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工作框框以內,羅永瑞是長者中心的小巴車長。他盡責、守時,每天安全接載長者來往中心及住所。   跨出工作框框,他早已把這個工作了16年的地方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工餘時自我增值,鍛鍊出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心的「開心果車長」、也是中心的「維修大師傅」,也是「道具大王」,亦是「養魚達人」,為的只是希望他的另一個家變得更溫馨︰「為自己屋企做事,令家人高興,不會覺得累不會辛苦。」 開心果車長 羅永瑞任職保良局周鴻標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的車長,今年已經踏入第16個年頭。   羅永瑞沒有將小巴車長當成是庸庸碌碌的平凡工作,在他眼中,中心的小巴不只是方便長者往返中心的接載工具,更是可帶給長者歡樂的相處空間,「路上塞車可能會令人不耐煩,但亦可以係一個同老友記加深認識的機會,講下笑話、趣聞氹佢哋開心。」和藹可親、笑容滿面、充滿朝氣的羅永瑞,讓中心每位老友記倍感親切可靠。   維修『大師傅』 做好車長本份,羅永瑞亦跳出工作框框,希望讓中心──他的第二個「家」變得更好。他會在工餘時間看書、上網累積維修知識,協助中心一些簡單維修工作──換光管、修理水龍頭等「小兒科」問題固然難不到他,甚至去水渠淤塞、牆身滲漏、車輛保養等較複雜的他也能應付自如。   道具大王 每逢中心舉辦各類型活動,也不難發現羅永瑞的身影,攤位遊戲用具、抽獎活動輪盤等道具、儲存架等傢俱,甚至是認知障礙症長者鞋上的磁性鞋釘,部分也是自他的一雙巧手,「中心10多年前開始招收有認知障礙症嘅長者會員,佢哋可能有遊走行為,安裝咗磁性鞋釘,配合中心大門嘅防遊走警報器,可以大大減少佢哋自行離開中心而走失嘅風險。」   養魚達人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長者遊走,除了硬件配合,留住長者的「心」也很重要,中心經理及主任與羅永瑞於是構想,在中心擺放一個大魚缸,養一些鮮艷的熱帶魚。羅永瑞自發積極搜尋資料、報價、購買擺設、學習養魚及種水草的知識及技巧,邊學邊做,漸漸成為中心的「養魚達人」,轉眼間已養了好幾代魚兒。羅永瑞會經常與一眾長者分享魚兒的出生和成長故事,色彩斑斕的大魚缸吸引不少認知障礙症長者駐足賞魚及協助餵食,遊走行為大大減少。   長者的笑顏,是羅永瑞最大的滿足感與成功感,也是他跨出工作框框外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間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間

  「優勢為本」(Strength-based Approach),是社工界常用的介入手法,而「共融」二字,更是康復服務字典裡的常客。今天與你分享一個職場上,「優勢為本」加「共融」的勵志故事。   他,或許不善辭令,但卻會用自己「語言」來表達情感;   他,或許不懂溝通,但卻會用最真摯方法表達愛與關懷。   華軒是一名輕度智障及自閉症譜系人士,於2012年透過特殊學校社工轉介,到本局地區支援中心開始半職活動助理的職涯,至今已於中心工作近8年。   華軒日常的工作包括:接待中心會員及訪客、簡單的文書工作、清潔及整理用具及物資等。在防疫期間,華軒的工作更為重要,「開門四件事」成為他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務:為會員及訪客量體溫、填寫外遊及健康申報表、確保到訪者戴口罩及用酒精搓手液搓手。華軒注重細節、貫徹的特性,實在為中心在防疫衞生上幫了一大忙。 回望過去8年,華軒的直屬上級周姑娘見證著他顯著成長。周姑娘憶述,華軒從當年較文靜被動一步一步變成今天主動、穩定學習和工作。華軒能夠成長及轉變,除了因著周姑娘一對一的訓練及指導、與其家屬溝通及協作外,同事共同締造的友善工作環境,實在亦是不可或缺。   共融在工作間之要訣是接納及團隊精神,同事需要明白彼此的不足,才可彼此補足。在中心同事眼中,華軒是一位忠誠善良、準時、有交帶、樂於助人的好同事,惟自閉症譜系人士不善於人際溝通、社交能力不足,亦會令華軒的工作面對挑戰。   曾經有一位會員在炎夏到中心使用治療服務,華軒看見有訪客一進門,便和他打招呼,並按中心感染控制措施,請會員到接待處量體溫。