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當年她第一次照顧的嬰兒,今天已成了約50歲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紀,三言兩語應從何說起?   「照顧小孩是很忙碌,記得當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來,時間很快過,雖然很忙碌,但見到小朋友反應,心也會暖起來。當年因工時長,同事規定要在局內住宿,一個家舍幾個同事固定照顧,這裡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第二個家」,除了是蘇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眾多住宿兒童的心聲。「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在保良局這個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與小朋友的相處令我很難忘,這也是我能夠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興能夠看著他們成長。」   難忘機場送別一刻 談及最難忘的回憶,蘇主任想起每一次機場道別,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悅的心情。「我最難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領養,我送小朋友到機場,看著他們大,這刻目送他們離開,不知道這生有否機會再見。雖然有不捨,但我有更多的喜悅,因為知道他們會有更好環境更好出路,得到領養父母的愛,會活得很好。」   一切從諒解開始 照顧小孩這工作的特別之處,是即使經過半世紀,環境有變照顧方法有更新之處,但核心的挑戰與成功之道,仍然歷久常新。蘇主任分享照顧小孩之道,放諸當年或今日,仍然受用。「來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問題而情緒會受影響,容易情緒波動,他們已承受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諒解他們傷痛,縱然他們有時會不聽教,會令自己有挫敗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們同行,多教幾次,多認識他們的獨特性。我們從心而發去愛錫他們,他們是會感受到的。」   依附關懷天使計劃 讓關係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務在原有服務以外,也創新不同的支援項目,當中亦因著善心企業的支持,讓更多貼心支援項目可以推行,其中一個就是依附關懷天使計劃。「感謝同事創作這服務,讓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擔任多一個身份,成為局童的『親親』。」每一個局童也會配對一個「親親」,「親親」會額外與他們相處,體驗不同活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讓局童更感受到愛與關懷。   疫情下同心應變 能夠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時創作貼心的服務方案,蘇主任歸功於一眾滿有愛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間,常時要調節服務迎接新常態,同事多走一步更顯重要。「我很感謝一眾年輕同事,他們的IT知道更豐富,在疫情期間,幼童要留家中上網課,同事們就各按其職,陪伴局童渡過這個疫情多變時期。」   這個「第二個家」,有資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創意也有經驗,但同樣有著愛心與同理心,守護著一眾局童成長。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務,你有什麼說話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說?」   「當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沒想過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當天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慶幸你當初沒有離開,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穩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顧著,給他們安全感,給他們第二個家。」
福利工作員-芯苗

福利工作員-芯苗

芯苗的細心照顧,為局童的家舍生活添上色彩。 「咁細嘅小朋友,點解要有呢段遭遇?其實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適當的照顧。」   保良局為無數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提供住宿與照顧服務,其中總局的「新生家」是全港唯一一間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的憲報刊載兒童收容所。小朋友初到陌生的環境,無疑會十分緊張、不安,前線同事的細心照顧、默默陪伴,為小朋友帶來無限溫暖。   芯苗是新生家其中一位福利工作員,她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原來已經在保良局「新生家」家舍工作三年,曾照顧逾300位因家庭突變、父母離異、去世、入獄、患病甚至被虐待,而失去家庭照顧的小朋友。「有時半夜兩、三點突然門鐘響,原來係警察送小朋友入來,當時最重要的,是先照顧佢哋嘅生理需要,為小朋友準備食物、床舖。」   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是職員相當重要的工作,芯苗指家舍設有「黃金兩小時」,初到局的小朋友會由一位職員專責照顧,作為他們的「Buddy」,解答他們對住局生活的疑問,紓緩他們的不安。   家舍小朋友家庭背景複雜,難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要打開他們的心窗、教導他們,所花的心力絕對不少,「要好有耐性,例如佢哋發脾氣時,會教佢哋試下緊握拳頭企喺旁邊冷靜,再慢慢解釋點解咁做唔啱,一步一步將問題改正。我希望小朋友將來可以帶著在局內學懂的知識、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離開。」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有人在為事業打拼,有人準備組織家庭。而25歲的張家輝,已成為14個男孩的「爸爸」。這位張家輝,並非大家在螢幕看見的那位。人稱張SIR的他是社工系碩士生,亦是保良局兒童組院舍的「家長」,需定期照顧14個「兒子」。   由張SIR負責照顧的「和平家」共有14個6-18歲的男孩,張SIR每天會以「爸爸」的身分叫兒子起床上學、梳洗、食早餐、收拾碗筷,然後會接放學和教導功課。除了「爸爸」,張SIR還擔當著很多不同角色。跟數名中學生相處時,張SIR認為自己比較像「哥哥」,會跟他們談笑風生,又會一起聊心事,輕鬆地和他們建立關係。張SIR笑言自己亦像位託管班的「補習老師」般,在自修時間為他們溫習教導功課。在假日,張SIR則化身成「健身教練」,訓練他們的體能,督促他們多做運動。   雖然院舍家長的工時長,但為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觸新一代,張SIR由中學輔導老師轉為投身保良局大家庭。在家舍居住的孩子因為種種家庭問題未能在原生家庭得到適當的照顧,成長中更缺乏父親的關懷,所以張SIR希望運用「爸爸」的身份,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張SIR又提到每個孩子的背景獨特,經歷的家庭問題亦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尺與每位孩子相處,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得到他們信任和帶給他們安全感;但同時,一定要一視同仁,讓孩子明白到處理大問題時有同一標準。   張SIR希望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掘夢想,找到人生方向,更盼望他們能踏實地做個好男生,這就是他作為「爸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