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四十六年前,蘇少娟(蘇主任)中學畢業後經朋友介紹,於保良局嬰兒組開始第一份工作,一轉眼已在保良局工作四十六年。

當年她第一次照顧的嬰兒,今天已成了約50歲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紀,三言兩語應從何說起?   「照顧小孩是很忙碌,記得當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來,時間很快過,雖然很忙碌,但見到小朋友反應,心也會暖起來。當年因工時長,同事規定要在局內住宿,一個家舍幾個同事固定照顧,這裡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第二個家」,除了是蘇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眾多住宿兒童的心聲。「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在保良局這個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與小朋友的相處令我很難忘,這也是我能夠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興能夠看著他們成長。」   難忘機場送別一刻 談及最難忘的回憶,蘇主任想起每一次機場道別,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悅的心情。「我最難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領養,我送小朋友到機場,看著他們大,這刻目送他們離開,不知道這生有否機會再見。雖然有不捨,但我有更多的喜悅,因為知道他們會有更好環境更好出路,得到領養父母的愛,會活得很好。」   一切從諒解開始 照顧小孩這工作的特別之處,是即使經過半世紀,環境有變照顧方法有更新之處,但核心的挑戰與成功之道,仍然歷久常新。蘇主任分享照顧小孩之道,放諸當年或今日,仍然受用。「來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問題而情緒會受影響,容易情緒波動,他們已承受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諒解他們傷痛,縱然他們有時會不聽教,會令自己有挫敗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們同行,多教幾次,多認識他們的獨特性。我們從心而發去愛錫他們,他們是會感受到的。」   依附關懷天使計劃 讓關係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務在原有服務以外,也創新不同的支援項目,當中亦因著善心企業的支持,讓更多貼心支援項目可以推行,其中一個就是依附關懷天使計劃。「感謝同事創作這服務,讓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擔任多一個身份,成為局童的『親親』。」每一個局童也會配對一個「親親」,「親親」會額外與他們相處,體驗不同活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讓局童更感受到愛與關懷。   疫情下同心應變 能夠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時創作貼心的服務方案,蘇主任歸功於一眾滿有愛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間,常時要調節服務迎接新常態,同事多走一步更顯重要。「我很感謝一眾年輕同事,他們的IT知道更豐富,在疫情期間,幼童要留家中上網課,同事們就各按其職,陪伴局童渡過這個疫情多變時期。」   這個「第二個家」,有資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創意也有經驗,但同樣有著愛心與同理心,守護著一眾局童成長。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務,你有什麼說話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說?」   「當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沒想過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當天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慶幸你當初沒有離開,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穩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顧著,給他們安全感,給他們第二個家。」

了解更多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最心痛是,愛得太遲⋯⋯忙極亦放肆,見我愛見的相知⋯⋯」

閒時與三五知己、摯愛親朋相聚閒談,共晉晚餐,看似輕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離一再收緊,大家又有多久沒有與親友相聚?而為保障身體較弱的長者,安老院舍在疫情嚴重時更謝絕家屬探訪,與摯愛家人見面,從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記得佢呀,呢幾個都係我湊大架!」93歲的陳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疫情反覆,中心不時需要實施隔離措施,無奈暫停家屬進入院舍探訪長者的安排。其實,中心職員十分了解長者與家人的掛念之情,除了日常協助安排更多長者與家人視像通話,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陳七婆婆一家,分時段到院舍門外探訪婆婆,與婆婆相隔玻璃門一見。   原本認知能力較弱的婆婆看到曾孫們,馬上精神百倍,準確說出每位曾孫的名字,更是感動落淚,「見到你哋真係好開心呀」,又立即戴起兒孫們送來的冷帽,婆婆則將親手編織的冷頸巾送予兒孫們。陳七婆婆的孫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節日時不能一家人與婆婆一起過節,感謝院舍職員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體貼長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門探訪機會,保護院舍內體弱長者的同時,也一解家人和長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營運經理梁德業表示,疫情持續多時,對長者及家人造成困擾,家人會擔心長者生活及身體,有長者變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斷想方設法增加長者在院舍的生活樂趣,例如安排興趣班,亦會以不同方法增加長者與家人的溝通,例如增加視像通話時段、以長者近照或院舍內的活動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給家人。   保良局各間院舍也會在節日時推出特別活動,例如在院舍門外設置禮物收集箱–鼓勵家人將食物及禮物經院舍交予長者,並親手撰寫聖誕卡送予長者;音樂心意卡–家人把長者最喜歡的歌或是兒孫的說話錄在心意卡內,加上生活近照,再經由院舍送予長者,另外亦製作電子賀咭–院舍職員幫長者拍照,教授及協助長者利用電話應用程式製作電子賀咭或短片再傳送予家人等等。探訪方面亦會在疫情許可下盡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較緩和時,讓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於院舍指定區域跟長者見面;如疫情較嚴竣,則會盡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門外,與長者相隔玻璃門見面及閒聊。   「相擁我所愛又花幾多秒,這幾秒,能夠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夠遺憾忘掉」,縱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夠與摯愛家人盡情相擁,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愛意永不會被阻隔。    

