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家舍儿童显厨艺 煮出温暖农历年

家舍儿童显厨艺 煮出温暖农历年

保良局家舍「家煮食」计划提供机会让家舍儿童亲自入厨,藉此训练他们沟通技巧及自理能力,并从入厨中明白食物制作并不容易,学会珍惜。适逢农历新年,一群家舍儿童亲自煮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年饭,与家舍家长庆贺新春。     亲力亲为 选购食材 一清早,5位家舍儿童便与家舍家长叶姑娘在铜锣湾街市采购食材。有些儿童负责挑选材料,有些则负责付款结帐;而叶姑娘一边拿著购物清单点算食材,一边从旁指导。叶姑娘指,为了让家舍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她会让他们商讨菜单,买菜时亦会让他们负责。   自学成「大厨」  事实上,他们并非首次入厨,今年就读中五的黄惠霖指,自小看到别人入厨,便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慢慢开始接触烹饪,不时在家舍烹调不同菜式。   她现在已成为姑娘口中的「大厨」,间中更会设计菜式,而最擅长的菜式有西兰花炒鸡柳、柠檬鸡翼等。她指,平日家舍家长会教他们如何分辨及挑选食材,例如辨别生菜和椰菜,亦会指导下厨,令她厨艺不断提升。   分工炮制新春茶式 为节日倍添气氛 为了迎接农历新年,除了有炒年糕外,更准备了罐头鲍鱼、时菜炒腊味和素翅,更有萝卜糕和马蹄糕等应节食品。由於团年饭菜式较多,家舍儿童分工合作,家舍家长从旁协助。较年长、下厨经验较丰富的负责炒菜、煎糕,年纪较小的则负责洗菜、切芥兰等工序。     从入厨学习独立与珍惜 从买菜到所有菜式上桌,一群家舍儿童只花了两个小时,便煮出五餸一汤的家常小菜。儿童组主任梁洁仪指,「家煮食」活动已持续超过二十多年,主要是想让家舍儿童变得独立,透过亲身到街市选购食材,与档主沟通,能训练他们的沟通技巧及胆量,同时亲自入厨能让他们明白食物得来不易,要珍惜食物。
一顿简单的营养热餐  缓解长者的经济压力

一顿简单的营养热餐 缓解长者的经济压力

76岁的谢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后,一直与50多岁女儿相依为命。谢婆婆长期受到眼疾影响,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聪,左耳听力亦渐渐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对许多困难。然而,谢婆婆的女儿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风,导致右边上肢无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谢女士协助。由於女儿突然患上恶疾,无法工作,家中经济顿时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龄津贴及微薄的积蓄来应付生活开支。   照顾中风病患者是漫漫长路,谢婆婆每天都付出时间、体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压力。为了让女儿尽快康复,谢婆婆坚持每天都会到家附近的街市购买新鲜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毕竟谢婆婆年纪大行动不便,又担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会增加染疫风险,心情难免感到焦虑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日常生活又需要额外添置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洁用品等,令经济拮据的谢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刘陈小宝长者中心社工得知谢婆婆的情况后,立即为其申请「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两母女可享用免费的营养热餐,顿时为二人解决燃眉之急。除了减轻谢婆婆的经济负担外,还因省却外出购买食材及煮食时间,换来片刻休息时间之余,亦可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一起走过康复之路。   捐款支持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近年新兴运动百花齐放,连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园於2014/15 年度参与由保良局与香港地壶球协会的合作项目,推行全港首创幼稚园「地壶球运动」先导计划,及后更组织了一队地壶球校队!   「地壶球」是港人自创运动,由苏格兰的「绅士运动」—冰壶演变而成,玩法简单:比赛分成两队,每队有三名队员、六个地壶,每回合双方轮流推发地壶,愈接近圆心区域愈高分。当初校方有见规例简单,又能强化幼儿的肌肉发展,於是安排老师进行培训、制定指引及购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课程引入这项运动。 「推行初期,幼儿在我们协助下组队比赛,后来他们更自发邀请同伴入队,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经验的袁敏仪主任笑称,「大部份小朋友一开始只是随意推出地壼,后来在老师引导下,就开始一起研究下次发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壶锻炼出专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简单。 地壼球还能传授「社交礼仪」:双方队员赛前须握手及向对方说 "Good Curling"(打好球),赛后则说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儿较自我中心,学地壶球正好让他们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对失败,赛后不论胜负也能主动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课。」   校方曾组队参加香港首届校际地壶球锦标赛,最后夺亚,袁主任回想起也别有感受:「看著他们凝神贯注地发球, 很有运动员的风彩。」她指校方将继续推广地壶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每日在菜档做兼职、接子放学,母子两人携手回家,吃一顿家常便饭,是申丽平(阿平)最简单的幸福。不过,儿子耀扬约在半年前,右脚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长期卧床。 相依为命的两母子生活大乱,10 岁大的儿子顿成婴儿,洗澡、如厕都要照顾;阿平难以离家工作,柴、米、油、盐、房租等金钱压力涌至,她都会偷偷躲起来哭。但擦干眼泪后,就继续上路,四出寻求帮助。她说:「做阿妈系咁㗎啦,坚持!如果唔系我个仔点算!」 五年级的耀扬与其他小孩无异,好玩好动,最爱打篮球。去年11 月,耀扬右脚膝盖疼痛,阿平起初以为只是儿子太好动致肌肉酸痛,带他去看铁打。但他其后膝盖肿胀,无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来儿子患上罕见儿童疾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rthesDisease);阿平忆述,当时已心知不妙,「医生话佢右边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术」。   担心儿子未必能承受手术,阿平一边听医生解释,已一边泪流满脸。可幸是,手术前仍有一线转机,假若耀扬带上支架后,稳定到股骨位置,能够靠骨头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术。为了让儿子有机会逃过手术,阿平将耀扬接回家照顾。塑胶制支架套著耀扬的腰部至大腿,转身都有难度,更莫说要自理。阿平说:「真系当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冲凉、去厕所。」   原在菜档的兼职因而放弃,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将至,本坚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请综缓,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扬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儿子上轮椅,挤上轻铁綫,其间更要担心耀扬的右脚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压力令阿平难以入睡,亦常常流泪,但为免影响儿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综缓审批期需时,其间阿平四处打探不同的经济缓助,最终认识到保良局辖下,服务元朗和天水围区的「天朗膳粮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计划。阿平说,一致电已有即时回应,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访,「一见到吴姑娘已唔识讲嘢⋯⋯ 觉得好温暖」。   食物援助最长为期8 星期,派发干粮如米、面、饼干、超级市场现金券等。计划因应阿平特别需要,提供上门派餐服务。一包饼干已令耀扬很高兴,阿平说,儿子拿著饼干不放呢。   透过食物援助计划,阿平渡过了综缓审批期,儿子卧床半年后,情况已大大改善,可望未来可拆除支架。耀扬学业因病而暂停,他时有担心,但阿平勉励他,照顾好身体,不怕没将来,「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 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天朗膳粮坊 查询电话∶ 2658 1511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