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Leon 是個早產寶寶,關節及活動能力較遜於一般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未能照顧他,3 歲以前住在保良局幼兒之家。2018 年的10 月,Leon 正式成為Chris 與Kathi 的領養孩子,到美國展開了新的家庭生活。       Chris 與Kathi 仍然記得最初見到Leon 的時候,雙方語言不通,帶著一點點好奇、一點點探索,慢慢的親近、接觸。Chris 與Kathi 夜裡陪伴Leon 一起入睡,為Leon 唱歌、讀故事書、一起看電影。感受到被愛的Leon 雖然不懂用英語表達,但他會用他的小手觸碰Kathi 的臉,加上一個小小的吻,表達自己的愛意與感激之情。不經不覺,Leon 已成為Chris 與Kathi 家庭的一份子逾一年了,Leon 與Chris 及Kathi 的三個子女相處融洽,大家一起旅行、過聖誕節、開生日會。   Leon 的身體狀況,沒有令Chris 與Kathi 一家人對他的愛減少,對他們而言,愛是無條件的,而Leon 的加入令他們的家庭更幸福美滿。                   同樣找到溫暖的家生活的還有4 歲半的Cana。2018 年3 月,Cana 正式到美國與領養父母- Bryan 與Shannon,以及他們的兒子生活。   Cana 出生時身體有不同的毛病,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關顧以及治療,經常需要看醫生,但Bryan 與Shannon 從不介懷,只想給予Cana 最好的照顧、最大的安全感以及最窩心的愛,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回報,便是Cana 健康快樂地成長,以及Cana 的一聲「Mommy」、「Daddy」。Bryan 與Shannon 笑說,雖然Cana 與兒子不是親生兄弟姐妹,但現在親近得像「孖生」一樣。 雙方能建立如此牢固的信任與牽絆,Bryan 與Shannon 表示,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坦誠,他們會坦白地與Cana 分享領養經歷,好奇寶寶Cana 的提問,他們都會一一回答。待Cana 長大後,Bryan 與Shannon也會陪伴她一同回港尋根,尋找屬於她生命中的經歷。       錢倩君主任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   為孩子尋找一個最合適的家 社會上有部份孩子因為不同家庭問題未能得到父母妥善照顧,保良局透過領養服務安排,為孩子「尋家」,惟當中一些孩子因為年紀、健康、生父母複雜背景等問題,未能獲安排本地家庭領養,便轉介到海外家庭領養。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希望,本港社會大眾可以多認識及了解待領養兒童的個別需要,開放自己的心和家庭給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相信領養是一種祝福,我們的目標不是為家庭尋找最適合的孩子,而是為孩子尋找最適合的家庭,讓領養父母和被領養孩子都能透過領養改變及祝福互相的生命。」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查詢電話︰2277 8403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自從兩年前搬家到天水圍後,祚榮和妹妹芷瑜已經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但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榮和芷瑜仍準確記得每一位中心職員的名字。   回想起初時來到中心的回憶,祚榮媽媽仍記憶猶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辭職,我同老公返工工時好長,照顧唔到祚榮同芷瑜,經社署介紹,帶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初時係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顧,但原來佢哋有好大情緒同行為問題,會打姨姨、搗亂、亂掟姨姨屋企嘅嘢。」   兩兄妹其後改為到中心由職員照顧,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副主任鍾穎欣姑娘表示,照顧他們極具挑戰,「哥哥好為食,見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會好主動問人或者出手攞,比較衝動唔識同人相處;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識得表達。」   「唔該姑娘!」 眼前的祚榮和芷瑜十分有禮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們3年前是媽媽和鍾姑娘口中所說的「熊孩子」。鍾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別為他們製定「成長」計劃,「我哋會耐心同祚榮、芷瑜解釋佢嘅行為有咩問題,亦都會為佢哋製定目標,完成咗先會有獎勵。我哋亦都試過連繫祚榮去訪問喺保良局V54大宅駐留嘅法國藝術家,幫佢建立自信,增廣見聞。」   媽媽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會花一個鐘頭解釋兩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現點,會教我返屋企點樣管教佢哋,又會安排活動畀我哋一家人一齊參與。」   祚榮一家去年搬遷天水圍,臨別的時候,兩兄妹相當不捨。喜歡畫畫的祚榮拿起畫筆,沒有畫他心愛的食物,反而畫上了中心每一位職員的樣子,媽媽看到後也十分感動,也和祚榮一樣畫上了每位職員的樣子,並親筆寫了感謝信。離開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擁著鍾姑娘不放,約定搬家後也要再見面。直到現在,他們也在遵守這個約定,空閒時回中心探望各位職員。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 『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查詢電話︰3563 5161 網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閒時與三五知己、摯愛親朋相聚閒談,共晉晚餐,看似輕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離一再收緊,大家又有多久沒有與親友相聚?而為保障身體較弱的長者,安老院舍在疫情嚴重時更謝絕家屬探訪,與摯愛家人見面,從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記得佢呀,呢幾個都係我湊大架!」93歲的陳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疫情反覆,中心不時需要實施隔離措施,無奈暫停家屬進入院舍探訪長者的安排。其實,中心職員十分了解長者與家人的掛念之情,除了日常協助安排更多長者與家人視像通話,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陳七婆婆一家,分時段到院舍門外探訪婆婆,與婆婆相隔玻璃門一見。   原本認知能力較弱的婆婆看到曾孫們,馬上精神百倍,準確說出每位曾孫的名字,更是感動落淚,「見到你哋真係好開心呀」,又立即戴起兒孫們送來的冷帽,婆婆則將親手編織的冷頸巾送予兒孫們。陳七婆婆的孫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節日時不能一家人與婆婆一起過節,感謝院舍職員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體貼長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門探訪機會,保護院舍內體弱長者的同時,也一解家人和長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營運經理梁德業表示,疫情持續多時,對長者及家人造成困擾,家人會擔心長者生活及身體,有長者變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斷想方設法增加長者在院舍的生活樂趣,例如安排興趣班,亦會以不同方法增加長者與家人的溝通,例如增加視像通話時段、以長者近照或院舍內的活動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給家人。   保良局各間院舍也會在節日時推出特別活動,例如在院舍門外設置禮物收集箱–鼓勵家人將食物及禮物經院舍交予長者,並親手撰寫聖誕卡送予長者;音樂心意卡–家人把長者最喜歡的歌或是兒孫的說話錄在心意卡內,加上生活近照,再經由院舍送予長者,另外亦製作電子賀咭–院舍職員幫長者拍照,教授及協助長者利用電話應用程式製作電子賀咭或短片再傳送予家人等等。探訪方面亦會在疫情許可下盡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較緩和時,讓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於院舍指定區域跟長者見面;如疫情較嚴竣,則會盡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門外,與長者相隔玻璃門見面及閒聊。   「相擁我所愛又花幾多秒,這幾秒,能夠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夠遺憾忘掉」,縱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夠與摯愛家人盡情相擁,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愛意永不會被阻隔。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