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ove @ Po Leung Kuk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76歲的謝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後,一直與50多歲女兒相依為命。謝婆婆長期受到眼疾影響,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聰,左耳聽力亦漸漸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對許多困難。然而,謝婆婆的女兒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風,導致右邊上肢無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謝女士協助。由於女兒突然患上惡疾,無法工作,家中經濟頓時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齡津貼及微薄的積蓄來應付生活開支。   照顧中風病患者是漫漫長路,謝婆婆每天都付出時間、體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壓力。為了讓女兒盡快康復,謝婆婆堅持每天都會到家附近的街市購買新鮮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畢竟謝婆婆年紀大行動不便,又擔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會增加染疫風險,心情難免感到焦慮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響,日常生活又需要額外添置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潔用品等,令經濟拮据的謝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中心社工得知謝婆婆的情況後,立即為其申請「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兩母女可享用免費的營養熱餐,頓時為二人解決燃眉之急。除了減輕謝婆婆的經濟負擔外,還因省卻外出購買食材及煮食時間,換來片刻休息時間之餘,亦可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一起走過康復之路。   捐款支持    
(Chinese Only)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Chinese Only)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Chinese Only)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
家舍兒童顯廚藝 煮出溫暖農曆年 (Chinese Only)

家舍兒童顯廚藝 煮出溫暖農曆年 (Chinese Only)

保良局家舍「家煮食」計劃提供機會讓家舍兒童親自入廚,藉此訓練他們溝通技巧及自理能力,並從入廚中明白食物製作並不容易,學會珍惜。適逢農曆新年,一群家舍兒童親自煮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團年飯,與家舍家長慶賀新春。     親力親為 選購食材 一清早,5位家舍兒童便與家舍家長葉姑娘在銅鑼灣街市採購食材。有些兒童負責挑選材料,有些則負責付款結帳;而葉姑娘一邊拿著購物清單點算食材,一邊從旁指導。葉姑娘指,為了讓家舍兒童學習生活技能和與人溝通的技巧,她會讓他們商討菜單,買菜時亦會讓他們負責。   自學成「大廚」  事實上,他們並非首次入廚,今年就讀中五的黃惠霖指,自小看到別人入廚,便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慢慢開始接觸烹飪,不時在家舍烹調不同菜式。   她現在已成為姑娘口中的「大廚」,間中更會設計菜式,而最擅長的菜式有西蘭花炒雞柳、檸檬雞翼等。她指,平日家舍家長會教他們如何分辨及挑選食材,例如辨別生菜和椰菜,亦會指導下廚,令她廚藝不斷提升。   分工炮製新春茶式 為節日倍添氣氛 為了迎接農曆新年,除了有炒年糕外,更準備了罐頭鮑魚、時菜炒臘味和素翅,更有蘿蔔糕和馬蹄糕等應節食品。由於團年飯菜式較多,家舍兒童分工合作,家舍家長從旁協助。較年長、下廚經驗較豐富的負責炒菜、煎糕,年紀較小的則負責洗菜、切芥蘭等工序。     從入廚學習獨立與珍惜 從買菜到所有菜式上桌,一群家舍兒童只花了兩個小時,便煮出五餸一湯的家常小菜。兒童組主任梁潔儀指,「家煮食」活動已持續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想讓家舍兒童變得獨立,透過親身到街市選購食材,與檔主溝通,能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及膽量,同時親自入廚能讓他們明白食物得來不易,要珍惜食物。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Chinese Only)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