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你在,月便圆

你在,月便圆

患有脑退化症的长者,若然给他选择,最后一点记忆留给谁,大概每个人也会留给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冯伯伯也不例外,80多岁的他患有脑退化症,记忆日渐褪色的他,唯有太太冯婆婆是他脑海最亮丽的色彩。冯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冯伯伯吃饭也会吃得更好,有一次冯婆婆感冒来不了安养院,冯伯伯就不断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电话俾我老婆啦!」   因著这份牵挂,也因著对丈夫的爱,冯婆婆风雨不改,每天也来到安养院,为伯伯预备水果,然后一口又一口的喂到伯伯咀里。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大概这就是细水长流。   60年前的那个月圆,他们相识。结婚那天摄影师的出错,所有婚照都没了,当天的遗憾,成为了两人今天回想时的笑话。在冯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忆已牢牢刻在脑里,她最紧张的,是冯伯伯的身体,每当她听到护理员跟她说: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会眉开眼笑:「好呀好呀,亚婆开心晒。」   问冯婆婆最开心的事,她重复的说:「感谢保良局的悉心照顾,让他入住后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饭。」冯婆婆最记挂的,是想冯伯伯吃得好。   这对可爱的老夫妻,让小编见证什么是细水长流,什么是承诺。婚照没了,当天那「无论疾病、贫苦・・・・・・」的结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冯伯伯及冯婆婆,人月两团圆,继续美满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鸣谢:保良局黄竹坑安养院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儿童与主席相聚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儿童与主席相聚

爱意洋溢的二月,素色打扮的一对伊人站在保良局中座大楼门前,他们是阿锦和阿锦的太太。中学阶段,由於家庭缘故,阿锦曾暂住在保良局儿童之家几年。离开家舍将近十年,今天他应保良局的邀请回到保良局总部,团聚之余,也与陈黎惠莲主席一起探望住在总局的住宿儿童。   不少人误以为住宿儿童的日子都过得很凄惨,但阿锦却笑说未然。「刚入住家舍时,我是万般不情愿的,但随著日子过去,开始感受到家舍职员的关爱,而且跟其他小朋友又开始熟稔,我渐渐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生活,甚至在搬离家舍时不舍得要哭出来了。」太太在旁补充说∶「阿锦常常跟我说他在家舍生活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家舍的生活塑造出阿锦乐天的个性,正所谓知恩图报,阿锦现时会不定时到家舍当义工,例如在谊亲日担任工作人员,或在周末时带「细佬妹」出外游玩。「想当年『哥哥』『姐姐』对我照料有加,特别在我刚入住期间,常常主动跟我聊天游玩,令我很快便融入这个大家庭,现在我也想以『哥哥』的身份回馈这个大家庭。」   问到在家舍生活中最难忘的画面,阿锦说是离开家舍的那一天。「我在18岁生日前一天离开家舍,那晚我正提著行李箱,准备走了,职员和其他小朋友都跟我一一道别,唯独一直照顾我的阿Sir不在,我猜他一定是不想看到我离开的背影,於是我走到他的房门打算跟他告别,却发现他在房间偷偷拭泪。」十年弹指一过,阿锦与阿Sir和家舍朋友的关系没有随时间而变质,「我在去年都邀请了他们出席我的婚礼,希望他们见证我迈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谈笑间,主席笑得双眼像弯月一样。「我真的很开心,上任以来一直想跟曾经在本局住宿的儿童聊天。得知阿锦在保良局家舍的日子过得快乐,我便心安了。」回朔保良局历史,儿童住宿」服务,但保良局关怀住宿儿童的心却持续未断。「从145年前到今天,我们初心不变,未来也会一直守护有需要的小朋友,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家。」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爱意亲情 跨越阻隔

閒时与三五知己、挚爱亲朋相聚閒谈,共晋晚餐,看似轻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离一再收紧,大家又有多久没有与亲友相聚?而为保障身体较弱的长者,安老院舍在疫情严重时更谢绝家属探访,与挚爱家人见面,从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记得佢呀,呢几个都係我凑大架!」93岁的陈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疫情反复,中心不时需要实施隔离措施,无奈暂停家属进入院舍探访长者的安排。其实,中心职员十分了解长者与家人的挂念之情,除了日常协助安排更多长者与家人视像通话,在刚过去的圣诞节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陈七婆婆一家,分时段到院舍门外探访婆婆,与婆婆相隔玻璃门一见。 原本认知能力较弱的婆婆看到曾孙们,马上精神百倍,准确说出每位曾孙的名字,更是感动落泪,「见到你哋真係好开心呀」,又立即戴起儿孙们送来的冷帽,婆婆则将亲手编织的冷颈巾送予儿孙们。陈七婆婆的孙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节日时不能一家人与婆婆一起过节,感谢院舍职员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体贴长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门探访机会,保护院舍内体弱长者的同时,也一解家人和长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黄竹坑护理安老中心营运经理梁德业表示,疫情持续多时,对长者及家人造成困扰,家人会担心长者生活及身体,有长者变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断想方设法增加长者在院舍的生活乐趣,例如安排兴趣班,亦会以不同方法增加长者与家人的沟通,例如增加视像通话时段、以长者近照或院舍内的活动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给家人。 保良局各间院舍也会在节日时推出特别活动,例如在院舍门外设置礼物收集箱–鼓励家人将食物及礼物经院舍交予长者,并亲手撰写圣诞卡送予长者;音乐心意卡–家人把长者最喜欢的歌或是儿孙的说话录在心意卡内,加上生活近照,再经由院舍送予长者,另外亦製作电子贺咭–院舍职员帮长者拍照,教授及协助长者利用电话应用程式製作电子贺咭或短片再传送予家人等等。探访方面亦会在疫情许可下尽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较缓和时,让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于院舍指定区域跟长者见面;如疫情较严竣,则会尽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门外,与长者相隔玻璃门见面及閒聊。 「相拥我所爱又花几多秒,这几秒,能够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够遗憾忘掉」,纵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够与挚爱家人尽情相拥,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爱意永不会被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