段已为该区不少长者的復康训练加入游戏部分,期望日后有更多资源,推展至更多家居復康服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