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歡迎光臨!埋嚟睇下,依到係保良蜜蜜送市集,拎本小冊子睇下呀!」踏入市集,立即迎來一句充滿朝氣的聲音。店員佩茹熟練又熱情地遞上小冊子,還不忘介紹市集的熱門產品!   佩茹是康復學員,在今次市集擔任店務員,負責招呼客人和介紹產品。問及佩茹的上班感受,她興奮地說︰「返咗一個星期工啦,好開心呀!學到好多嘢。」服務經理在佩茹身旁,跟我解釋舉辦今次市集的目的︰「今次市集搵嚟唔同學員擔任店務員,希望可以幫佢地累積工作經驗,日後走出社會容易D搵到工作。」   這次市集以共融為題,除了有學員外,還有不少青年創業者「擺檔」。「今次市集我認識到好多學員,了解到佢哋個別嘅喜好,可以調配一啲個人化嘅香水比佢哋。」Ming是一間手作香水店老闆,通過〈創業經理人〉計劃參加市集,他指市集不止可以幫到他托展業務,還可以了解更多客人需要,豐富品牌款式。   除了「攤檔」之外,市集亦設有工作坊,由青年創業者擔任導師,開幕當日更有不少學員參加工作坊。導師Cath認為現時社會缺乏共融空間,大眾難以接觸學員,而今次市集是一個難得平台,可以互相了解交流。「當接觸到學員,就會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喺工作坊,大家都一樣鍾意手工藝,大家都一齊努力完成作品。」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近年新興運動百花齊放,連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園於2014/15 年度參與由保良局與香港地壺球協會的合作項目,推行全港首創幼稚園「地壺球運動」先導計劃,及後更組織了一隊地壺球校隊!   「地壺球」是港人自創運動,由蘇格蘭的「紳士運動」—冰壺演變而成,玩法簡單:比賽分成兩隊,每隊有三名隊員、六個地壺,每回合雙方輪流推發地壺,愈接近圓心區域愈高分。當初校方有見規例簡單,又能強化幼兒的肌肉發展,於是安排老師進行培訓、制定指引及購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課程引入這項運動。 「推行初期,幼兒在我們協助下組隊比賽,後來他們更自發邀請同伴入隊,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經驗的袁敏儀主任笑稱,「大部份小朋友一開始只是隨意推出地壼,後來在老師引導下,就開始一起研究下次發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壺鍛鍊出專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簡單。 地壼球還能傳授「社交禮儀」:雙方隊員賽前須握手及向對方說 "Good Curling"(打好球),賽後則說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兒較自我中心,學地壺球正好讓他們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對失敗,賽後不論勝負也能主動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課。」   校方曾組隊參加香港首屆校際地壺球錦標賽,最後奪亞,袁主任回想起也別有感受:「看著他們凝神貫注地發球, 很有運動員的風彩。」她指校方將繼續推廣地壺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家舍兒童顯廚藝 煮出溫暖農曆年

家舍兒童顯廚藝 煮出溫暖農曆年

保良局家舍「家煮食」計劃提供機會讓家舍兒童親自入廚,藉此訓練他們溝通技巧及自理能力,並從入廚中明白食物製作並不容易,學會珍惜。適逢農曆新年,一群家舍兒童親自煮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團年飯,與家舍家長慶賀新春。     親力親為 選購食材 一清早,5位家舍兒童便與家舍家長葉姑娘在銅鑼灣街市採購食材。有些兒童負責挑選材料,有些則負責付款結帳;而葉姑娘一邊拿著購物清單點算食材,一邊從旁指導。葉姑娘指,為了讓家舍兒童學習生活技能和與人溝通的技巧,她會讓他們商討菜單,買菜時亦會讓他們負責。   自學成「大廚」  事實上,他們並非首次入廚,今年就讀中五的黃惠霖指,自小看到別人入廚,便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慢慢開始接觸烹飪,不時在家舍烹調不同菜式。   她現在已成為姑娘口中的「大廚」,間中更會設計菜式,而最擅長的菜式有西蘭花炒雞柳、檸檬雞翼等。她指,平日家舍家長會教他們如何分辨及挑選食材,例如辨別生菜和椰菜,亦會指導下廚,令她廚藝不斷提升。   分工炮製新春茶式 為節日倍添氣氛 為了迎接農曆新年,除了有炒年糕外,更準備了罐頭鮑魚、時菜炒臘味和素翅,更有蘿蔔糕和馬蹄糕等應節食品。由於團年飯菜式較多,家舍兒童分工合作,家舍家長從旁協助。較年長、下廚經驗較豐富的負責炒菜、煎糕,年紀較小的則負責洗菜、切芥蘭等工序。     從入廚學習獨立與珍惜 從買菜到所有菜式上桌,一群家舍兒童只花了兩個小時,便煮出五餸一湯的家常小菜。兒童組主任梁潔儀指,「家煮食」活動已持續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想讓家舍兒童變得獨立,透過親身到街市選購食材,與檔主溝通,能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及膽量,同時親自入廚能讓他們明白食物得來不易,要珍惜食物。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有母親為救壓在車底下的孩子,能夠徒手抬起一輪汽車;也有母親用自己的身驅掩護失足跌進路軌的兒子。今天,我們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的媽媽,她以愛和勇氣守護她的女兒。   【生命鬥士戰勝病魔】   「熙桐患有『4號染色體缺損綜合症』,是罕見基因病,現時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結構,包括面部結構、智力﹑語言,甚至會導致患者發展遲緩及出現癲癎等症狀。「我還記得熙桐一歲多時發高燒,並且出現癲癎症狀,醫生建議服用口服抗腦癇藥(俗稱「抽筋藥」),但有機會出現精神紛亂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輪天人交戰後,我最終還是決定讓她服藥。」說罷,陳太雙眼含淚,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臉上︰「服藥後熙桐就開始出疹,當天晚上被送進隔離病房,而血壓只有30,紅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燒過一樣。醫生告訴我『熙桐今晚可能就會離開我們』。」心碎的聲音仿佛隔空傳來,當晚陳太立刻通知所有親友,眾人守在病房門為熙桐祈福。「奇蹟卻發生了,經過一夜,熙桐的紅疹竟然開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轉了,但陳太卻病倒了。「在熙桐康復期間,我在醫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責,因為是我決定讓熙桐服藥的。」當時陳太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確診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藥物。「藥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賴藥物,因為我需要照顧熙桐,所以我轉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十多年後,我終於康復了。」憑著對熙桐的愛,陳太如鬥士般戰勝了情緒病。   【培養溝通能力 開展共融生活】   陳太沒有因為熙桐的病而對她放任︰「我希望她進步成長,但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只需和自己比較。」陳太特別重視溝通能力,她認為溝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時就帶她去看言語治療師,還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時候熙桐的說話內容雜亂無章,我就會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緒。」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鄭老師補充道︰「透過家校合作,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學生的所有潛能。」 時至今天,熙桐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喜歡跟人聊天,陳太功不可沒。「她熱愛輕黏土,起初上課時,我會選擇冷門時間來避開人群,但後來發現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學生相處融洽。」熙桐手工精巧,製作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讚許,家人於是為她開設網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參加了「保良百‧錦欖出友情計劃」,與保良局錦泰小學學生一起進行欖球運動訓練,同場競技。熙桐說︰「雖然運動很累,但跟朋友一齊做運動,很開心!」   正值母親節,熙桐一家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熙桐興奮地說︰「我們會去主題公園玩攤位遊戲,更會一邊欣賞企鵝一邊在餐廳用餐!我還打算自製心型朱古力送給媽媽呢!」熙桐笑著對陳太說︰「媽媽,I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