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你在,月便圆

你在,月便圆

患有脑退化症的长者,若然给他选择,最后一点记忆留给谁,大概每个人也会留给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冯伯伯也不例外,80多岁的他患有脑退化症,记忆日渐褪色的他,唯有太太冯婆婆是他脑海最亮丽的色彩。冯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冯伯伯吃饭也会吃得更好,有一次冯婆婆感冒来不了安养院,冯伯伯就不断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电话俾我老婆啦!」   因著这份牵挂,也因著对丈夫的爱,冯婆婆风雨不改,每天也来到安养院,为伯伯预备水果,然后一口又一口的喂到伯伯咀里。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大概这就是细水长流。   60年前的那个月圆,他们相识。结婚那天摄影师的出错,所有婚照都没了,当天的遗憾,成为了两人今天回想时的笑话。在冯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忆已牢牢刻在脑里,她最紧张的,是冯伯伯的身体,每当她听到护理员跟她说: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会眉开眼笑:「好呀好呀,亚婆开心晒。」   问冯婆婆最开心的事,她重复的说:「感谢保良局的悉心照顾,让他入住后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饭。」冯婆婆最记挂的,是想冯伯伯吃得好。   这对可爱的老夫妻,让小编见证什么是细水长流,什么是承诺。婚照没了,当天那「无论疾病、贫苦・・・・・・」的结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冯伯伯及冯婆婆,人月两团圆,继续美满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鸣谢:保良局黄竹坑安养院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今日的轩源妈妈(林太,长椅左),在保良局郑翼之中心与斌Sir(陈衍斌助理经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谈笑缅怀。林太信中「进步良多」四字承载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泪、起承转合。   自闭症是一道隔阂,分隔了轩源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拦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随著轩源踏入青春期,内心涌动情绪急欲表达,就接连出现推倒电视、拍打他人的发泄攻击行为。轩源的突发行为与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无可避免影响到专注备试的兄长,转移暂宿就成为无可避免的选择。   「我将轩源带到这世界,却不能给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关爱,作为母亲,这是一辈子的愧疚。」   林太曾经如此感受,如此写下。洪姑娘与斌Sir都记得,经历三年医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转至郑翼之中心的轩源也有著推人扯发等攻击行为,情绪阴晴不定。但当轩源初见宽敞的课室设施、花园环境,职员与年纪相仿的同侪……这些前所未见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顾下,轩源的表现亦开始渐见稳定。   今日的轩源,偶尔也会有脾气与突发行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导引,不久就能平复冷静。轩源沟通能力的进步与当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一开始封闭自我於内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轩源有一次提起纸笔主动抄写汽水机上「Orange」字样,见证他对外界渐生好奇;今天轩源会离开房间踏足客厅,主动与同学一同看电视剧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丝;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过於轩源今日更懂得照顾他人,投入集体活动,甚至有同学会唤他作「阿哥」。   「虽然他不善表达,但也一样有喜怒哀乐,教导轩源不重在经验,请待他以真,相信轩源会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与家人都会定期探访轩源,回想过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轩源虽不擅表达,但内心是很爱锡我们的。」往日轩源一听到嫲嫲的脚步声就会跑来拥抱:现今每周一次的探访环节,他依然表现出满心雀跃期待。   手握感谢信,林太与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谢彼此的耐心、努力与信任。或者轩源未必能够将「爱」与「多谢」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颜,未必需要事事说白,看见轩源的生命改变,他们已经心有答案。  
「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每日在菜档做兼职、接子放学,母子两人携手回家,吃一顿家常便饭,是申丽平(阿平)最简单的幸福。不过,儿子耀扬约在半年前,右脚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长期卧床。 相依为命的两母子生活大乱,10 岁大的儿子顿成婴儿,洗澡、如厕都要照顾;阿平难以离家工作,柴、米、油、盐、房租等金钱压力涌至,她都会偷偷躲起来哭。但擦干眼泪后,就继续上路,四出寻求帮助。她说:「做阿妈系咁㗎啦,坚持!如果唔系我个仔点算!」 五年级的耀扬与其他小孩无异,好玩好动,最爱打篮球。去年11 月,耀扬右脚膝盖疼痛,阿平起初以为只是儿子太好动致肌肉酸痛,带他去看铁打。但他其后膝盖肿胀,无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来儿子患上罕见儿童疾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rthesDisease);阿平忆述,当时已心知不妙,「医生话佢右边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术」。   担心儿子未必能承受手术,阿平一边听医生解释,已一边泪流满脸。可幸是,手术前仍有一线转机,假若耀扬带上支架后,稳定到股骨位置,能够靠骨头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术。为了让儿子有机会逃过手术,阿平将耀扬接回家照顾。塑胶制支架套著耀扬的腰部至大腿,转身都有难度,更莫说要自理。阿平说:「真系当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冲凉、去厕所。」   原在菜档的兼职因而放弃,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将至,本坚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请综缓,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扬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儿子上轮椅,挤上轻铁綫,其间更要担心耀扬的右脚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压力令阿平难以入睡,亦常常流泪,但为免影响儿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综缓审批期需时,其间阿平四处打探不同的经济缓助,最终认识到保良局辖下,服务元朗和天水围区的「天朗膳粮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计划。阿平说,一致电已有即时回应,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访,「一见到吴姑娘已唔识讲嘢⋯⋯ 觉得好温暖」。   食物援助最长为期8 星期,派发干粮如米、面、饼干、超级市场现金券等。计划因应阿平特别需要,提供上门派餐服务。一包饼干已令耀扬很高兴,阿平说,儿子拿著饼干不放呢。   透过食物援助计划,阿平渡过了综缓审批期,儿子卧床半年后,情况已大大改善,可望未来可拆除支架。耀扬学业因病而暂停,他时有担心,但阿平勉励他,照顾好身体,不怕没将来,「我同仔仔讲,人生无咁顺⋯⋯ 但系都要坚持落去,虽然有波折,但总会过去。」 天朗膳粮坊 查询电话∶ 2658 1511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物理治疗师陪伴残疾人士走上艺术家的路

