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過程,當生命步向終點,身體或會受病痛折磨,更會影響心理狀況。安寧服務的目的是為晚期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和緩解不適的症狀,同時減少他們到醫院的頻繁往返以及恐懼感,讓他們有選擇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 林伯伯(化名)年近八旬,近年入住保良局樂安居,接受安寧服務。賴美暖姑娘是照顧林伯伯的護士之一,她笑說︰「林伯伯對待我哋好似對待孫仔同新抱咁㗎,而且佢份人好和藹可親,我哋都當佢爺爺一樣。」賴姑娘指晚晴病人特別害怕孤獨,因此除了恆常照顧,她在閒暇時還會和林伯伯聊天談心,尤其二人是同鄉,說起話上來特別投機。「平時同阿爺除咗會聊下家鄉事之外,都會傾下『子女經』。好記得有次我講起照顧仔女嘅煩惱,阿爺講咗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點醒咗我。」⁣ ⁣ 後來,林伯伯透露想在酒樓舉辦一場盛大的生日會,邀請親友參加,院舍上下便立刻開始籌備。然而,好景不常,林伯伯的身體狀況突然轉差,賴姑娘與其他同事商討下,決定先在院舍為林伯伯舉辦一場小型生日會。「雖然生日會地點唔同咗,但勝在人齊,家人同職員可以一齊同阿爺唱生日歌﹑食長壽麵。當阿爺見到咁多人同佢慶祝生日,佢成個人都即刻精神返哂。」儘管生日會已經舉辦了,但院舍的同事們仍然不忘林伯伯想在酒樓舉辦生日宴的願望。「阿爺唔方便再四圍去,所以我哋打算將日間中心裝飾成酒樓,再由酒樓運食物過嚟,希望可以滿足到佢嘅心願。」⁣ ⁣ 不論是林伯伯的情況,或是多年的工作都令賴姑娘對生死有更深的體會︰「要珍惜光陰,珍惜眼前人,希望我每日嘅工作可以為院友提供多一份溫暖。」⁣ ⁣
福利工作員-芯苗

福利工作員-芯苗

芯苗的細心照顧,為局童的家舍生活添上色彩。 「咁細嘅小朋友,點解要有呢段遭遇?其實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適當的照顧。」   保良局為無數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提供住宿與照顧服務,其中總局的「新生家」是全港唯一一間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的憲報刊載兒童收容所。小朋友初到陌生的環境,無疑會十分緊張、不安,前線同事的細心照顧、默默陪伴,為小朋友帶來無限溫暖。   芯苗是新生家其中一位福利工作員,她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原來已經在保良局「新生家」家舍工作三年,曾照顧逾300位因家庭突變、父母離異、去世、入獄、患病甚至被虐待,而失去家庭照顧的小朋友。「有時半夜兩、三點突然門鐘響,原來係警察送小朋友入來,當時最重要的,是先照顧佢哋嘅生理需要,為小朋友準備食物、床舖。」   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是職員相當重要的工作,芯苗指家舍設有「黃金兩小時」,初到局的小朋友會由一位職員專責照顧,作為他們的「Buddy」,解答他們對住局生活的疑問,紓緩他們的不安。   家舍小朋友家庭背景複雜,難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要打開他們的心窗、教導他們,所花的心力絕對不少,「要好有耐性,例如佢哋發脾氣時,會教佢哋試下緊握拳頭企喺旁邊冷靜,再慢慢解釋點解咁做唔啱,一步一步將問題改正。我希望小朋友將來可以帶著在局內學懂的知識、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離開。」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有人在為事業打拼,有人準備組織家庭。而25歲的張家輝,已成為14個男孩的「爸爸」。這位張家輝,並非大家在螢幕看見的那位。人稱張SIR的他是社工系碩士生,亦是保良局兒童組院舍的「家長」,需定期照顧14個「兒子」。   由張SIR負責照顧的「和平家」共有14個6-18歲的男孩,張SIR每天會以「爸爸」的身分叫兒子起床上學、梳洗、食早餐、收拾碗筷,然後會接放學和教導功課。除了「爸爸」,張SIR還擔當著很多不同角色。跟數名中學生相處時,張SIR認為自己比較像「哥哥」,會跟他們談笑風生,又會一起聊心事,輕鬆地和他們建立關係。張SIR笑言自己亦像位託管班的「補習老師」般,在自修時間為他們溫習教導功課。在假日,張SIR則化身成「健身教練」,訓練他們的體能,督促他們多做運動。   雖然院舍家長的工時長,但為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觸新一代,張SIR由中學輔導老師轉為投身保良局大家庭。在家舍居住的孩子因為種種家庭問題未能在原生家庭得到適當的照顧,成長中更缺乏父親的關懷,所以張SIR希望運用「爸爸」的身份,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張SIR又提到每個孩子的背景獨特,經歷的家庭問題亦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尺與每位孩子相處,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得到他們信任和帶給他們安全感;但同時,一定要一視同仁,讓孩子明白到處理大問題時有同一標準。   張SIR希望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掘夢想,找到人生方向,更盼望他們能踏實地做個好男生,這就是他作為「爸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