了解更多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劉麗珊(Iris)自1998年在保良局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不經不覺已服務保良局廿三年,現職保良局學生輔導服務督導主任。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    

了解更多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物理治療師陪伴殘疾人士走上藝術家的路

「畫布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是個有待創造的新世界。」

高韻雯(KoKo)在9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而患上大腦麻痺症,自此嚴重影響其身體協調和語言能力,需要長期坐輪椅,但無損她對藝術的熱誠。Koko花了許多時間和毅力執起畫筆,透過畫作與世界連接,成立屬於自己的畫廊,更當上了香港展能藝術家。   KoKo自小已很喜歡拿各種顏料來玩,十多年前才正式跟隨老師學畫畫,從此就沉醉在繪畫世界。KoKo的畫畫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因為她的肌肉張力異常,四肢間中出現不協調和痙攣,以致影響活動能力,於是她便從較易控制的塑膠彩學起。她每天用上許多時間和毅力握著手上的畫筆,開始在畫布上畫畫的日子,表達心裡面的情感和意念,讓她的「生命畫布」增添豐富的色彩。   保良局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物理治療師左棟樑(Alex)分享,「其實畫畫的動作非常複雜,需要大小肌肉的協調,Koko的手指和手腕的關節僵硬,容易脫臼,需要持續接受物理治療,故我們會定期上門為她進行拉筋訓練,希望減少關節攣縮,維持其四肢活動能力,助她繼續拿起畫筆。」   即使Koko四肢嚴重攣縮,其身體的限制沒有阻礙Koko對藝術創作的渴求。「每一次訓練,KoKo都總是面帶微笑,即使有時身體狀況不佳,手部的肌肉和筋鍵特別繃緊,她都會樂觀地嘗試和練習,只因這是她與世界連接的重要媒介之一。記得剛認識Koko時,由於她難以用語言表達,所以每次訓練時只能作簡單交流或是透過照顧者了解她的感受,後來我就從她的畫作打開話匣子,從中也能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和想法。」   KoKo喜歡創作各類型畫作,家中亦擺放了不少作品。在這十多年來的藝術創作路上,她成為了香港展能藝術家,更成立屬於自己的「思情畫意畫廊」,希望帶出「畫畫人及看畫人要用心思考畫」的意思。KoKo又將畫畫心路歷程和作品結集成書,藉此告訴大家,即使遇上任何問題也不用害怕,只要肯堅持,總有解決的辦法,正如書中所言:「一幅畫布,既是張白布,同時也是個有待發現、有待創造的新世界。畫布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記錄生活上喜怒哀樂的寒暑表。」

了解更多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當年剛畢業找工作,有三個offer讓我選擇,想到自己喜愛戶外活動,就決定選擇營地工作。」

