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ove @ Po Leung Kuk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nese Only) 如鄰舍的咫尺情

(Chinese Only)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Chinese Only)為自己而跑

(Chinese Only)為自己而跑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自2017-2018 年度開始推行Poma Run 計劃,鼓勵師生每週四放學後一起街跑,藉運動推廣「正向教育」。學生莊騏駿(阿駿)自小性格文靜,一直對運動缺乏興趣,升中後參加了Poma Run 計劃,才讓他真正「動」起來:「當時全級同學及相識的朋友都參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這樣踏出第一步。   為挑戰而跑 「街跑」聽起來輕鬆,其實要求不低:路程從學校籃球場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兩公里,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阿駿來說,實在有點吃力:「記得有一次太陽很曬,那時步速還未穩定,又熱又累,眼見其他同學已經跑遠,當時有點絕望,幾乎要放棄了。」幸好他做了另一個決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遠,所以必須完成這一次鍛鍊,最後我沒放棄,一直跑到終點。」那一次堅持,成為了阿駿成長的起點。   在教練的指導和老師的鼓勵下,加上恆常的鍛鍊,阿駿從只能跑完一圈,到現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約三公里。一年後,他更獲得全年個人參與獎第二名,「以前我對做運動沒信心,自從取得銀牌後,我認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穫的,遠遠超過一面獎牌—— 如今阿駿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隊,連帶讀書的心態也更積極,難怪他不忘初衷,「之後我會繼續參加 PomaRun,想獲得更多獎牌和增強運動能力。」那就繼續跑下去吧!
(Chinese Only)「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Chinese Only)「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愛意洋溢的二月,素色打扮的一對伊人站在保良局中座大樓門前,他們是阿錦和阿錦的太太。中學階段,由於家庭緣故,阿錦曾暫住在保良局兒童之家幾年。離開家舍將近十年,今天他應保良局的邀請回到保良局總部,團聚之餘,也與陳黎惠蓮主席一起探望住在總局的住宿兒童。   不少人誤以為住宿兒童的日子都過得很悽慘,但阿錦卻笑說未然。「剛入住家舍時,我是萬般不情願的,但隨著日子過去,開始感受到家舍職員的關愛,而且跟其他小朋友又開始熟稔,我漸漸開始喜歡上這裏的生活,甚至在搬離家舍時不捨得要哭出來了。」太太在旁補充說︰「阿錦常常跟我說他在家舍生活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家舍的生活塑造出阿錦樂天的個性,正所謂知恩圖報,阿錦現時會不定時到家舍當義工,例如在誼親日擔任工作人員,或在週末時帶「細佬妹」出外遊玩。「想當年『哥哥』『姐姐』對我照料有加,特別在我剛入住期間,常常主動跟我聊天遊玩,令我很快便融入這個大家庭,現在我也想以『哥哥』的身份回饋這個大家庭。」   問到在家舍生活中最難忘的畫面,阿錦說是離開家舍的那一天。「我在18歲生日前一天離開家舍,那晚我正提著行李箱,準備走了,職員和其他小朋友都跟我一一道別,唯獨一直照顧我的阿Sir不在,我猜他一定是不想看到我離開的背影,於是我走到他的房門打算跟他告別,卻發現他在房間偷偷拭淚。」十年彈指一過,阿錦與阿Sir和家舍朋友的關係沒有隨時間而變質,「我在去年都邀請了他們出席我的婚禮,希望他們見證我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談笑間,主席笑得雙眼像彎月一樣。「我真的很開心,上任以來一直想跟曾經在本局住宿的兒童聊天。得知阿錦在保良局家舍的日子過得快樂,我便心安了。」回朔保良局歷史,兒童住宿」服務,但保良局關懷住宿兒童的心卻持續未斷。「從145年前到今天,我們初心不變,未來也會一直守護有需要的小朋友,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安心的家。」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76歲的謝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後,一直與50多歲女兒相依為命。謝婆婆長期受到眼疾影響,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聰,左耳聽力亦漸漸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對許多困難。然而,謝婆婆的女兒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風,導致右邊上肢無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謝女士協助。由於女兒突然患上惡疾,無法工作,家中經濟頓時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齡津貼及微薄的積蓄來應付生活開支。   照顧中風病患者是漫漫長路,謝婆婆每天都付出時間、體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壓力。為了讓女兒盡快康復,謝婆婆堅持每天都會到家附近的街市購買新鮮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畢竟謝婆婆年紀大行動不便,又擔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會增加染疫風險,心情難免感到焦慮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響,日常生活又需要額外添置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潔用品等,令經濟拮据的謝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中心社工得知謝婆婆的情況後,立即為其申請「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兩母女可享用免費的營養熱餐,頓時為二人解決燃眉之急。除了減輕謝婆婆的經濟負擔外,還因省卻外出購買食材及煮食時間,換來片刻休息時間之餘,亦可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一起走過康復之路。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