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近年新兴运动百花齐放,连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园於2014/15 年度参与由保良局与香港地壶球协会的合作项目,推行全港首创幼稚园「地壶球运动」先导计划,及后更组织了一队地壶球校队!   「地壶球」是港人自创运动,由苏格兰的「绅士运动」—冰壶演变而成,玩法简单:比赛分成两队,每队有三名队员、六个地壶,每回合双方轮流推发地壶,愈接近圆心区域愈高分。当初校方有见规例简单,又能强化幼儿的肌肉发展,於是安排老师进行培训、制定指引及购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课程引入这项运动。 「推行初期,幼儿在我们协助下组队比赛,后来他们更自发邀请同伴入队,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经验的袁敏仪主任笑称,「大部份小朋友一开始只是随意推出地壼,后来在老师引导下,就开始一起研究下次发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壶锻炼出专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简单。 地壼球还能传授「社交礼仪」:双方队员赛前须握手及向对方说 "Good Curling"(打好球),赛后则说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儿较自我中心,学地壶球正好让他们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对失败,赛后不论胜负也能主动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课。」   校方曾组队参加香港首届校际地壶球锦标赛,最后夺亚,袁主任回想起也别有感受:「看著他们凝神贯注地发球, 很有运动员的风彩。」她指校方将继续推广地壶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万里寻根

万里寻根

现居於美国的陈伟杰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岁时才被领养至美国。转眼三十多年过去,陈教授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已经成家立室,在这个人生里程碑,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根」。   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追寻,陈教授在今年终於寻得生母身份,可是却发现生母早已离世。得知陈教授情况后,保良局积极协助,补完陈教授的人生拼图。早前,陈教授来临本局,了解当年住宿情况,顺道带同妻儿参观儿时居住的儿童家舍。   「今次特意带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让他们了解我儿时的生活环境。」家舍、走廊、厨房、游乐场,一砖一瓦都牵引著陈教授顺著回忆的阶梯,寻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迹。「虽然现在我对家舍的回忆有点模糊,但每当我看旧照片时,都会触动到我的心扉。特别是今次能重游家舍,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他续言∶「我从照片中笑容满脸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职员非常关爱住宿儿童,我亦非常感谢他们细心照顾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追寻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陈教授难掩紧张之情。在消化资料之后,他终於如释重负。「感谢保良局的帮助,我很开心可以收到当年住家舍时的文件,了解到当年的住宿情况。」翻阅当年的入住记录,陈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说∶「知道生母的背景后,心里很难过,原来她当时的生活不并容易。」现时陈教授仍努力找寻生母最后一任丈夫,希望从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为人。「未来几个月也会再来香港,追寻更多记录。」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创局以来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儿童提供24小时全面生活照顾及多元化服务,以协助其健康成长及培养良好品德,重建及连系与家人关系,直至回家团聚或独立生活。
你在,月便圆

你在,月便圆

患有脑退化症的长者,若然给他选择,最后一点记忆留给谁,大概每个人也会留给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冯伯伯也不例外,80多岁的他患有脑退化症,记忆日渐褪色的他,唯有太太冯婆婆是他脑海最亮丽的色彩。冯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冯伯伯吃饭也会吃得更好,有一次冯婆婆感冒来不了安养院,冯伯伯就不断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电话俾我老婆啦!」   因著这份牵挂,也因著对丈夫的爱,冯婆婆风雨不改,每天也来到安养院,为伯伯预备水果,然后一口又一口的喂到伯伯咀里。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大概这就是细水长流。   60年前的那个月圆,他们相识。结婚那天摄影师的出错,所有婚照都没了,当天的遗憾,成为了两人今天回想时的笑话。在冯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忆已牢牢刻在脑里,她最紧张的,是冯伯伯的身体,每当她听到护理员跟她说: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会眉开眼笑:「好呀好呀,亚婆开心晒。」   问冯婆婆最开心的事,她重复的说:「感谢保良局的悉心照顾,让他入住后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饭。」冯婆婆最记挂的,是想冯伯伯吃得好。   这对可爱的老夫妻,让小编见证什么是细水长流,什么是承诺。婚照没了,当天那「无论疾病、贫苦・・・・・・」的结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冯伯伯及冯婆婆,人月两团圆,继续美满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鸣谢:保良局黄竹坑安养院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为自己而跑

为自己而跑

保良局马锦明中学自2017-2018 年度开始推行Poma Run 计划,鼓励师生每周四放学后一起街跑,藉运动推广「正向教育」。学生庄骐骏(阿骏)自小性格文静,一直对运动缺乏兴趣,升中后参加了Poma Run 计划,才让他真正「动」起来:「当时全级同学及相识的朋友都参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这样踏出第一步。   为挑战而跑 「街跑」听起来轻松,其实要求不低:路程从学校篮球场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两公里,对没有运动习惯的阿骏来说,实在有点吃力:「记得有一次太阳很晒,那时步速还未稳定,又热又累,眼见其他同学已经跑远,当时有点绝望,几乎要放弃了。」幸好他做了另一个决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远,所以必须完成这一次锻炼,最后我没放弃,一直跑到终点。」那一次坚持,成为了阿骏成长的起点。   在教练的指导和老师的鼓励下,加上恒常的锻炼,阿骏从只能跑完一圈,到现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约三公里。一年后,他更获得全年个人参与奖第二名,「以前我对做运动没信心,自从取得银牌后,我认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获的,远远超过一面奖牌—— 如今阿骏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队,连带读书的心态也更积极,难怪他不忘初衷,「之后我会继续参加 PomaRun,想获得更多奖牌和增强运动能力。」那就继续跑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