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每周六朝早,黃律師都會抽時間到本局探訪兒童,跟小朋友玩耍、互動,更會為他們準備零食,「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在讀書、工作、家庭各方面都很順利,因此希望能回饋社會,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黃律師跟本局住宿兒童的緣份,始於2019年。當初,她從香港律師會的一則會員通訊中,得知道有探訪保良局、跟兒童互動的活動。而在那次活動中,保良局識員讓她了解到局內的設施、活動和助養計劃的詳情。黃律師認為計劃很有意義,於是便決定成為助養人,希望讓小朋友的住宿環境得以改善之餘,亦可為他們提供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機會。   黃律師期後經過助養人培訓,便可正式開始探訪助養孩子,而中途雖然經歷了疫情肆虐,使探訪活動一再延期,但卻無阻黃律師的善心。她表示,自己很享受每次探訪的時光,每每全情投入跟小朋友互動,「小朋友鍾意玩甚麼便一起玩甚麼、到花園玩也可」。而她亦會把每位小朋友的愛好、性格,以及跟他們的回憶一一記錄,方便下次探訪時能夠更駕輕就熟。   「記得有次我第一次探訪一名小朋友,他竟問我可否抱他。」奈何因探訪規則所規限,助養人不能跟小朋友有太親密的接觸,黃律師未能給他一個擁抱。不過,那次的經歷卻令黃律師感慨良多,令她感覺到其實小朋友很需要別人的愛與關懷。   愛心滿滿的黃律師,希望能夠接觸和探訪更加多的小朋友,並為他們帶來歡樂。於是,她決定「加仔」,由當初助養5名兒童,到現在一共成為了12名兒童的助養人,「希望至少在短短一小時的探訪時間裡,小朋友能夠玩得開心,在家舍的日常中找到不一樣的時光;也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其實在社會上,也會有很多關心、關愛他們的人。」
你在,月便圓

你在,月便圓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懷胎十月,感受著一下一下的胎動,姚女士與所有準媽媽一樣,都期待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來臨。可是,在只有懷孕26週的時候,嵐嵐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於嵐嵐屬於極早產的嬰兒,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需要長期住院及24小時佩戴呼吸機來輔助呼吸。          嵐嵐在過去六年需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他的喉嚨有一條連接呼吸機的喉管來維持生命,沒有這條喉管他會有生命危險;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機並守護著他。正因為這樣,她不得不辭去原本的護士工作去照顧嵐嵐。可是,嵐嵐高昂的醫護費用和全家的經濟重擔,全都落在嵐嵐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的專業團隊在幫嵐嵐進行大肌肉訓練            幸好他們接觸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特殊幼兒中心服務。中心專業團隊了解嵐嵐和其家人的情況後,便安排了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工提供支援。嵐嵐剛開始訓練時言語、大肌肉、進食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同齡小朋友;經過三年多的訓練後,現在嵐嵐已能進食粥類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廁,說話和走路也大有進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團隊的照顧,她直言這種照顧是一支強心針,讓她知道怎樣去面對困難,「因為如果連我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以後嵐嵐還可以依靠誰?」嵐嵐一家的路雖不易行,但保良局會繼續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其家人的強大後盾。          保良局透過本局資源及善長的捐款支持,讓有經濟困難的孩子可以獲得適切而全面的訓練服務,守護孩子成長,全面支援家庭。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近年新興運動百花齊放,連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園於2014/15 年度參與由保良局與香港地壺球協會的合作項目,推行全港首創幼稚園「地壺球運動」先導計劃,及後更組織了一隊地壺球校隊!   「地壺球」是港人自創運動,由蘇格蘭的「紳士運動」—冰壺演變而成,玩法簡單:比賽分成兩隊,每隊有三名隊員、六個地壺,每回合雙方輪流推發地壺,愈接近圓心區域愈高分。當初校方有見規例簡單,又能強化幼兒的肌肉發展,於是安排老師進行培訓、制定指引及購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課程引入這項運動。 「推行初期,幼兒在我們協助下組隊比賽,後來他們更自發邀請同伴入隊,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經驗的袁敏儀主任笑稱,「大部份小朋友一開始只是隨意推出地壼,後來在老師引導下,就開始一起研究下次發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壺鍛鍊出專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簡單。 地壼球還能傳授「社交禮儀」:雙方隊員賽前須握手及向對方說 "Good Curling"(打好球),賽後則說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兒較自我中心,學地壺球正好讓他們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對失敗,賽後不論勝負也能主動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課。」   校方曾組隊參加香港首屆校際地壺球錦標賽,最後奪亞,袁主任回想起也別有感受:「看著他們凝神貫注地發球, 很有運動員的風彩。」她指校方將繼續推廣地壺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