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菠菜、三文鱼、虾等等食物,是痛风症病人要「拒诸门外」的诱惑,否则进食后令体内尿酸过高,只能靠打针或服药治疗,但有一定风险及副作用。 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多位学生与其他学校组成联合队伍,研究出痛风症治疗新方法,於「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中击败了多间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学,成为其中一间获得金奖的学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学队伍获得此殊荣。   人体难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浓度过高会形成晶体,令关节肿大和疼痛。研究团队中有学生的亲友因有痛风问题,故开始此项研究。经研究各类文献及进行实验,团队发现可以利用大肠杆菌大量复制经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并注射进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风患者进食后消化酶可协助排走尿酸,亦无副作用。团队期望未来,可朝药物制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荫棠中学与其他学校组成的联校队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获得金奖。同学们发现香港地少人多,「鱼菜共生」耕种方法近年越受欢迎,但经常出现重金属累积超标的问题。研究队伍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将其变成能吸附重金属的生物,他们让大肠杆菌的金属硫蛋白过度表达(over-expression),及将排走重金属的运输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肠杆菌吸 收重金属能力大增,从而首创出细菌过滤器「B-CAD」,并於实验证明细菌过滤器能以低成本减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重金属水平。
爱心律师助养12名儿童:希望将幸福和温暖带给小朋友

爱心律师助养12名儿童:希望将幸福和温暖带给小朋友

每周六朝早,黄律师都会抽时间到本局探访儿童,跟小朋友玩耍、互动,更会为他们准备零食,「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在读书、工作、家庭各方面都很顺利,因此希望能回馈社会,将幸福和温暖带给小朋友!」   黄律师跟本局住宿儿童的缘份,始于2019年。当初,她从香港律师会的一则会员通讯中,得知道有探访保良局、跟儿童互动的活动。而在那次活动中,保良局识员让她了解到局内的设施、活动和助养计划的详情。黄律师认为计划很有意义,于是便决定成为助养人,希望让小朋友的住宿环境得以改善之馀,亦可为他们提供参与不同课外活动的机会。   黄律师期后经过助养人培训,便可正式开始探访助养孩子,而中途虽然经历了疫情肆虐,使探访活动一再延期,但却无阻黄律师的善心。她表示,自己很享受每次探访的时光,每每全情投入跟小朋友互动,「小朋友锺意玩甚麽便一起玩甚麽、到花园玩也可」。而她亦会把每位小朋友的爱好、性格,以及跟他们的回忆一一记录,方便下次探访时能够更驾轻就熟。   「记得有次我第一次探访一名小朋友,他竟问我可否抱他。」奈何因探访规则所规限,助养人不能跟小朋友有太亲密的接触,黄律师未能给他一个拥抱。不过,那次的经历却令黄律师感慨良多,令她感觉到其实小朋友很需要别人的爱与关怀。   爱心满满的黄律师,希望能够接触和探访更加多的小朋友,并为他们带来欢乐。于是,她决定「加仔」,由当初助养5名儿童,到现在一共成为了12名儿童的助养人,「希望至少在短短一小时的探访时间里,小朋友能够玩得开心,在家舍的日常中找到不一样的时光;也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其实在社会上,也会有很多关心、关爱他们的人。」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怀胎十月,感受着一下一下的胎动,姚女士与所有准妈妈一样,都期待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来临。可是,在只有怀孕26周的时候,岚岚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于岚岚属于极早产的婴儿,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出生后需要长期住院及24小时佩戴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岚岚在过去六年需要经常进出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喉咙有一条连接呼吸机的喉管来维持生命,没有这条喉管他会有生命危险;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机并守护着他。正因为这样,她不得不辞去原本的护士工作去照顾岚岚。可是,岚岚高昂的医护费用和全家的经济重担,全都落在岚岚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难免捉襟见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的专业团队在帮岚岚进行大肌肉训练            幸好他们接触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特殊幼儿中心服务。中心专业团队了解岚岚和其家人的情况后,便安排了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特殊幼儿工作员及社工提供支援。岚岚刚开始训练时言语、大肌肉、进食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龄小朋友;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后,现在岚岚已能进食粥类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厕,说话和走路也大有进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团队的照顾,她直言这种照顾是一支强心针,让她知道怎样去面对困难,「因为如果连我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以后岚岚还可以依靠谁?」岚岚一家的路虽不易行,但保良局会继续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其家人的强大后盾。          保良局透过本局资源及善长的捐款支持,让有经济困难的孩子可以获得适切而全面的训练服务,守护孩子成长,全面支援家庭。  
如邻舍的咫尺情

如邻舍的咫尺情

带著食物援助包来到受助者谭婆婆的家门前,隐约看到铁闸布帘后的谭婆婆出来迎接。「系咪吴姑娘呀?好耐无见,好挂住你啊!」随行的吴姑娘熟练的叫我们踏入家门,然后与谭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谭婆婆又说,「婆婆唔叻,唔识字,好彩你叫吴姑娘,12345我仲识,我识叫你5姑娘。」两人相视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谭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开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谭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长者生活津贴,女儿多年前已失去联络,婆婆现在独力照顾13岁的孙女,属跨代照顾个案。谭婆婆早年於地盘工作时弄伤了两腿膝盖,关节亦开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纸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缘故,婆婆怕感染病毒传染孙女,因此已放弃了拾纸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悭。她数日才舍得换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来当一餐;每次到食物银行拿食物,为了悭2元搭车钱,宁愿步行超过30分钟去领取物资;她常挂在嘴边的是「希望留多一点给孙女」。   因此,当谭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计划让她可以得到额外的食物包时,她万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礼券喜从心来,还兴奋的告诉孙女「我哋可以去买多啲肠仔了!」   当我们关心婆婆够吃与否时,谭婆婆感恩的说「够了够了,我不会多取,够用就可以了。我哋穷,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穷,够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为自己打算,整个倾谈过程常常问我们坐得辛苦与否,又抱歉只有风扇没有冷气,还叮嘱一段时间没见的吴姑娘早点回工作间,「你早点回去吧,用了你一个小时,食物银行忙著呢!」   平日分发食物援助时,吴姑娘也会把握机会关心受助者身心状况,支援受众物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关顾。但因疫情缘故,食物银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层家庭,个别关顾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吴姑娘知道我们上门访问谭婆婆,她也特意调时间来见见婆婆,除为了来探探老朋友,也想亲手将这食物包送给她,免却她来回步行之苦。   一个食物包,一小时相聚,一见如故。食物援助纪录表上是一个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为照顾孙女努力生活的长者故事。分发食物,可以是机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