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園暨幼兒園畢業快將一年,這天放學後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到幼稚園探望校長和老師。「你長高了許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長高了,說話也成熟了不少。 憶起這三年來俊俊在幼稚園的點點滴滴,俊俊媽媽心中泛起無數感動。「我們是雙職家長,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時還要OT,好在幼稚園有提供延展服務,我們可以放心將俊俊交託給學校。」俊俊從K1開始,每天課後都會留在學校至六、七時,無奈 疫情突襲,全港學校曾一度停課數月。「疫情初期,我們的確很懊惱,畢竟家中長輩年紀大難以長時間照顧俊俊,慶幸學校靈活彈性的安排,提供託管服務,讓我和爸爸可以繼續上班。」   疫情停課期間,學校持續開放給有需要的學生,當時回校的學生寥寥可數。「由於學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顧,每當俊俊做好功課,就會主動幫老師擔任小助手,又不時找我聊天,無論是日常課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無所不談,使託管的時間過得充實。」成為俊俊最佳玩伴的黃老師道。 俊俊能夠在疫情期間,仍然愉快度過學習旅程,媽媽最感謝校長、各位主任和老師,甚至是校務員姐姐的用心教導和照顧。「即使去年疫情期間,實體上課的日子不多,多得學校的體貼支援,深深感受到學校的關愛。看見俊俊這三年來各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性格慢熱的他,在學校結識了不少朋友,全賴學校活動教學,令他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混齡教學,令他學會與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每天放學回到家裡總是會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學校趣事,又會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畢業時,便親筆將所有感謝說話一字一句寫在卡上,藉此向學校送上最真摯的謝意。」   這封簡單的感謝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對學校每一位教職員的感謝和肯定。  
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Cathy 2 歲時,因家庭問題入住保良局家舍。性格內斂的她不太擅於與人溝通相處,朋友不多,說話不多,直至遇上了欖球,徹底打開了她的世界。欖球是種簡單的快樂Cathy 從小熱愛運動,自學了乒乓球、籃球等。偶然一次看見別人在球場上打欖球,便被這項運動吸引。   透過本局與香港欖球總會合辦的語文培訓計劃,Cathy 自2013 年起接受欖球訓練,並獲資助到海外參加欖球活動及文化交流,一步步成為青年欖球錦標賽的香港代表。回想當日看見別人在球場上作賽的畫面,她表示,「感覺欖球帶給運動員的快樂是很純粹、很簡單,也是我喜歡欖球的原因」。欖球帶我遊歷世界年僅18 歲的Cathy,已經代表香港到過多個國家參加欖球比賽,如去年8 月到老撾參與亞洲欖球總會20 歲以下亞洲七人欖球賽,她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機會可以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作賽,這個夢想對以前那個小女孩來說,有點遙不可及,但現在我覺得我可以」。 運動是種共通語言 去年9 月,Cathy 獲選到訪日本觀摩2019 年世界盃欖球賽,學習頂尖運動員的技術,並與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名年青運動員交流。雖然母語不同,但他們對欖球的熱愛卻打破了語言的限制,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共通語言,讓她認識了來自泰國,甚至是約旦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太自信,但欖球讓我變得健談,使我認識了更多的朋友,謝謝欖球擴闊了我對這世界的想像」。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的張詠琳姑娘(Winifred)在阿浩媽媽求助下認識了12歲的阿浩。因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及讀寫障礙的緣故,阿浩不懂得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不太理解別人說話背後的意思,似乎與世界「斷了線」。   Winifred與團隊耐心地與阿浩建立關係,阿浩更參加了中心「童夢同行」兒童及青少年生命導向計劃的模特兒培訓小組。起初阿浩難以表達自己對夢想的想法,亦未能明白導師的指示,Winifred與團隊循序漸進,慢慢鼓勵他由動作模仿開始,並將導師的句子分拆,給予清晰的指令逐步教他,從多次模擬綵排中讓他累積經驗。Winifred更透過電話通訊平台,邀請阿浩每天發一張自己擺姿勢的模特兒相給她,從而建立自信及掌握技巧,漸漸地阿浩開始增加了對事物的理解,自信心增加了,更能夠有勇氣踏上舞台扮演模兒。更令Winifred感動的是,阿浩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向她說了一句:「我想做模特兒!」   「阿浩與一般低動機青年一樣,他們需要的不是字典,為他們輸入各種意義;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耐心,時刻從他們角度出發,成為『生活字典』,為他們排解疑難,詮釋未來,重新為他們建立意義。低動機青年總讓人覺得反叛/難接觸/懶,但其實每個青少年背後總有一段讓人慨嘆的經歷,聽上來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但他們就是正等待別人去花時間及耐性聆聽及陪伴走出這局面。」Winifred分享青少年工作的信念。   然而,時下青少年已不多活躍於社區中心,大多花時間在手機及網上,Winifred身處的北區亦不例外。因此,要向青少年翻開這本「生活字典」,花時間聆聽他們,Winifred在工作上就要靠使用手機各個通訊平台,線上線下與青少年同行,她更曾試過透過通訊平台勸導離家出走與家人失聯的青年回港與家人修復關係。「青少年服務的核心理念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著重與青少年關係建立、維持信任、陪伴同行。透過線上線下的互相配合,我們就可以緊貼青少年需要,更快捷有效地回應所需,介入提供適切服務,陪伴青少年成長。」   工作有下班時間,線上關心青少年卻似是無休止,但相信當Winifred與團隊在通訊平台見到阿浩愈見進步的自拍相片,以及見證一個又一個因著他們同行而成長的故事,再累也是值得。為保良局青少年團隊送上支持。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