高韵雯(KoKo)在9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而患上大脑麻痹症,自此严重影响其身体协调和语言能力,需要长期坐轮椅,但无损她对艺术的热诚。Koko花了许多时间和毅力执起画笔,透过画作与世界连接,成立属於自己的画廊,更当上了香港展能艺术家。   KoKo自小已很喜欢拿各种颜料来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随老师学画画,从此就沉醉在绘画世界。KoKo的画画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因为她的肌肉张力异常,四肢间中出现不协调和痉挛,以致影响活动能力,於是她便从较易控制的塑胶彩学起。她每天用上许多时间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画笔,开始在画布上画画的日子,表达心里面的情感和意念,让她的「生命画布」增添丰富的色彩。   保良局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综合支援服务物理治疗师左栋梁(Alex)分享,「其实画画的动作非常复杂,需要大小肌肉的协调,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关节僵硬,容易脱臼,需要持续接受物理治疗,故我们会定期上门为她进行拉筋训练,希望减少关节挛缩,维持其四肢活动能力,助她继续拿起画笔。」   即使Koko四肢严重挛缩,其身体的限制没有阻碍Koko对艺术创作的渴求。「每一次训练,KoKo都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有时身体状况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键特别绷紧,她都会乐观地尝试和练习,只因这是她与世界连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记得刚认识Koko时,由於她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每次训练时只能作简单交流或是透过照顾者了解她的感受,后来我就从她的画作打开话匣子,从中也能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欢创作各类型画作,家中亦摆放了不少作品。在这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路上,她成为了香港展能艺术家,更成立属於自己的「思情画意画廊」,希望带出「画画人及看画人要用心思考画」的意思。KoKo又将画画心路历程和作品结集成书,藉此告诉大家,即使遇上任何问题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坚持,总有解决的办法,正如书中所言:「一幅画布,既是张白布,同时也是个有待发现、有待创造的新世界。画布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记录生活上喜怒哀乐的寒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