自1995年畢業起投身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康樂營,2016年再轉職至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作為助理營經理(活動)陳淑媚(Rosita)至今的整個職業生涯,就奉獻在保良局的康樂服務中。   山環水抱、綠意盎然、樂而忘返、笑聲處處……這些大抵也是人們對營地的印象;「應接不暇」、「與時並進」,就是Rosita對營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請新同事的標準很簡單,『不懂』是沒關係的,最重要是『喜歡玩』。」   所謂的「玩」,底蘊正是對康樂活動的敬業,更是無限的熱情與衝勁。偌大的營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點,營友的需要更是千變萬化。縱然日常舉目皆見優美環境,又時刻置身遊樂活動,更是要讓營友賓至如歸、好好享受——以人為本,終究才是營地工作的本質。   學校、團體、企業機構固然是至今不變的常客「基本盤」,營地的定義,有時也超越職員的想像。Rosita回憶,早年本地樂壇興盛時,歌手的粉絲俱樂部不時組團入營,舉辦活動共聚,甚至劉德華、張學友等歌星都會親身入營與歌迷見面,儼如巨星表演現場,當年場面的興奮狂熱,至今她仍歷歷在目。   隱於青山綠野的營地,又是否出塵脫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時期當中,營地一直也受到影響,更不時要擔當重任。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之時,北營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離觀察設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當年亦讓醫護人員暫居營地。營地既是遊人的樂土,也是非常時期中的庇護之地。   疫情席捲至今,康樂服務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到抗疫最緊張之時更須全面停運,到稍微逐步放鬆限制,Rosita與同事就時刻留意,靈活應變,不斷注入各種巧思見招拆招。   面對人數設限,她與同事當時想出「二人野餐」;室內設施需要停運,就再將遊樂重點重置到戶外,因而首創汽車露營;學校機構暫停組織宿營,營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維,踏出營地山野入校推廣,帶團率領同學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態下,市民難再出國旅行,催生出本地遊的新趨勢,不少人更重新發現香港郊野的美與樂趣,各式水陸戶外運動更成炙手可熱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見證同事乘著熱潮引入更多新穎的戶外與水上活動,由以往的水上單車、獨木舟,進化出平板賽艇工作坊甚至比賽等精彩新猷,為營友送上更多新體驗。   從疫情中,生活與旅遊都被重新定義,「很多人也重新發現原來香港的活動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來營地的發展,Rosita就參考國際渡假村品牌,囊括旅遊套票、甚至興趣課程的「精緻全包」形式,期望未來的營地服務,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樂,一次滿足住食交通、遊樂體驗多元需要。   這片願景,正因疫情衍生的變化開始,對熱愛戶外活動的「康樂職人」而言,眼下是限制與挑戰的千山萬水,腦裡浮現出的卻是無限機遇的新天新地。

了解更多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踏出特殊幼兒不平凡一步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

了解更多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嵐嵐的故事

       懷胎十月,感受著一下一下的胎動,姚女士與所有準媽媽一樣,都期待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來臨。可是,在只有懷孕26週的時候,嵐嵐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於嵐嵐屬於極早產的嬰兒,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需要長期住院及24小時佩戴呼吸機來輔助呼吸。          嵐嵐在過去六年需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他的喉嚨有一條連接呼吸機的喉管來維持生命,沒有這條喉管他會有生命危險;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機並守護著他。正因為這樣,她不得不辭去原本的護士工作去照顧嵐嵐。可是,嵐嵐高昂的醫護費用和全家的經濟重擔,全都落在嵐嵐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的專業團隊在幫嵐嵐進行大肌肉訓練            幸好他們接觸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特殊幼兒中心服務。中心專業團隊了解嵐嵐和其家人的情況後,便安排了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工提供支援。嵐嵐剛開始訓練時言語、大肌肉、進食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同齡小朋友;經過三年多的訓練後,現在嵐嵐已能進食粥類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廁,說話和走路也大有進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團隊的照顧,她直言這種照顧是一支強心針,讓她知道怎樣去面對困難,「因為如果連我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以後嵐嵐還可以依靠誰?」嵐嵐一家的路雖不易行,但保良局會繼續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其家人的強大後盾。          保良局透過本局資源及善長的捐款支持,讓有經濟困難的孩子可以獲得適切而全面的訓練服務,守護孩子成長,全面支援家庭。  

