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間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間

  「優勢為本」(Strength-based Approach),是社工界常用的介入手法,而「共融」二字,更是康復服務字典裡的常客。今天與你分享一個職場上,「優勢為本」加「共融」的勵志故事。   他,或許不善辭令,但卻會用自己「語言」來表達情感;   他,或許不懂溝通,但卻會用最真摯方法表達愛與關懷。   華軒是一名輕度智障及自閉症譜系人士,於2012年透過特殊學校社工轉介,到本局地區支援中心開始半職活動助理的職涯,至今已於中心工作近8年。   華軒日常的工作包括:接待中心會員及訪客、簡單的文書工作、清潔及整理用具及物資等。在防疫期間,華軒的工作更為重要,「開門四件事」成為他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務:為會員及訪客量體溫、填寫外遊及健康申報表、確保到訪者戴口罩及用酒精搓手液搓手。華軒注重細節、貫徹的特性,實在為中心在防疫衞生上幫了一大忙。 回望過去8年,華軒的直屬上級周姑娘見證著他顯著成長。周姑娘憶述,華軒從當年較文靜被動一步一步變成今天主動、穩定學習和工作。華軒能夠成長及轉變,除了因著周姑娘一對一的訓練及指導、與其家屬溝通及協作外,同事共同締造的友善工作環境,實在亦是不可或缺。   共融在工作間之要訣是接納及團隊精神,同事需要明白彼此的不足,才可彼此補足。在中心同事眼中,華軒是一位忠誠善良、準時、有交帶、樂於助人的好同事,惟自閉症譜系人士不善於人際溝通、社交能力不足,亦會令華軒的工作面對挑戰。   曾經有一位會員在炎夏到中心使用治療服務,華軒看見有訪客一進門,便和他打招呼,並按中心感染控制措施,請會員到接待處量體溫。誰不知這挑起了該會員之情緒,大罵中心職員不體諒,「氣都未抖順,就叫人探熱!」。華軒感到十分不惑,「我不是做對的嗎?」同事在安頓妥會員的情緒後,當然需要關顧華軒的心情,但華軒竟然回應:「我無唔開心呀!」社工估計,華軒或未能完全理解當時會員的情緒及責罵的對象。換個角度看,這也可算是自閉症譜系人士的「優勢」吧!   雖說自閉症譜系人士在理解別人的表情及情緒或有困難,但華軒懂得用簡單方法表達關心。「周姑娘,妳唔開心呀?」華軒之前對周姑娘的一句問候,周姑娘到今天仍覺得份外窩心。「關愛」確實能打破所謂的「限制」。   希望華軒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公司、機構聘用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士,發現多元的美麗,共同學習建構多元友善工作間,讓不同人士均發揮所長,真正實踐「共融」。
福利工作員-芯苗

福利工作員-芯苗

芯苗的細心照顧,為局童的家舍生活添上色彩。 「咁細嘅小朋友,點解要有呢段遭遇?其實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適當的照顧。」   保良局為無數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提供住宿與照顧服務,其中總局的「新生家」是全港唯一一間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的憲報刊載兒童收容所。小朋友初到陌生的環境,無疑會十分緊張、不安,前線同事的細心照顧、默默陪伴,為小朋友帶來無限溫暖。   芯苗是新生家其中一位福利工作員,她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原來已經在保良局「新生家」家舍工作三年,曾照顧逾300位因家庭突變、父母離異、去世、入獄、患病甚至被虐待,而失去家庭照顧的小朋友。「有時半夜兩、三點突然門鐘響,原來係警察送小朋友入來,當時最重要的,是先照顧佢哋嘅生理需要,為小朋友準備食物、床舖。」   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是職員相當重要的工作,芯苗指家舍設有「黃金兩小時」,初到局的小朋友會由一位職員專責照顧,作為他們的「Buddy」,解答他們對住局生活的疑問,紓緩他們的不安。   家舍小朋友家庭背景複雜,難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要打開他們的心窗、教導他們,所花的心力絕對不少,「要好有耐性,例如佢哋發脾氣時,會教佢哋試下緊握拳頭企喺旁邊冷靜,再慢慢解釋點解咁做唔啱,一步一步將問題改正。我希望小朋友將來可以帶著在局內學懂的知識、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離開。」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有人在為事業打拼,有人準備組織家庭。而25歲的張家輝,已成為14個男孩的「爸爸」。這位張家輝,並非大家在螢幕看見的那位。人稱張SIR的他是社工系碩士生,亦是保良局兒童組院舍的「家長」,需定期照顧14個「兒子」。   由張SIR負責照顧的「和平家」共有14個6-18歲的男孩,張SIR每天會以「爸爸」的身分叫兒子起床上學、梳洗、食早餐、收拾碗筷,然後會接放學和教導功課。除了「爸爸」,張SIR還擔當著很多不同角色。跟數名中學生相處時,張SIR認為自己比較像「哥哥」,會跟他們談笑風生,又會一起聊心事,輕鬆地和他們建立關係。張SIR笑言自己亦像位託管班的「補習老師」般,在自修時間為他們溫習教導功課。在假日,張SIR則化身成「健身教練」,訓練他們的體能,督促他們多做運動。   雖然院舍家長的工時長,但為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觸新一代,張SIR由中學輔導老師轉為投身保良局大家庭。在家舍居住的孩子因為種種家庭問題未能在原生家庭得到適當的照顧,成長中更缺乏父親的關懷,所以張SIR希望運用「爸爸」的身份,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張SIR又提到每個孩子的背景獨特,經歷的家庭問題亦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尺與每位孩子相處,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得到他們信任和帶給他們安全感;但同時,一定要一視同仁,讓孩子明白到處理大問題時有同一標準。   張SIR希望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掘夢想,找到人生方向,更盼望他們能踏實地做個好男生,這就是他作為「爸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