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园暨幼儿园毕业快将一年,这天放学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幼稚园探望校长和老师。「你长高了许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长高了,说话也成熟了不少。 忆起这三年来俊俊在幼稚园的点点滴滴,俊俊妈妈心中泛起无数感动。「我们是双职家长,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时还要OT,好在幼稚园有提供延展服务,我们可以放心将俊俊交托给学校。」俊俊从K1开始,每天课后都会留在学校至六、七时,无奈 疫情突袭,全港学校曾一度停课数月。「疫情初期,我们的确很懊恼,毕竟家中长辈年纪大难以长时间照顾俊俊,庆幸学校灵活弹性的安排,提供托管服务,让我和爸爸可以继续上班。」   疫情停课期间,学校持续开放给有需要的学生,当时回校的学生寥寥可数。「由於学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顾,每当俊俊做好功课,就会主动帮老师担任小助手,又不时找我聊天,无论是日常课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无所不谈,使托管的时间过得充实。」成为俊俊最佳玩伴的黄老师道。 俊俊能够在疫情期间,仍然愉快度过学习旅程,妈妈最感谢校长、各位主任和老师,甚至是校务员姐姐的用心教导和照顾。「即使去年疫情期间,实体上课的日子不多,多得学校的体贴支援,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看见俊俊这三年来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性格慢热的他,在学校结识了不少朋友,全赖学校活动教学,令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混龄教学,令他学会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相处,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会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学校趣事,又会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毕业时,便亲笔将所有感谢说话一字一句写在卡上,藉此向学校送上最真挚的谢意。」   这封简单的感谢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对学校每一位教职员的感谢和肯定。  
爱.无分地域与种族

爱.无分地域与种族

  Leon 是个早产宝宝,关节及活动能力较逊於一般孩子,因为原生家庭未能照顾他,3 岁以前住在保良局幼儿之家。2018 年的10 月,Leon 正式成为Chris 与Kathi 的领养孩子,到美国展开了新的家庭生活。       Chris 与Kathi 仍然记得最初见到Leon 的时候,双方语言不通,带著一点点好奇、一点点探索,慢慢的亲近、接触。Chris 与Kathi 夜里陪伴Leon 一起入睡,为Leon 唱歌、读故事书、一起看电影。感受到被爱的Leon 虽然不懂用英语表达,但他会用他的小手触碰Kathi 的脸,加上一个小小的吻,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感激之情。不经不觉,Leon 已成为Chris 与Kathi 家庭的一份子逾一年了,Leon 与Chris 及Kathi 的三个子女相处融洽,大家一起旅行、过圣诞节、开生日会。   Leon 的身体状况,没有令Chris 与Kathi 一家人对他的爱减少,对他们而言,爱是无条件的,而Leon 的加入令他们的家庭更幸福美满。                   同样找到温暖的家生活的还有4 岁半的Cana。2018 年3 月,Cana 正式到美国与领养父母- Bryan 与Shannon,以及他们的儿子生活。   Cana 出生时身体有不同的毛病,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关顾以及治疗,经常需要看医生,但Bryan 与Shannon 从不介怀,只想给予Cana 最好的照顾、最大的安全感以及最窝心的爱,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回报,便是Cana 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Cana 的一声「Mommy」、「Daddy」。Bryan 与Shannon 笑说,虽然Cana 与儿子不是亲生兄弟姐妹,但现在亲近得像「孖生」一样。 双方能建立如此牢固的信任与牵绊,Bryan 与Shannon 表示,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坦诚,他们会坦白地与Cana 分享领养经历,好奇宝宝Cana 的提问,他们都会一一回答。待Cana 长大后,Bryan 与Shannon也会陪伴她一同回港寻根,寻找属於她生命中的经历。       钱倩君主任 保良局领养服务组   为孩子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家 社会上有部份孩子因为不同家庭问题未能得到父母妥善照顾,保良局透过领养服务安排,为孩子「寻家」,惟当中一些孩子因为年纪、健康、生父母复杂背景等问题,未能获安排本地家庭领养,便转介到海外家庭领养。保良局领养服务组主任钱倩君希望,本港社会大众可以多认识及了解待领养儿童的个别需要,开放自己的心和家庭给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相信领养是一种祝福,我们的目标不是为家庭寻找最适合的孩子,而是为孩子寻找最适合的家庭,让领养父母和被领养孩子都能透过领养改变及祝福互相的生命。」   保良局领养服务组查询电话∶2277 8403
张姑娘在线上,与低动机青年的沟通日常

