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把握幼兒發展黃金期 學前康復專業治療車提供適切訓練

把握幼兒發展黃金期 學前康復專業治療車提供適切訓練

當自己的孩子被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傾向,作為家長當然擔心不已,只要好好把握0 至6 歲嬰幼兒的發展黃金期,情況定可大有改善。保良局在2016 年開展「傲翔計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為6 歲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到校專業支援,更引入全港首架「學前康復服務專業治療車」。專業治療車由保良局自資營運,並獲得保良局丙申年郭羅桂珍主席捐款支持服務營運,為幼兒提供一個理想的訓練環境。   專業治療車穿梭於港九新界的幼稚園暨幼兒園,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保良局言語治療隊長馬嘉敏表示,由於不少幼稚園的校園空間有限,訓練時間與上課時間重疊,難以騰出課室作訓練場地。再者,進行訓練期間需要一個安靜、隔音的地方,專業治療車正好解決有關問題。車身可劃分成兩個小訓練室,同時為兩名幼兒提供一對一的治療服務,以達致治療的最佳效果。 別小看專業治療車的車身小小,車內卻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專業器材,如言語治療訓練圖卡、小手肌訓練遊戲、專注力提升教材、社交技巧玩具、各類圖書等。治療師會因應孩子的需要,配合使用適當的器材進行跨專業的訓練,如大小肌肉、認知、語言及社交情緒等,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及技能。   專業治療車自營運以來,得到不少家長的正面評價,周爸爸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兒子筠霖大約2 歲左右,發現他不願開口說話,又不肯與人有任何交流,經初步評估後發現兒子有自閉症傾向。就讀保良局屬下學校的筠霖,幸得到學校的轉介,輪候數月便開始接受「傲翔計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礙於校園空間有限,治療師遂安排筠霖於治療車上進行一系列的訓練。現年4 歲的筠霖持續接受兩年多的訓練後,情況有明顯改善,個性變得活潑多言,樂意與同學一齊玩,非常喜歡校園生活。」 目前保良局傲翔計劃共有6 支專業團隊提供服務,未來亦會繼續與不同學校聯繫,以支援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盼每個孩子都可以發光發亮。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