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閒时与三五知己、挚爱亲朋相聚閒谈,共晋晚餐,看似轻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离一再收紧,大家又有多久没有与亲友相聚?而为保障身体较弱的长者,安老院舍在疫情严重时更谢绝家属探访,与挚爱家人见面,从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记得佢呀,呢几个都係我凑大架!」93岁的陈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疫情反复,中心不时需要实施隔离措施,无奈暂停家属进入院舍探访长者的安排。其实,中心职员十分了解长者与家人的挂念之情,除了日常协助安排更多长者与家人视像通话,在刚过去的圣诞节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陈七婆婆一家,分时段到院舍门外探访婆婆,与婆婆相隔玻璃门一见。 原本认知能力较弱的婆婆看到曾孙们,马上精神百倍,准确说出每位曾孙的名字,更是感动落泪,「见到你哋真係好开心呀」,又立即戴起儿孙们送来的冷帽,婆婆则将亲手编织的冷颈巾送予儿孙们。陈七婆婆的孙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节日时不能一家人与婆婆一起过节,感谢院舍职员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体贴长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门探访机会,保护院舍内体弱长者的同时,也一解家人和长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营运经理梁德业表示,疫情持续多时,对长者及家人造成困扰,家人会担心长者生活及身体,有长者变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断想方设法增加长者在院舍的生活乐趣,例如安排兴趣班,亦会以不同方法增加长者与家人的沟通,例如增加视像通话时段、以长者近照或院舍内的活动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给家人。 保良局各间院舍也会在节日时推出特别活动,例如在院舍门外设置礼物收集箱–鼓励家人将食物及礼物经院舍交予长者,并亲手撰写圣诞卡送予长者;音乐心意卡–家人把长者最喜欢的歌或是儿孙的说话录在心意卡内,加上生活近照,再经由院舍送予长者,另外亦製作电子贺咭–院舍职员帮长者拍照,教授及协助长者利用电话应用程式製作电子贺咭或短片再传送予家人等等。探访方面亦会在疫情许可下尽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较缓和时,让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于院舍指定区域跟长者见面;如疫情较严竣,则会尽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门外,与长者相隔玻璃门见面及閒聊。 「相拥我所爱又花几多秒,这几秒,能够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够遗憾忘掉」,纵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够与挚爱家人尽情相拥,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爱意永不会被阻隔。
为自己而跑

为自己而跑

保良局马锦明中学自2017-2018 年度开始推行Poma Run 计划,鼓励师生每周四放学后一起街跑,藉运动推广「正向教育」。学生庄骐骏(阿骏)自小性格文静,一直对运动缺乏兴趣,升中后参加了Poma Run 计划,才让他真正「动」起来:「当时全级同学及相识的朋友都参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这样踏出第一步。   为挑战而跑 「街跑」听起来轻松,其实要求不低:路程从学校篮球场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两公里,对没有运动习惯的阿骏来说,实在有点吃力:「记得有一次太阳很晒,那时步速还未稳定,又热又累,眼见其他同学已经跑远,当时有点绝望,几乎要放弃了。」幸好他做了另一个决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远,所以必须完成这一次锻炼,最后我没放弃,一直跑到终点。」那一次坚持,成为了阿骏成长的起点。   在教练的指导和老师的鼓励下,加上恒常的锻炼,阿骏从只能跑完一圈,到现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约三公里。一年后,他更获得全年个人参与奖第二名,「以前我对做运动没信心,自从取得银牌后,我认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获的,远远超过一面奖牌—— 如今阿骏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队,连带读书的心态也更积极,难怪他不忘初衷,「之后我会继续参加 PomaRun,想获得更多奖牌和增强运动能力。」那就继续跑下去吧!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园暨幼儿园毕业快将一年,这天放学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幼稚园探望校长和老师。「你长高了许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长高了,说话也成熟了不少。 忆起这三年来俊俊在幼稚园的点点滴滴,俊俊妈妈心中泛起无数感动。「我们是双职家长,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时还要OT,好在幼稚园有提供延展服务,我们可以放心将俊俊交托给学校。」俊俊从K1开始,每天课后都会留在学校至六、七时,无奈 疫情突袭,全港学校曾一度停课数月。「疫情初期,我们的确很懊恼,毕竟家中长辈年纪大难以长时间照顾俊俊,庆幸学校灵活弹性的安排,提供托管服务,让我和爸爸可以继续上班。」   疫情停课期间,学校持续开放给有需要的学生,当时回校的学生寥寥可数。「由於学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顾,每当俊俊做好功课,就会主动帮老师担任小助手,又不时找我聊天,无论是日常课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无所不谈,使托管的时间过得充实。」成为俊俊最佳玩伴的黄老师道。 俊俊能够在疫情期间,仍然愉快度过学习旅程,妈妈最感谢校长、各位主任和老师,甚至是校务员姐姐的用心教导和照顾。「即使去年疫情期间,实体上课的日子不多,多得学校的体贴支援,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看见俊俊这三年来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性格慢热的他,在学校结识了不少朋友,全赖学校活动教学,令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混龄教学,令他学会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相处,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会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学校趣事,又会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毕业时,便亲笔将所有感谢说话一字一句写在卡上,藉此向学校送上最真挚的谢意。」   这封简单的感谢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对学校每一位教职员的感谢和肯定。  
张姑娘在线上,与低动机青年的沟通日常

张姑娘在线上,与低动机青年的沟通日常

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的张咏琳姑娘(Winifred)在阿浩妈妈求助下认识了12岁的阿浩。因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及读写障碍的缘故,阿浩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不太理解别人说话背后的意思,似乎与世界「断了线」。Winifred与团队耐心地与阿浩建立关係,阿浩更参加了中心「童梦同行」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导向计划的模特儿培训小组。起初阿浩难以表达自己对梦想的想法,亦未能明白导师的指示,Winifred与团队循序渐进,慢慢鼓励他由动作模彷开始,并将导师的句子分拆,给予清晰的指令逐步教他,从多次模拟綵排中让他累积经验。Winifred更透过电话通讯平台,邀请阿浩每天發一张自己摆姿势的模特儿相给她,从而建立自信及掌握技巧,渐渐地阿浩开始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自信心增加了,更能够有勇气踏上舞台扮演模儿。更令Winifred感动的是,阿浩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向她说了一句:「我想做模特儿!」   「阿浩与一般低动机青年一样,他们需要的不是字典,为他们输入各种意义;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时刻从他们角度出發,成为『生活字典』,为他们排解疑难,诠释未来,重新为他们建立意义。低动机青年总让人觉得反叛/难接触/懒,但其实每个青少年背后总有一段让人慨叹的经历,听上来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但他们就是正等待别人去花时间及耐性聆听及陪伴走出这局面。」Winifred分享青少年工作的信念。然而,时下青少年已不多活跃于社区中心,大多花时间在手机及网上,Winifred身处的北区亦不例外。因此,要向青少年翻开这本「生活字典」,花时间聆听他们,Winifred在工作上就要靠使用手机各个通讯平台,线上线下与青少年同行,她更曾试过透过通讯平台劝导离家出走与家人失联的青年回港与家人修復关係。「青少年服务的核心理念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我们着重与青少年关係建立、维持信任、陪伴同行。透过线上线下的互相配合,我们就可以紧贴青少年需要,更快捷有效地回应所需,介入提供适切服务,陪伴青少年成长。」   工作有下班时间,线上关心青少年却似是无休止,但相信当Winifred与团队在通讯平台见到阿浩愈见进步的自拍相片,以及见证一个又一个因着他们同行而成长的故事,再累也是值得。为保良局青少年团队送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