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歡迎光臨!埋嚟睇下,依到係保良蜜蜜送市集,拎本小冊子睇下呀!」踏入市集,立即迎來一句充滿朝氣的聲音。店員佩茹熟練又熱情地遞上小冊子,還不忘介紹市集的熱門產品!   佩茹是康復學員,在今次市集擔任店務員,負責招呼客人和介紹產品。問及佩茹的上班感受,她興奮地說︰「返咗一個星期工啦,好開心呀!學到好多嘢。」服務經理在佩茹身旁,跟我解釋舉辦今次市集的目的︰「今次市集搵嚟唔同學員擔任店務員,希望可以幫佢地累積工作經驗,日後走出社會容易D搵到工作。」   這次市集以共融為題,除了有學員外,還有不少青年創業者「擺檔」。「今次市集我認識到好多學員,了解到佢哋個別嘅喜好,可以調配一啲個人化嘅香水比佢哋。」Ming是一間手作香水店老闆,通過〈創業經理人〉計劃參加市集,他指市集不止可以幫到他托展業務,還可以了解更多客人需要,豐富品牌款式。   除了「攤檔」之外,市集亦設有工作坊,由青年創業者擔任導師,開幕當日更有不少學員參加工作坊。導師Cath認為現時社會缺乏共融空間,大眾難以接觸學員,而今次市集是一個難得平台,可以互相了解交流。「當接觸到學員,就會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喺工作坊,大家都一樣鍾意手工藝,大家都一齊努力完成作品。」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閒時與三五知己、摯愛親朋相聚閒談,共晉晚餐,看似輕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離一再收緊,大家又有多久沒有與親友相聚?而為保障身體較弱的長者,安老院舍在疫情嚴重時更謝絕家屬探訪,與摯愛家人見面,從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記得佢呀,呢幾個都係我湊大架!」93歲的陳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疫情反覆,中心不時需要實施隔離措施,無奈暫停家屬進入院舍探訪長者的安排。其實,中心職員十分了解長者與家人的掛念之情,除了日常協助安排更多長者與家人視像通話,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陳七婆婆一家,分時段到院舍門外探訪婆婆,與婆婆相隔玻璃門一見。   原本認知能力較弱的婆婆看到曾孫們,馬上精神百倍,準確說出每位曾孫的名字,更是感動落淚,「見到你哋真係好開心呀」,又立即戴起兒孫們送來的冷帽,婆婆則將親手編織的冷頸巾送予兒孫們。陳七婆婆的孫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節日時不能一家人與婆婆一起過節,感謝院舍職員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體貼長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門探訪機會,保護院舍內體弱長者的同時,也一解家人和長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營運經理梁德業表示,疫情持續多時,對長者及家人造成困擾,家人會擔心長者生活及身體,有長者變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斷想方設法增加長者在院舍的生活樂趣,例如安排興趣班,亦會以不同方法增加長者與家人的溝通,例如增加視像通話時段、以長者近照或院舍內的活動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給家人。   保良局各間院舍也會在節日時推出特別活動,例如在院舍門外設置禮物收集箱–鼓勵家人將食物及禮物經院舍交予長者,並親手撰寫聖誕卡送予長者;音樂心意卡–家人把長者最喜歡的歌或是兒孫的說話錄在心意卡內,加上生活近照,再經由院舍送予長者,另外亦製作電子賀咭–院舍職員幫長者拍照,教授及協助長者利用電話應用程式製作電子賀咭或短片再傳送予家人等等。探訪方面亦會在疫情許可下盡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較緩和時,讓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於院舍指定區域跟長者見面;如疫情較嚴竣,則會盡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門外,與長者相隔玻璃門見面及閒聊。   「相擁我所愛又花幾多秒,這幾秒,能夠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夠遺憾忘掉」,縱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夠與摯愛家人盡情相擁,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愛意永不會被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