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你在,月便圓

你在,月便圓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高韻雯(KoKo)在9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而患上大腦麻痺症,自此嚴重影響其身體協調和語言能力,需要長期坐輪椅,但無損她對藝術的熱誠。Koko花了許多時間和毅力執起畫筆,透過畫作與世界連接,成立屬於自己的畫廊,更當上了香港展能藝術家。   KoKo自小已很喜歡拿各種顏料來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隨老師學畫畫,從此就沉醉在繪畫世界。KoKo的畫畫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因為她的肌肉張力異常,四肢間中出現不協調和痙攣,以致影響活動能力,於是她便從較易控制的塑膠彩學起。她每天用上許多時間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畫筆,開始在畫布上畫畫的日子,表達心裡面的情感和意念,讓她的「生命畫布」增添豐富的色彩。   保良局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物理治療師左棟樑(Alex)分享,「其實畫畫的動作非常複雜,需要大小肌肉的協調,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關節僵硬,容易脫臼,需要持續接受物理治療,故我們會定期上門為她進行拉筋訓練,希望減少關節攣縮,維持其四肢活動能力,助她繼續拿起畫筆。」   即使Koko四肢嚴重攣縮,其身體的限制沒有阻礙Koko對藝術創作的渴求。「每一次訓練,KoKo都總是面帶微笑,即使有時身體狀況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鍵特別繃緊,她都會樂觀地嘗試和練習,只因這是她與世界連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記得剛認識Koko時,由於她難以用語言表達,所以每次訓練時只能作簡單交流或是透過照顧者了解她的感受,後來我就從她的畫作打開話匣子,從中也能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歡創作各類型畫作,家中亦擺放了不少作品。在這十多年來的藝術創作路上,她成為了香港展能藝術家,更成立屬於自己的「思情畫意畫廊」,希望帶出「畫畫人及看畫人要用心思考畫」的意思。KoKo又將畫畫心路歷程和作品結集成書,藉此告訴大家,即使遇上任何問題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堅持,總有解決的辦法,正如書中所言:「一幅畫布,既是張白布,同時也是個有待發現、有待創造的新世界。畫布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記錄生活上喜怒哀樂的寒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