誰不知這挑起了該會員之情緒,大罵中心職員不體諒,「氣都未抖順,就叫人探熱!」。華軒感到十分不惑,「我不是做對的嗎?」同事在安頓妥會員的情緒後,當然需要關顧華軒的心情,但華軒竟然回應:「我無唔開心呀!」社工估計,華軒或未能完全理解當時會員的情緒及責罵的對象。換個角度看,這也可算是自閉症譜系人士的「優勢」吧!   雖說自閉症譜系人士在理解別人的表情及情緒或有困難,但華軒懂得用簡單方法表達關心。「周姑娘,妳唔開心呀?」華軒之前對周姑娘的一句問候,周姑娘到今天仍覺得份外窩心。「關愛」確實能打破所謂的「限制」。   希望華軒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公司、機構聘用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士,發現多元的美麗,共同學習建構多元友善工作間,讓不同人士均發揮所長,真正實踐「共融」。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過程,當生命步向終點,身體或會受病痛折磨,更會影響心理狀況。安寧服務的目的是為晚期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和緩解不適的症狀,同時減少他們到醫院的頻繁往返以及恐懼感,讓他們有選擇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 林伯伯(化名)年近八旬,近年入住保良局樂安居,接受安寧服務。賴美暖姑娘是照顧林伯伯的護士之一,她笑說︰「林伯伯對待我哋好似對待孫仔同新抱咁㗎,而且佢份人好和藹可親,我哋都當佢爺爺一樣。」賴姑娘指晚晴病人特別害怕孤獨,因此除了恆常照顧,她在閒暇時還會和林伯伯聊天談心,尤其二人是同鄉,說起話上來特別投機。「平時同阿爺除咗會聊下家鄉事之外,都會傾下『子女經』。好記得有次我講起照顧仔女嘅煩惱,阿爺講咗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點醒咗我。」⁣ ⁣ 後來,林伯伯透露想在酒樓舉辦一場盛大的生日會,邀請親友參加,院舍上下便立刻開始籌備。然而,好景不常,林伯伯的身體狀況突然轉差,賴姑娘與其他同事商討下,決定先在院舍為林伯伯舉辦一場小型生日會。「雖然生日會地點唔同咗,但勝在人齊,家人同職員可以一齊同阿爺唱生日歌﹑食長壽麵。當阿爺見到咁多人同佢慶祝生日,佢成個人都即刻精神返哂。」儘管生日會已經舉辦了,但院舍的同事們仍然不忘林伯伯想在酒樓舉辦生日宴的願望。「阿爺唔方便再四圍去,所以我哋打算將日間中心裝飾成酒樓,再由酒樓運食物過嚟,希望可以滿足到佢嘅心願。」⁣ ⁣ 不論是林伯伯的情況,或是多年的工作都令賴姑娘對生死有更深的體會︰「要珍惜光陰,珍惜眼前人,希望我每日嘅工作可以為院友提供多一份溫暖。」⁣ ⁣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處理份內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時間,或許難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負責協助弱能人士投入職場的職業康復導師梁海俊(梁Sir)不認同,工作內,他不惜花數月費唇舌,只為教導學員何謂有禮貌;工作外,他跑到老遠上咖啡課程,只為熟習職場運作,好讓學員更易掌握其教學。梁Sir說,「這裡不止是一份工⋯⋯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27歲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的職業康復導師,約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內的咖啡閣,為不同程度的弱能學員提供實習機會,學習一般咖啡店及小賣部的銷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閣起初只是如小賣部一樣,賣汽水、零食、罐裝咖啡,沒有燒賣、魚蛋等熟食。但梁Sir認為,職場工作沒這樣簡單,便利店有蒸爐賣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機,遂與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設備。