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83岁的刘伯伯与71岁的太太同住观塘区,主要靠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生活。二人皆患有长期病患,刘伯伯患有严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惜胰岛素并不属於医疗豁免药物内,故每月仅有的津贴大部分都用来买药,经济压力沉重,已无力再负担粮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面就当一餐,谈不上什么营养。   刘婆婆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双眼又因为黄斑点病变和青光眼,现时只余下2、3成视力,不久前更发现身体出现如鸡蛋大小的肿瘤。婆婆受尽病魔煎熬,情绪低落,又担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郁症加剧了许多。 保良局刘陈小宝长者地区中心同事有见刘伯伯夫妇的需要,便贴心送上防疫物资、寄上餐饮劵,又不时致电慰问婆婆,提供情绪和生活上支援。当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可以与丈夫一起享用营养热餐,她十分感激,「感谢保良局一直以来的关顾,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深深感受到人间温暖。」 原来简单的一句窝心问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热餐,对於刘伯伯夫妇来说,意义重大。 保良局邀请您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支持「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捐款HK$350即可为一名低收入、失业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为期一周的食物券/热餐,你的捐款亦可让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项目,灵活变通与他们同行。 疫情对经济民生产生沉重压力,对基层家庭的影响尤大,希望各位继续伸出援手,与弱势社群共跨逆境。
动起来 Restart康復运动新乐趣

动起来 Restart康復运动新乐趣

物理治疗师劳汉樑今天又提着一大袋游戏机及配件,上门探访。阿樑并非要去送礼物给小朋友,而是上门为曾婆婆做復康训练。你没看错!游戏机的确是给长者玩的,彷如年青人一般玩得开心之馀,还有助锻鍊身体呢。 三年前,曾婆婆完成膝关节手术后,经转介到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接受上门復康运动。曾婆婆表示:「一开始好惊,问他这是什麽东西?因为我照顾屋企人几十年,根本无自己娱乐,更何况接触这些年青人的玩意呢!」起初,曾婆婆和其他长者一样耍手摇头,很抗拒尝试新事物。但她与物理治疗师阿樑已建立起信任,于是放心跟着阿樑一边指示,一边随着游戏节奏一下一下郁动。令阿樑意想不到的是,曾婆婆试玩两、三个回合,便爱上了这些游戏,而且动作反应亦算有板有眼。物理治疗师阿樑指,一直为长者的身体状况做评估,确定游戏动作绝对适合其体能,才会安排长者使用游戏机做復康训练。所以,最重要是帮长者克服心理关口,说服长者「试咗先」,再由浅入深逐步调较。 每次运动前,物理治疗师会先了解其身体状况,确定是否合适或需作调整。阿樑一般先安排她坐着用健身环做热身,适应后,便可按照为她预设的「游戏程式」,进行约40分钟的运动,约10组动作。因曾婆婆脚力不足,尤其需针对训练平衡力,例如站立拿着健身环,配合游戏指令,把上身的重心转移。曾婆婆最好成绩就是考反应的游戏,「她打机械人真的很厉害!反应快得令我们惊讶,在同龄的老友记中可算是『超晒班』。」阿樑忍不住举起大拇指赞赏一番,半年的运动亦让曾婆婆的体能回復到手术前的状态。 「在家漫无目的踏步好闷,加入游戏会有趣得多」,阿樑觉得现时很多游戏都能锻鍊身体不同部位,适合加入復康训练,于是向中心主任徐家健(Simon)提议。经与上级研究及获得肯定后,中心主任Simon为中心添置游戏机,亦鼓励阿樑及其他专职医疗同事一起研究。Simon表示「大家一开始未熟悉坊间不同游戏机的特性,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午饭时间,同事们便会聚埋一起『打机』。」他认为需要把游戏适当地加入復康训练的编排中,必须集思广益一起练习。Simon指「游戏机不止为长者增添乐趣,也使我们的工作『水到渠成』。游戏机记录所有训练动作及运动数据,哪个动作做到多少次全都一目了然,大大帮助我们有效地掌握长者的復康进度。而且运动时,物理治疗师及护理员不用分神去记录,可以专心观察长者情况。」现阶段已为该区不少长者的復康训练加入游戏部分,期望日后有更多资源,推展至更多家居復康服务之中。
为自己而跑

