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我的咫尺善行: 修補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補破口

    「見她校服外套破了一個大洞,我為她好好修補,想不到,之後她態度開始轉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暱稱)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憲報刊載及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兒童「收容所」,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達20年,大部份時間也在新生家渡過。粗略估計,這20年來,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顧過接近800個0-18歲兒童/青少年,每一個,也因著緊急突發的家庭事故,或許帶著驚慌傷痕而來。 「我們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黃金兩小時』,小朋友入住時,我們會把握頭兩小時,由特定同事陪伴,以減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憂慮及不安,我們會預備welcome drink(紙包飲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們會充滿愛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盡快適應。」 不難想像,小朋友因突發事故而入住,心裡難免盛載著徬徨、恐懼甚至傷痛,這些傷口,會影響他們去接受同事們的關顧,不少時候會有態度差、抗拒的表現。對此,大何姑娘有特別的方法及心態去應對。 「只要有憐憫、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會真切感受到的。他們適應能力很強,我反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顧一個中學女生,初時她對同事們的態度很惡劣,亦有較多行為問題,例如不守規則、故意上學遲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見到她校服外套爛了,竟成為打開破口的機會。「我為她修補了衫上的破口,之後想不到她態度大大轉變了,開始可以打開話題傾偈,很記得有一晚,與她分享時,開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傾至大哭起來。之後大家關係也改變了,雖然仍要時間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對孩子顯示關懷,即使是一件看似細微的事,但往往觸動孩子渴望已久的愛心。一次剪甲、一次梳頭、拍一下膊頭,也可以讓孩子重新感受到被愛,從而慢慢修補他們身上承受不了的傷痕。為讓孩子得到更多關愛,新生家設有「親親孩子計劃」,讓同事配對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關顧;新生家亦推行「讀書樂計劃」,聘請老師按兒童學習能力及進度,分小組去教學,讓突發入局的兒童在難以即時回到原校的期間,持續得到學習的機會。 兒童待在新生家的時間或許不會很長,但同事們的照顧卻對他們影響深遠,成為他們在低谷時的救生圈。這份很短時間卻很接近的關係,相信亦會讓同事們留下很深的感受。「我當他們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況,住在新生家較長時間,看著她長大,好像自己湊大個女一樣,她離開新生家時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時仍然有盼望。「小孩子們在情緒及行為上,是可以有轉變的,見到每一個來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開心。」 新生家5歲小朋送給大何姑娘的畫像,她十分喜歡。提到有什麼勉勵一眾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輕輕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不要與別人比較,只跟從前的自己比較, 才能令自己進步。」
福利工作員-芯苗

福利工作員-芯苗

芯苗的細心照顧,為局童的家舍生活添上色彩。 「咁細嘅小朋友,點解要有呢段遭遇?其實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適當的照顧。」   保良局為無數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提供住宿與照顧服務,其中總局的「新生家」是全港唯一一間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的憲報刊載兒童收容所。小朋友初到陌生的環境,無疑會十分緊張、不安,前線同事的細心照顧、默默陪伴,為小朋友帶來無限溫暖。   芯苗是新生家其中一位福利工作員,她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原來已經在保良局「新生家」家舍工作三年,曾照顧逾300位因家庭突變、父母離異、去世、入獄、患病甚至被虐待,而失去家庭照顧的小朋友。「有時半夜兩、三點突然門鐘響,原來係警察送小朋友入來,當時最重要的,是先照顧佢哋嘅生理需要,為小朋友準備食物、床舖。」   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是職員相當重要的工作,芯苗指家舍設有「黃金兩小時」,初到局的小朋友會由一位職員專責照顧,作為他們的「Buddy」,解答他們對住局生活的疑問,紓緩他們的不安。   家舍小朋友家庭背景複雜,難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要打開他們的心窗、教導他們,所花的心力絕對不少,「要好有耐性,例如佢哋發脾氣時,會教佢哋試下緊握拳頭企喺旁邊冷靜,再慢慢解釋點解咁做唔啱,一步一步將問題改正。我希望小朋友將來可以帶著在局內學懂的知識、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離開。」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有人在為事業打拼,有人準備組織家庭。而25歲的張家輝,已成為14個男孩的「爸爸」。這位張家輝,並非大家在螢幕看見的那位。人稱張SIR的他是社工系碩士生,亦是保良局兒童組院舍的「家長」,需定期照顧14個「兒子」。   由張SIR負責照顧的「和平家」共有14個6-18歲的男孩,張SIR每天會以「爸爸」的身分叫兒子起床上學、梳洗、食早餐、收拾碗筷,然後會接放學和教導功課。除了「爸爸」,張SIR還擔當著很多不同角色。跟數名中學生相處時,張SIR認為自己比較像「哥哥」,會跟他們談笑風生,又會一起聊心事,輕鬆地和他們建立關係。張SIR笑言自己亦像位託管班的「補習老師」般,在自修時間為他們溫習教導功課。在假日,張SIR則化身成「健身教練」,訓練他們的體能,督促他們多做運動。   雖然院舍家長的工時長,但為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觸新一代,張SIR由中學輔導老師轉為投身保良局大家庭。在家舍居住的孩子因為種種家庭問題未能在原生家庭得到適當的照顧,成長中更缺乏父親的關懷,所以張SIR希望運用「爸爸」的身份,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張SIR又提到每個孩子的背景獨特,經歷的家庭問題亦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尺與每位孩子相處,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得到他們信任和帶給他們安全感;但同時,一定要一視同仁,讓孩子明白到處理大問題時有同一標準。   張SIR希望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掘夢想,找到人生方向,更盼望他們能踏實地做個好男生,這就是他作為「爸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