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園暨幼兒園畢業快將一年,這天放學後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到幼稚園探望校長和老師。「你長高了許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長高了,說話也成熟了不少。 憶起這三年來俊俊在幼稚園的點點滴滴,俊俊媽媽心中泛起無數感動。「我們是雙職家長,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時還要OT,好在幼稚園有提供延展服務,我們可以放心將俊俊交託給學校。」俊俊從K1開始,每天課後都會留在學校至六、七時,無奈 疫情突襲,全港學校曾一度停課數月。「疫情初期,我們的確很懊惱,畢竟家中長輩年紀大難以長時間照顧俊俊,慶幸學校靈活彈性的安排,提供託管服務,讓我和爸爸可以繼續上班。」   疫情停課期間,學校持續開放給有需要的學生,當時回校的學生寥寥可數。「由於學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顧,每當俊俊做好功課,就會主動幫老師擔任小助手,又不時找我聊天,無論是日常課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無所不談,使託管的時間過得充實。」成為俊俊最佳玩伴的黃老師道。 俊俊能夠在疫情期間,仍然愉快度過學習旅程,媽媽最感謝校長、各位主任和老師,甚至是校務員姐姐的用心教導和照顧。「即使去年疫情期間,實體上課的日子不多,多得學校的體貼支援,深深感受到學校的關愛。看見俊俊這三年來各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性格慢熱的他,在學校結識了不少朋友,全賴學校活動教學,令他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混齡教學,令他學會與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每天放學回到家裡總是會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學校趣事,又會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畢業時,便親筆將所有感謝說話一字一句寫在卡上,藉此向學校送上最真摯的謝意。」   這封簡單的感謝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對學校每一位教職員的感謝和肯定。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關於「生死」似遠又近,此刻我們可能健康快活,下一刻可能病患纏身,誰也無法預料將來會過得怎樣。「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流動生命教育中心專車走入學校和社區,希望透過互動的形式,讓參與者認識不同人生階段的苦與樂,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習以正面樂觀的思維面對人生的挑戰,做到感恩知足,活在當下。   與課堂式的生命教育課不同,「生命號」每次出隊總給人一種辦嘉年華會的感覺,大大小小的攤位各有主題。「幸福自拍照相館」讓參與者拿着打氣卡牌及道具,跟自己拍照留影,藉此學習欣賞自己、感謝自己;「老是這樣的一回事」體驗活動讓參加者戴上眼罩、耳罩,穿上負重背心,在看不清、聽不見、走不動的情況下完成一系列的任務,藉此體驗長者及殘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學習體諒他們的需要。而「生命號」流動專車則化身成「生命靜思體驗館」,在車上播放生命教育短片,讓參與者反思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傳達「愛要及時」的訊息。   每次出隊總會看見長者義工的身影,他們親力親為,協助中心職員營運攤位,與參加者訴說人生,引導他們反思人生。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計劃負責主任張銘森表示,「生命號」是一個助人助己的計劃,長者義工人生經驗豐富,是一本活的「故事書」,他們的經驗分享讓年輕人學習如何從容地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同時讓長者在人生下半場發展新的興趣, 為晚年賦上新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次的巡迴或許未必可以讓人懂得活在當下,但就如張主任所言,「生命號」走入社區,為公眾提供空間討論生與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這只是萍水相逢的相遇,但長者義工的分享、遊戲的體驗早已在參與者心中埋下了種子,讓他們邁向感恩知足的幸福人生。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83歲的劉伯伯與71歲的太太同住觀塘區,主要靠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生活。二人皆患有長期病患,劉伯伯患有嚴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惜胰島素並不屬於醫療豁免藥物內,故每月僅有的津貼大部分都用來買藥,經濟壓力沉重,已無力再負擔糧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麵就當一餐,談不上什麼營養。   劉婆婆則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雙眼又因為黃斑點病變和青光眼,現時只餘下2、3成視力,不久前更發現身體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瘤。婆婆受盡病魔煎熬,情緒低落,又擔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鬱症加劇了許多。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同事有見劉伯伯夫婦的需要,便貼心送上防疫物資、寄上餐飲劵,又不時致電慰問婆婆,提供情緒和生活上支援。當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可以與丈夫一起享用營養熱餐,她十分感激,「感謝保良局一直以來的關顧,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深深感受到人間溫暖。」 原來簡單的一句窩心問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熱餐,對於劉伯伯夫婦來說,意義重大。 保良局邀請您在這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支持「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捐款HK$350即可為一名低收入、失業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為期一周的食物券/熱餐,你的捐款亦可讓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項目,靈活變通與他們同行。 疫情對經濟民生產生沉重壓力,對基層家庭的影響尤大,希望各位繼續伸出援手,與弱勢社群共跨逆境。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