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敏華回憶起那年冬晚,媽媽剛巧沒來支援,自己坐在輪椅上很想拿出櫃內的棉被添暖,卻可望而不可及。令敏華沒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無力感外,還有身體的神經刺痛。敏華於2013年因病令雙腿未能活動自如,需要電動輪椅代步。長期以上肢來協助身體轉移,敏華的雙手經常肌肉繃緊及刺痛,而且敏華亦患有腕管綜合症,加劇了手指的神經痛。伸手取物,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對敏華而言卻是一點也不輕鬆。   幸而,敏華其後得到保良局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支援,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工等專職團隊為敏華進行評估,按她的機能、認知、社交需要、個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訂設了個人化目標,提供改裝建議及協助選購合適之復康用具,並透過治療減輕敏華的痛症。   Felix是照顧敏華的職業治療師,他為敏華選購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輔助工具,盡力協助敏華如常生活。「我們為她預備了減壓床褥,讓背部及腰減壓從而減少麻痺及痛,另外,我們亦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電動輪椅及減壓坐墊,讓她既可升高輪椅來拿東西,亦可減輕長時間坐輪椅帶來的痺痛。」除了在職業治療角度支援敏華,團隊中物理治療師會為敏華作拉筋及手法治療,改善上下肢的活動能力和痛症,亦會透過超聲波治療,減輕敏華各項痛症;護士則會監察敏華的健康狀況,以及教導她進行體重管理;社工亦會協調各項服務安排,讓敏華得到最適切支援。「我們就是她的最強後盾。我們不會自視為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很多時是服務受眾的隊友,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配合他們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訂設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個隊友進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滿足感。   敏華有這班好隊友作後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減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進步,亦更多投入社區活動,時常參與各項康體活動。「划艇機、帆船、行山、球類活動等也能參與,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而當中我最喜歡硬地滾球,我夢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隊,可惜的是,現時香港並沒有適合我這殘疾程度的組別可以參與。」雖然口說可惜,敏華卻流露著雀躍之情。「我很感謝保良局團隊,沒有你們,我沒可能活得這麼精彩。」這動一動也像被針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輪椅駛進社區,向夢想進發。樂天的敏華很想將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分享。「其實我已很幸運,還有兩肢可以動,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勵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會令關心自己的人緊張及痛心,請開放自己,尋求各種支援,多接觸社區,身心也會變得更強壯。」  
萬里尋根

萬里尋根

現居於美國的陳偉傑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歲時才被領養至美國。轉眼三十多年過去,陳教授不但學有所成,而且已經成家立室,在這個人生里程碑,他開始追尋自己的「根」。   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追尋,陳教授在今年終於尋得生母身份,可是卻發現生母早已離世。得知陳教授情況後,保良局積極協助,補完陳教授的人生拼圖。早前,陳教授來臨本局,了解當年住宿情況,順道帶同妻兒參觀兒時居住的兒童家舍。   「今次特意帶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讓他們了解我兒時的生活環境。」家舍﹑走廊﹑廚房﹑遊樂場,一磚一瓦都牽引著陳教授順著回憶的階梯,尋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跡。「雖然現在我對家舍的回憶有點模糊,但每當我看舊照片時,都會觸動到我的心扉。特別是今次能重遊家舍,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他續言︰「我從照片中笑容滿臉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職員非常關愛住宿兒童,我亦非常感謝他們細心照顧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遠道而來追尋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陳教授難掩緊張之情。在消化資料之後,他終於如釋重負。「感謝保良局的幫助,我很開心可以收到當年住家舍時的文件,了解到當年的住宿情況。」翻閱當年的入住記錄,陳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說︰「知道生母的背景後,心裏很難過,原來她當時的生活不並容易。」現時陳教授仍努力找尋生母最後一任丈夫,希望從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為人。「未來幾個月也會再來香港,追尋更多記錄。」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創局以來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兒童提供24小時全面生活照顧及多元化服務,以協助其健康成長及培養良好品德,重建及連繫與家人關係,直至回家團聚或獨立生活。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Leon 是個早產寶寶,關節及活動能力較遜於一般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未能照顧他,3 歲以前住在保良局幼兒之家。2018 年的10 月,Leon 正式成為Chris 與Kathi 的領養孩子,到美國展開了新的家庭生活。       Chris 與Kathi 仍然記得最初見到Leon 的時候,雙方語言不通,帶著一點點好奇、一點點探索,慢慢的親近、接觸。Chris 與Kathi 夜裡陪伴Leon 一起入睡,為Leon 唱歌、讀故事書、一起看電影。感受到被愛的Leon 雖然不懂用英語表達,但他會用他的小手觸碰Kathi 的臉,加上一個小小的吻,表達自己的愛意與感激之情。不經不覺,Leon 已成為Chris 與Kathi 家庭的一份子逾一年了,Leon 與Chris 及Kathi 的三個子女相處融洽,大家一起旅行、過聖誕節、開生日會。   Leon 的身體狀況,沒有令Chris 與Kathi 一家人對他的愛減少,對他們而言,愛是無條件的,而Leon 的加入令他們的家庭更幸福美滿。                   同樣找到溫暖的家生活的還有4 歲半的Cana。2018 年3 月,Cana 正式到美國與領養父母- Bryan 與Shannon,以及他們的兒子生活。   Cana 出生時身體有不同的毛病,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關顧以及治療,經常需要看醫生,但Bryan 與Shannon 從不介懷,只想給予Cana 最好的照顧、最大的安全感以及最窩心的愛,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回報,便是Cana 健康快樂地成長,以及Cana 的一聲「Mommy」、「Daddy」。Bryan 與Shannon 笑說,雖然Cana 與兒子不是親生兄弟姐妹,但現在親近得像「孖生」一樣。 雙方能建立如此牢固的信任與牽絆,Bryan 與Shannon 表示,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坦誠,他們會坦白地與Cana 分享領養經歷,好奇寶寶Cana 的提問,他們都會一一回答。待Cana 長大後,Bryan 與Shannon也會陪伴她一同回港尋根,尋找屬於她生命中的經歷。       錢倩君主任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   為孩子尋找一個最合適的家 社會上有部份孩子因為不同家庭問題未能得到父母妥善照顧,保良局透過領養服務安排,為孩子「尋家」,惟當中一些孩子因為年紀、健康、生父母複雜背景等問題,未能獲安排本地家庭領養,便轉介到海外家庭領養。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希望,本港社會大眾可以多認識及了解待領養兒童的個別需要,開放自己的心和家庭給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相信領養是一種祝福,我們的目標不是為家庭尋找最適合的孩子,而是為孩子尋找最適合的家庭,讓領養父母和被領養孩子都能透過領養改變及祝福互相的生命。」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查詢電話︰2277 8403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