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自從兩年前搬家到天水圍後,祚榮和妹妹芷瑜已經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但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榮和芷瑜仍準確記得每一位中心職員的名字。   回想起初時來到中心的回憶,祚榮媽媽仍記憶猶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辭職,我同老公返工工時好長,照顧唔到祚榮同芷瑜,經社署介紹,帶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初時係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顧,但原來佢哋有好大情緒同行為問題,會打姨姨、搗亂、亂掟姨姨屋企嘅嘢。」   兩兄妹其後改為到中心由職員照顧,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副主任鍾穎欣姑娘表示,照顧他們極具挑戰,「哥哥好為食,見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會好主動問人或者出手攞,比較衝動唔識同人相處;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識得表達。」   「唔該姑娘!」 眼前的祚榮和芷瑜十分有禮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們3年前是媽媽和鍾姑娘口中所說的「熊孩子」。鍾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別為他們製定「成長」計劃,「我哋會耐心同祚榮、芷瑜解釋佢嘅行為有咩問題,亦都會為佢哋製定目標,完成咗先會有獎勵。我哋亦都試過連繫祚榮去訪問喺保良局V54大宅駐留嘅法國藝術家,幫佢建立自信,增廣見聞。」   媽媽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會花一個鐘頭解釋兩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現點,會教我返屋企點樣管教佢哋,又會安排活動畀我哋一家人一齊參與。」   祚榮一家去年搬遷天水圍,臨別的時候,兩兄妹相當不捨。喜歡畫畫的祚榮拿起畫筆,沒有畫他心愛的食物,反而畫上了中心每一位職員的樣子,媽媽看到後也十分感動,也和祚榮一樣畫上了每位職員的樣子,並親筆寫了感謝信。離開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擁著鍾姑娘不放,約定搬家後也要再見面。直到現在,他們也在遵守這個約定,空閒時回中心探望各位職員。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 『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查詢電話︰3563 5161 網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
你在,月便圓

你在,月便圓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