了解更多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信上的每一張面孔	是我們成長的推動力

「呢個係楊姑娘、呢個係鍾姑娘、呢個係金Sir、呢個係……」

自從兩年前搬家到天水圍後,祚榮和妹妹芷瑜已經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但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榮和芷瑜仍準確記得每一位中心職員的名字。   回想起初時來到中心的回憶,祚榮媽媽仍記憶猶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辭職,我同老公返工工時好長,照顧唔到祚榮同芷瑜,經社署介紹,帶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初時係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顧,但原來佢哋有好大情緒同行為問題,會打姨姨、搗亂、亂掟姨姨屋企嘅嘢。」   兩兄妹其後改為到中心由職員照顧,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副主任鍾穎欣姑娘表示,照顧他們極具挑戰,「哥哥好為食,見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會好主動問人或者出手攞,比較衝動唔識同人相處;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識得表達。」   「唔該姑娘!」 眼前的祚榮和芷瑜十分有禮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們3年前是媽媽和鍾姑娘口中所說的「熊孩子」。鍾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別為他們製定「成長」計劃,「我哋會耐心同祚榮、芷瑜解釋佢嘅行為有咩問題,亦都會為佢哋製定目標,完成咗先會有獎勵。我哋亦都試過連繫祚榮去訪問喺保良局V54大宅駐留嘅法國藝術家,幫佢建立自信,增廣見聞。」   媽媽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會花一個鐘頭解釋兩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現點,會教我返屋企點樣管教佢哋,又會安排活動畀我哋一家人一齊參與。」   祚榮一家去年搬遷天水圍,臨別的時候,兩兄妹相當不捨。喜歡畫畫的祚榮拿起畫筆,沒有畫他心愛的食物,反而畫上了中心每一位職員的樣子,媽媽看到後也十分感動,也和祚榮一樣畫上了每位職員的樣子,並親筆寫了感謝信。離開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擁著鍾姑娘不放,約定搬家後也要再見面。直到現在,他們也在遵守這個約定,空閒時回中心探望各位職員。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 『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查詢電話︰3563 5161 網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

了解更多

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以生命影響生命 陪伴住宿兒童在愛中成長 — 訪問「親親天使」楊姑娘

  父母的愛護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養分,滋養他們身心靈發展。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兒童卻未能得到原生家庭的照料。保良局為這些兒童提供住宿及照顧服務,由住宿幼兒工作團隊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確保他們得到周全的照顧。 除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保良局亦重視兒童的心靈需要,因此在家舍特設「親親天使」,由特定的住宿幼兒工作員擔任兒童的依附對象。「親親天使」除了日常工作外,會額外安排「親親時間」,一對一與配對的兒童聊天或遊玩,了解他們的情緒及感受。保良局服務經理馬寳霖表示,住宿兒童因原生家庭問題無奈需居於陌生地方,所面對的擔憂及不安難以用筆墨形容,因此希望透過替住宿兒童設立依附對象,助他們渡過艱難時刻。   【以時間和愛心建立信任 改寫彼此生命】   楊姑娘擔任住宿幼兒工作員已有七年,亦是「親親天使」之一,她指工作的最大挑戰是要進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她分享與兒童相處的心得:「只要有共同話題,就能打開話匣子,所以跟小朋友相處一定要多聊天,多溝通。」她續言:「小朋友情緒波動較大,透過聊天和日常生活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從而找出能夠紓緩他們情緒的最佳方法。當我們願意主動向前走一步,他們也會信任我們,向我們傾訴心事。」 「親親天使」猶如住宿兒童在家舍中的親人,楊姑娘笑說小朋友事無大小,即使是鞋子不合穿這般瑣事也會主動告之。楊姑娘嫣然一笑地說:「他們有時候更會突然跑過來在我的臉上親一親,然後靜悄悄地跟我說『我鍾意你呀』。」   「親親天使」的工作為住宿兒童的生命注入溫暖,同時亦改寫了「親親天使」自己的生命。「從前我很怕血,但我發現原來愛可以戰勝恐懼。」楊姑娘回憶道︰「有一次我的『親親兒童』不慎跌倒,血流得滿臉都是,我毫不猶豫就抱著他去醫療室,當我稍微冷靜下來,才發現我的衣服已經被血染滿了。」後來,由於小朋友的頭部有縫針,不能接觸水,楊姑娘便不辭勞苦地每天幫他洗頭。滴水穿石,每一次的付出與關心就成為了搭建雙方信任橋樑的一磚一瓦。   對楊姑娘來說,與住宿兒童的深厚感情賦予了這份工作不一樣意義。「看到小朋友成長、改變,我就十分感動。我們陪伴他們長大,以身作則,期望他們長大後擁有良好的品格,並懂得如何待人處事。」「親親天使」既是住宿兒童的導師,又是朋友,更如親人。在一眾「親親天使」眼中,能陪伴住宿兒童長大,見證他們蛻變成長就是一趟最美麗的旅程,也是最美好的瑰寶。

了解更多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了解更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一封感謝卡 包含了感謝和肯定