张姑娘在线上,与低动机青年的沟通日常

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的张咏琳姑娘(Winifred)在阿浩妈妈求助下认识了12岁的阿浩。因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及读写障碍的缘故,阿浩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不太理解别人说话背后的意思,似乎与世界「断了线」。Winifred与团队耐心地与阿浩建立关係,阿浩更参加了中心「童梦同行」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导向计划的模特儿培训小组。起初阿浩难以表达自己对梦想的想法,亦未能明白导师的指示,Winifred与团队循序渐进,慢慢鼓励他由动作模彷开始,并将导师的句子分拆,给予清晰的指令逐步教他,从多次模拟綵排中让他累积经验。Winifred更透过电话通讯平台,邀请阿浩每天發一张自己摆姿势的模特儿相给她,从而建立自信及掌握技巧,渐渐地阿浩开始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自信心增加了,更能够有勇气踏上舞台扮演模儿。更令Winifred感动的是,阿浩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向她说了一句:「我想做模特儿!」   「阿浩与一般低动机青年一样,他们需要的不是字典,为他们输入各种意义;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时刻从他们角度出發,成为『生活字典』,为他们排解疑难,诠释未来,重新为他们建立意义。低动机青年总让人觉得反叛/难接触/懒,但其实每个青少年背后总有一段让人慨叹的经历,听上来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但他们就是正等待别人去花时间及耐性聆听及陪伴走出这局面。」Winifred分享青少年工作的信念。然而,时下青少年已不多活跃于社区中心,大多花时间在手机及网上,Winifred身处的北区亦不例外。因此,要向青少年翻开这本「生活字典」,花时间聆听他们,Winifred在工作上就要靠使用手机各个通讯平台,线上线下与青少年同行,她更曾试过透过通讯平台劝导离家出走与家人失联的青年回港与家人修復关係。「青少年服务的核心理念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我们着重与青少年关係建立、维持信任、陪伴同行。透过线上线下的互相配合,我们就可以紧贴青少年需要,更快捷有效地回应所需,介入提供适切服务,陪伴青少年成长。」   工作有下班时间,线上关心青少年却似是无休止,但相信当Winifred与团队在通讯平台见到阿浩愈见进步的自拍相片,以及见证一个又一个因着他们同行而成长的故事,再累也是值得。为保良局青少年团队送上支持。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今日的轩源妈妈(林太,长椅左),在保良局郑翼之中心与斌Sir(陈衍斌助理经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谈笑缅怀。林太信中「进步良多」四字承载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泪、起承转合。   自闭症是一道隔阂,分隔了轩源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拦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随著轩源踏入青春期,内心涌动情绪急欲表达,就接连出现推倒电视、拍打他人的发泄攻击行为。轩源的突发行为与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无可避免影响到专注备试的兄长,转移暂宿就成为无可避免的选择。   「我将轩源带到这世界,却不能给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关爱,作为母亲,这是一辈子的愧疚。」   林太曾经如此感受,如此写下。洪姑娘与斌Sir都记得,经历三年医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转至郑翼之中心的轩源也有著推人扯发等攻击行为,情绪阴晴不定。但当轩源初见宽敞的课室设施、花园环境,职员与年纪相仿的同侪……这些前所未见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顾下,轩源的表现亦开始渐见稳定。   今日的轩源,偶尔也会有脾气与突发行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导引,不久就能平复冷静。轩源沟通能力的进步与当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一开始封闭自我於内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轩源有一次提起纸笔主动抄写汽水机上「Orange」字样,见证他对外界渐生好奇;今天轩源会离开房间踏足客厅,主动与同学一同看电视剧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丝;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过於轩源今日更懂得照顾他人,投入集体活动,甚至有同学会唤他作「阿哥」。   「虽然他不善表达,但也一样有喜怒哀乐,教导轩源不重在经验,请待他以真,相信轩源会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与家人都会定期探访轩源,回想过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轩源虽不擅表达,但内心是很爱锡我们的。」往日轩源一听到嫲嫲的脚步声就会跑来拥抱:现今每周一次的探访环节,他依然表现出满心雀跃期待。   手握感谢信,林太与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谢彼此的耐心、努力与信任。或者轩源未必能够将「爱」与「多谢」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颜,未必需要事事说白,看见轩源的生命改变,他们已经心有答案。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菠菜、三文鱼、虾等等食物,是痛风症病人要「拒诸门外」的诱惑,否则进食后令体内尿酸过高,只能靠打针或服药治疗,但有一定风险及副作用。 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多位学生与其他学校组成联合队伍,研究出痛风症治疗新方法,於「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中击败了多间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学,成为其中一间获得金奖的学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学队伍获得此殊荣。   人体难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浓度过高会形成晶体,令关节肿大和疼痛。研究团队中有学生的亲友因有痛风问题,故开始此项研究。经研究各类文献及进行实验,团队发现可以利用大肠杆菌大量复制经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并注射进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风患者进食后消化酶可协助排走尿酸,亦无副作用。团队期望未来,可朝药物制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荫棠中学与其他学校组成的联校队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获得金奖。同学们发现香港地少人多,「鱼菜共生」耕种方法近年越受欢迎,但经常出现重金属累积超标的问题。研究队伍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将其变成能吸附重金属的生物,他们让大肠杆菌的金属硫蛋白过度表达(over-expression),及将排走重金属的运输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肠杆菌吸 收重金属能力大增,从而首创出细菌过滤器「B-CAD」,并於实验证明细菌过滤器能以低成本减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重金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