为自己而跑

保良局马锦明中学自2017-2018 年度开始推行Poma Run 计划,鼓励师生每周四放学后一起街跑,藉运动推广「正向教育」。学生庄骐骏(阿骏)自小性格文静,一直对运动缺乏兴趣,升中后参加了Poma Run 计划,才让他真正「动」起来:「当时全级同学及相识的朋友都参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这样踏出第一步。   为挑战而跑 「街跑」听起来轻松,其实要求不低:路程从学校篮球场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两公里,对没有运动习惯的阿骏来说,实在有点吃力:「记得有一次太阳很晒,那时步速还未稳定,又热又累,眼见其他同学已经跑远,当时有点绝望,几乎要放弃了。」幸好他做了另一个决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远,所以必须完成这一次锻炼,最后我没放弃,一直跑到终点。」那一次坚持,成为了阿骏成长的起点。   在教练的指导和老师的鼓励下,加上恒常的锻炼,阿骏从只能跑完一圈,到现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约三公里。一年后,他更获得全年个人参与奖第二名,「以前我对做运动没信心,自从取得银牌后,我认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获的,远远超过一面奖牌—— 如今阿骏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队,连带读书的心态也更积极,难怪他不忘初衷,「之后我会继续参加 PomaRun,想获得更多奖牌和增强运动能力。」那就继续跑下去吧!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对我嚟讲,做善事只系谂住付出,能够同呀女一齐助养,不知不觉间令我哋嘅关系更加密切,更多话题,呢啲原来系我自己都未必察觉到嘅收获。」   要坚持行善多年,谈何容易;更何况是把善行传承,影响家人及身边人?但眼前的黄太及黄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养儿童,转眼已是二十载。她们的善行持续多年,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黄太二十年前参加助养计划时,也希望透过此计划教育子女一颗乐於助人的心,因此她决定带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儿童。「当时期望受助儿童同我嘅仔女能够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长背景同历程。」起初,当时就读初中的女儿只是以陪伴的角色与妈妈一起探望助养儿童;渐渐地,就读邻近中学的黄小姐放学后有时会主动到局内探望,亦愈发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时光,因而在一年后也加入助养行列,并且维持至今。这种「亲子助养」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她们经常互相分享助养小朋友的近况,在访问期间,她们更是三句不离助养儿童。「对我嚟讲,行善只喺谂住付出,并唔会期望有回报,但系能够鼓励呀女一齐加入助养,帮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余,我同呀女嘅关系都拉近咗,系最意外嘅得著。」原来这一颗在黄太心内种下的种子,也悄悄在女儿心里萌芽。   辗转廿年,两人曾经助养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养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岁,黄太及黄小姐在她5岁时开始助养,至今已有八年时光,亦是二人助养时间最长的儿童。黄小姐指,她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来探访都会表现得很兴奋,有时候黄小姐有事不能应约,小慧也会有点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们相见的时间。小慧在访问中比较沉默寡言,但在与黄小姐相处时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绝地分享,笑容经常挂在面上,问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后以「无秘密」形容自己与黄小姐的关系。   河流连绵不断,川流不息,就好比黄太及黄小姐,坚持行善多年,这份心意由女儿传承下去。黄小姐从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跟随母亲到局内探望小朋友,到与母亲一同助养,加深亲子关系。亲子助养令黄太及黄小姐能够在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余,同时促进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及融洽。「而家谂返起,会庆幸妈妈当初带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会明白佢当时心入面想我一齐助养嘅心意。」   诚邀你与家人一起助养,体会这份彼此点亮生命的助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