「每年畢業的學生很多,收到家長的親筆信屈指可數,當接過俊俊媽媽親手寫的感謝卡驚喜又感動,更肯定了我們對學生的付出。」黃老師笑說。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園暨幼兒園畢業快將一年,這天放學後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到幼稚園探望校長和老師。「你長高了許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長高了,說話也成熟了不少。 憶起這三年來俊俊在幼稚園的點點滴滴,俊俊媽媽心中泛起無數感動。「我們是雙職家長,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時還要OT,好在幼稚園有提供延展服務,我們可以放心將俊俊交託給學校。」俊俊從K1開始,每天課後都會留在學校至六、七時,無奈 疫情突襲,全港學校曾一度停課數月。「疫情初期,我們的確很懊惱,畢竟家中長輩年紀大難以長時間照顧俊俊,慶幸學校靈活彈性的安排,提供託管服務,讓我和爸爸可以繼續上班。」   疫情停課期間,學校持續開放給有需要的學生,當時回校的學生寥寥可數。「由於學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顧,每當俊俊做好功課,就會主動幫老師擔任小助手,又不時找我聊天,無論是日常課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無所不談,使託管的時間過得充實。」成為俊俊最佳玩伴的黃老師道。 俊俊能夠在疫情期間,仍然愉快度過學習旅程,媽媽最感謝校長、各位主任和老師,甚至是校務員姐姐的用心教導和照顧。「即使去年疫情期間,實體上課的日子不多,多得學校的體貼支援,深深感受到學校的關愛。看見俊俊這三年來各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性格慢熱的他,在學校結識了不少朋友,全賴學校活動教學,令他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混齡教學,令他學會與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每天放學回到家裡總是會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學校趣事,又會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畢業時,便親筆將所有感謝說話一字一句寫在卡上,藉此向學校送上最真摯的謝意。」   這封簡單的感謝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對學校每一位教職員的感謝和肯定。  

了解更多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有母親為救壓在車底下的孩子,能夠徒手抬起一輪汽車;也有母親用自己的身驅掩護失足跌進路軌的兒子。今天,我們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的媽媽,她以愛和勇氣守護她的女兒。   【生命鬥士戰勝病魔】   「熙桐患有『4號染色體缺損綜合症』,是罕見基因病,現時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結構,包括面部結構、智力﹑語言,甚至會導致患者發展遲緩及出現癲癎等症狀。「我還記得熙桐一歲多時發高燒,並且出現癲癎症狀,醫生建議服用口服抗腦癇藥(俗稱「抽筋藥」),但有機會出現精神紛亂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輪天人交戰後,我最終還是決定讓她服藥。」說罷,陳太雙眼含淚,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臉上︰「服藥後熙桐就開始出疹,當天晚上被送進隔離病房,而血壓只有30,紅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燒過一樣。醫生告訴我『熙桐今晚可能就會離開我們』。」心碎的聲音仿佛隔空傳來,當晚陳太立刻通知所有親友,眾人守在病房門為熙桐祈福。「奇蹟卻發生了,經過一夜,熙桐的紅疹竟然開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轉了,但陳太卻病倒了。「在熙桐康復期間,我在醫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責,因為是我決定讓熙桐服藥的。」當時陳太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確診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藥物。「藥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賴藥物,因為我需要照顧熙桐,所以我轉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十多年後,我終於康復了。」憑著對熙桐的愛,陳太如鬥士般戰勝了情緒病。   【培養溝通能力 開展共融生活】   陳太沒有因為熙桐的病而對她放任︰「我希望她進步成長,但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只需和自己比較。」陳太特別重視溝通能力,她認為溝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時就帶她去看言語治療師,還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時候熙桐的說話內容雜亂無章,我就會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緒。」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鄭老師補充道︰「透過家校合作,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學生的所有潛能。」 時至今天,熙桐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喜歡跟人聊天,陳太功不可沒。「她熱愛輕黏土,起初上課時,我會選擇冷門時間來避開人群,但後來發現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學生相處融洽。」熙桐手工精巧,製作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讚許,家人於是為她開設網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參加了「保良百‧錦欖出友情計劃」,與保良局錦泰小學學生一起進行欖球運動訓練,同場競技。熙桐說︰「雖然運動很累,但跟朋友一齊做運動,很開心!」   正值母親節,熙桐一家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熙桐興奮地說︰「我們會去主題公園玩攤位遊戲,更會一邊欣賞企鵝一邊在餐廳用餐!我還打算自製心型朱古力送給媽媽呢!」熙桐笑著對陳太說︰「媽媽,I love you!」

了解更多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軒源自入住貴中心以來進步良多……作為家長,我會銘記於心!」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  

了解更多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為了買藥,日常生活慳得就慳,一碗清菜粉麵就當一餐。」

