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ove @ Po Leung Kuk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Chinese Only)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Chinese Only)

高韻雯(KoKo)在9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而患上大腦麻痺症,自此嚴重影響其身體協調和語言能力,需要長期坐輪椅,但無損她對藝術的熱誠。Koko花了許多時間和毅力執起畫筆,透過畫作與世界連接,成立屬於自己的畫廊,更當上了香港展能藝術家。   KoKo自小已很喜歡拿各種顏料來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隨老師學畫畫,從此就沉醉在繪畫世界。KoKo的畫畫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因為她的肌肉張力異常,四肢間中出現不協調和痙攣,以致影響活動能力,於是她便從較易控制的塑膠彩學起。她每天用上許多時間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畫筆,開始在畫布上畫畫的日子,表達心裡面的情感和意念,讓她的「生命畫布」增添豐富的色彩。   保良局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物理治療師左棟樑(Alex)分享,「其實畫畫的動作非常複雜,需要大小肌肉的協調,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關節僵硬,容易脫臼,需要持續接受物理治療,故我們會定期上門為她進行拉筋訓練,希望減少關節攣縮,維持其四肢活動能力,助她繼續拿起畫筆。」   即使Koko四肢嚴重攣縮,其身體的限制沒有阻礙Koko對藝術創作的渴求。「每一次訓練,KoKo都總是面帶微笑,即使有時身體狀況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鍵特別繃緊,她都會樂觀地嘗試和練習,只因這是她與世界連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記得剛認識Koko時,由於她難以用語言表達,所以每次訓練時只能作簡單交流或是透過照顧者了解她的感受,後來我就從她的畫作打開話匣子,從中也能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歡創作各類型畫作,家中亦擺放了不少作品。在這十多年來的藝術創作路上,她成為了香港展能藝術家,更成立屬於自己的「思情畫意畫廊」,希望帶出「畫畫人及看畫人要用心思考畫」的意思。KoKo又將畫畫心路歷程和作品結集成書,藉此告訴大家,即使遇上任何問題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堅持,總有解決的辦法,正如書中所言:「一幅畫布,既是張白布,同時也是個有待發現、有待創造的新世界。畫布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記錄生活上喜怒哀樂的寒暑表。」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Chinese Only)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
(Chinese Only) 把握幼兒發展黃金期 學前康復專業治療車提供適切訓練

(Chinese Only) 把握幼兒發展黃金期 學前康復專業治療車提供適切訓練

(Chinese Only)當自己的孩子被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傾向,作為家長當然擔心不已,只要好好把握0 至6 歲嬰幼兒的發展黃金期,情況定可大有改善。保良局在2016 年開展「傲翔計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為6 歲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到校專業支援,更引入全港首架「學前康復服務專業治療車」。專業治療車由保良局自資營運,並獲得保良局丙申年郭羅桂珍主席捐款支持服務營運,為幼兒提供一個理想的訓練環境。   專業治療車穿梭於港九新界的幼稚園暨幼兒園,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保良局言語治療隊長馬嘉敏表示,由於不少幼稚園的校園空間有限,訓練時間與上課時間重疊,難以騰出課室作訓練場地。再者,進行訓練期間需要一個安靜、隔音的地方,專業治療車正好解決有關問題。車身可劃分成兩個小訓練室,同時為兩名幼兒提供一對一的治療服務,以達致治療的最佳效果。 別小看專業治療車的車身小小,車內卻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專業器材,如言語治療訓練圖卡、小手肌訓練遊戲、專注力提升教材、社交技巧玩具、各類圖書等。治療師會因應孩子的需要,配合使用適當的器材進行跨專業的訓練,如大小肌肉、認知、語言及社交情緒等,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及技能。   專業治療車自營運以來,得到不少家長的正面評價,周爸爸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兒子筠霖大約2 歲左右,發現他不願開口說話,又不肯與人有任何交流,經初步評估後發現兒子有自閉症傾向。就讀保良局屬下學校的筠霖,幸得到學校的轉介,輪候數月便開始接受「傲翔計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礙於校園空間有限,治療師遂安排筠霖於治療車上進行一系列的訓練。現年4 歲的筠霖持續接受兩年多的訓練後,情況有明顯改善,個性變得活潑多言,樂意與同學一齊玩,非常喜歡校園生活。」 目前保良局傲翔計劃共有6 支專業團隊提供服務,未來亦會繼續與不同學校聯繫,以支援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盼每個孩子都可以發光發亮。
(Chinese Only) 如鄰舍的咫尺情

(Chinese Only)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