他說,「部分學員在宿舍生活,對社會事物感疏離和陌生,設備貼近生活,希望增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   雖曾在大型連鎖快餐店任兼職,但梁Sir仍自覺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報讀咖啡課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後,就跑到新蒲崗的工廈上課,上足3個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後來懂得各類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為咖啡拉花。   努力裝備自己,梁Sir希望能為學員顯出示範作用。他說,咖啡課程中導師是看示範,再讓他們嘗試,故用同樣方式指導學員,並加以鼓勵。   輕度智障學員鄭偉新(阿新)2、3年前初來實習時,性格內向,未明白如要對客人「有禮」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釋,因「有禮」包含說話語氣、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時,都以身作則,細緻如「收你幾錢、找你幾錢、多謝」,他都會堅持講。談起阿新現時已可處理賣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親手為家人沖咖啡,本因受訪而緊張的梁Sir都展露歡顏。   硬件以外,梁Sir更關心學員心態。以往有學員抗拒與他人溝通,非常不喜歡和他談話,即使他關心學員為何戴口罩,該學員都是只回一句:「唔關你事!」但隨他堅持每日關心學員,半年後該學員最終變成「開籠雀」,經常主動與他分享日常所見所聞。   面對各學員不同情況,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帶點長氣,像「乾淨」、「落場」的概念,只要學員不明白,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再三講解。梁Sir說,「學員們不理睬他,其實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誠關心學員,他們都會感受到。這裡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時45分打卡,5時33分就可以說拜拜⋯⋯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  
保良局卓越團隊嘉許計劃

保良局卓越團隊嘉許計劃

熱誠?創意?團結?什麼才是你認為最重要的員工質素? 保良局本年舉辦卓越團隊嘉許計劃,鼓勵各部門及專業團隊遞交「以人為本,專業為先」的服務項目。日前由保良局主席為首的評審團隊,從22個優秀項目中,挑選了4個服務榮獲卓越獎。計劃推行及評審過程中,是對員工的鼓勵、更是對服務的關注;見證著服務團隊對受眾的關愛、對自身團隊的歸屬感、對創新服務的承擔。   我們一同感受4個卓越獎得獎項目中,團隊的努力和關愛: 粵劇奇跡 平常人在殘疾人士身上看到缺乏, 但團隊卻看到機會。 為他們創造機會,去學粵劇; 為他們創造機會,踏台板表演; 為他們創造機會,走入社區做服侍。   如果台上一分鐘,台下要十年功的話,他們付上更多十倍。 由拉筋開始,由謝幕結束。 按圖了解更多 按圖了解更多 南TEEN傳耆泰拳操 南亞裔青年+長者+泰拳?有發揮空間?有! 社工以「優勢觀點」介入,讓南亞裔青年教長者打泰拳, 長者以教導本地傳統文化回禮。 兩個本是毫不相干的群體,因保良局相遇結緣, 更有長者將孫兒的西裝送給窮困青年,讓他可穿西裝去見工。 拳腳無眼但有情。 「回味」流心軟餐 緣自對吞嚥困難人士的關愛,以創新技術製作易入口的軟餐, 讓他們重拾進食樂趣。回味除了來自食物外, 也來自嚐到那久違了的情懷,窩心滋味,只此一家。 按圖了解更多 按圖了解更多 綜合審批系統 (IAS)   看到系統兩字,已經感到複雜; 如果要改一個牽連多個部門,使用多年的系統,更談何容易。   但他們做到了。說出來未必擲地有聲,用起來卻會讚歎不絕。 程式碼背後,是一份對提高成本效益的堅持及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