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有母親為救壓在車底下的孩子,能夠徒手抬起一輪汽車;也有母親用自己的身驅掩護失足跌進路軌的兒子。今天,我們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的媽媽,她以愛和勇氣守護她的女兒。   【生命鬥士戰勝病魔】   「熙桐患有『4號染色體缺損綜合症』,是罕見基因病,現時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結構,包括面部結構、智力﹑語言,甚至會導致患者發展遲緩及出現癲癎等症狀。「我還記得熙桐一歲多時發高燒,並且出現癲癎症狀,醫生建議服用口服抗腦癇藥(俗稱「抽筋藥」),但有機會出現精神紛亂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輪天人交戰後,我最終還是決定讓她服藥。」說罷,陳太雙眼含淚,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臉上︰「服藥後熙桐就開始出疹,當天晚上被送進隔離病房,而血壓只有30,紅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燒過一樣。醫生告訴我『熙桐今晚可能就會離開我們』。」心碎的聲音仿佛隔空傳來,當晚陳太立刻通知所有親友,眾人守在病房門為熙桐祈福。「奇蹟卻發生了,經過一夜,熙桐的紅疹竟然開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轉了,但陳太卻病倒了。「在熙桐康復期間,我在醫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責,因為是我決定讓熙桐服藥的。」當時陳太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確診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藥物。「藥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賴藥物,因為我需要照顧熙桐,所以我轉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十多年後,我終於康復了。」憑著對熙桐的愛,陳太如鬥士般戰勝了情緒病。   【培養溝通能力 開展共融生活】   陳太沒有因為熙桐的病而對她放任︰「我希望她進步成長,但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只需和自己比較。」陳太特別重視溝通能力,她認為溝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時就帶她去看言語治療師,還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時候熙桐的說話內容雜亂無章,我就會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緒。」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鄭老師補充道︰「透過家校合作,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學生的所有潛能。」 時至今天,熙桐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喜歡跟人聊天,陳太功不可沒。「她熱愛輕黏土,起初上課時,我會選擇冷門時間來避開人群,但後來發現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學生相處融洽。」熙桐手工精巧,製作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讚許,家人於是為她開設網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參加了「保良百‧錦欖出友情計劃」,與保良局錦泰小學學生一起進行欖球運動訓練,同場競技。熙桐說︰「雖然運動很累,但跟朋友一齊做運動,很開心!」   正值母親節,熙桐一家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熙桐興奮地說︰「我們會去主題公園玩攤位遊戲,更會一邊欣賞企鵝一邊在餐廳用餐!我還打算自製心型朱古力送給媽媽呢!」熙桐笑著對陳太說︰「媽媽,I love you!」
你在,月便圓

你在,月便圓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敏華回憶起那年冬晚,媽媽剛巧沒來支援,自己坐在輪椅上很想拿出櫃內的棉被添暖,卻可望而不可及。令敏華沒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無力感外,還有身體的神經刺痛。敏華於2013年因病令雙腿未能活動自如,需要電動輪椅代步。長期以上肢來協助身體轉移,敏華的雙手經常肌肉繃緊及刺痛,而且敏華亦患有腕管綜合症,加劇了手指的神經痛。伸手取物,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對敏華而言卻是一點也不輕鬆。   幸而,敏華其後得到保良局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支援,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工等專職團隊為敏華進行評估,按她的機能、認知、社交需要、個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訂設了個人化目標,提供改裝建議及協助選購合適之復康用具,並透過治療減輕敏華的痛症。   Felix是照顧敏華的職業治療師,他為敏華選購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輔助工具,盡力協助敏華如常生活。「我們為她預備了減壓床褥,讓背部及腰減壓從而減少麻痺及痛,另外,我們亦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電動輪椅及減壓坐墊,讓她既可升高輪椅來拿東西,亦可減輕長時間坐輪椅帶來的痺痛。」除了在職業治療角度支援敏華,團隊中物理治療師會為敏華作拉筋及手法治療,改善上下肢的活動能力和痛症,亦會透過超聲波治療,減輕敏華各項痛症;護士則會監察敏華的健康狀況,以及教導她進行體重管理;社工亦會協調各項服務安排,讓敏華得到最適切支援。「我們就是她的最強後盾。我們不會自視為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很多時是服務受眾的隊友,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配合他們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訂設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個隊友進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滿足感。   敏華有這班好隊友作後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減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進步,亦更多投入社區活動,時常參與各項康體活動。「划艇機、帆船、行山、球類活動等也能參與,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而當中我最喜歡硬地滾球,我夢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隊,可惜的是,現時香港並沒有適合我這殘疾程度的組別可以參與。」雖然口說可惜,敏華卻流露著雀躍之情。「我很感謝保良局團隊,沒有你們,我沒可能活得這麼精彩。」這動一動也像被針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輪椅駛進社區,向夢想進發。樂天的敏華很想將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分享。「其實我已很幸運,還有兩肢可以動,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勵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會令關心自己的人緊張及痛心,請開放自己,尋求各種支援,多接觸社區,身心也會變得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