83歲的劉伯伯與71歲的太太同住觀塘區,主要靠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生活。二人皆患有長期病患,劉伯伯患有嚴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惜胰島素並不屬於醫療豁免藥物內,故每月僅有的津貼大部分都用來買藥,經濟壓力沉重,已無力再負擔糧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麵就當一餐,談不上什麼營養。   劉婆婆則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雙眼又因為黃斑點病變和青光眼,現時只餘下2、3成視力,不久前更發現身體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瘤。婆婆受盡病魔煎熬,情緒低落,又擔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鬱症加劇了許多。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同事有見劉伯伯夫婦的需要,便貼心送上防疫物資、寄上餐飲劵,又不時致電慰問婆婆,提供情緒和生活上支援。當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可以與丈夫一起享用營養熱餐,她十分感激,「感謝保良局一直以來的關顧,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深深感受到人間溫暖。」 原來簡單的一句窩心問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熱餐,對於劉伯伯夫婦來說,意義重大。 保良局邀請您在這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支持「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捐款HK$350即可為一名低收入、失業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為期一周的食物券/熱餐,你的捐款亦可讓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項目,靈活變通與他們同行。 疫情對經濟民生產生沉重壓力,對基層家庭的影響尤大,希望各位繼續伸出援手,與弱勢社群共跨逆境。

了解更多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玲玲姐姐!」每當看到黃惠玲律師,保良局的住宿兒童都會親暱地稱呼她。黃律師不僅外表端莊優雅,內在更是愛心爆棚,她是一位助養了12名兒童的助養人!

每周六朝早,黃律師都會抽時間到本局探訪兒童,跟小朋友玩耍、互動,更會為他們準備零食,「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在讀書、工作、家庭各方面都很順利,因此希望能回饋社會,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黃律師跟本局住宿兒童的緣份,始於2019年。當初,她從香港律師會的一則會員通訊中,得知道有探訪保良局、跟兒童互動的活動。而在那次活動中,保良局識員讓她了解到局內的設施、活動和助養計劃的詳情。黃律師認為計劃很有意義,於是便決定成為助養人,希望讓小朋友的住宿環境得以改善之餘,亦可為他們提供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機會。   黃律師期後經過助養人培訓,便可正式開始探訪助養孩子,而中途雖然經歷了疫情肆虐,使探訪活動一再延期,但卻無阻黃律師的善心。她表示,自己很享受每次探訪的時光,每每全情投入跟小朋友互動,「小朋友鍾意玩甚麼便一起玩甚麼、到花園玩也可」。而她亦會把每位小朋友的愛好、性格,以及跟他們的回憶一一記錄,方便下次探訪時能夠更駕輕就熟。   「記得有次我第一次探訪一名小朋友,他竟問我可否抱他。」奈何因探訪規則所規限,助養人不能跟小朋友有太親密的接觸,黃律師未能給他一個擁抱。不過,那次的經歷卻令黃律師感慨良多,令她感覺到其實小朋友很需要別人的愛與關懷。   愛心滿滿的黃律師,希望能夠接觸和探訪更加多的小朋友,並為他們帶來歡樂。於是,她決定「加仔」,由當初助養5名兒童,到現在一共成為了12名兒童的助養人,「希望至少在短短一小時的探訪時間裡,小朋友能夠玩得開心,在家舍的日常中找到不一樣的時光;也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其實在社會上,也會有很多關心、關愛他們的人。」

了解更多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最深刻有一個伯伯,第一次上他的家時非常混亂、骯髒,還有木蝨,伯伯的鬍鬚比頭髮還要長,更打了幾個結。最初他甚麼都不肯讓我們碰,但我地好有耐心,每天都會上伯伯的家,照顧他,又跟他聊天,慢慢視我們為朋友,更讓我們清潔家居,甚至允許我們剪頭髮和刮鬍子,他開心得大聲說︰『嘩,原來我咁靚仔!』」

為長者送飯、清潔家居、協助洗澡、剪頭髮、量血壓、陪診……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團隊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單獨看來都似是微不足道,但這些點點滴滴,全都是獨居長者或雙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們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環。   劉婉玲任職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照顧員已有10年,這天她到一個雙老家庭—韓伯伯和黃婆婆家中服務,除了協助長者量體溫、量血壓、做健體運動、洗澡外,亦和兩老一起閒話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機睇鄭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劉婉玲坦言,作照顧員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誠關顧長者,才可慢慢與長者由互不認識發展至互相信任。長者的一個微笑、家人的一個道謝,都是婉玲工作中滿足感的來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會人口老化,10年後將有1/3人口是長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項家居照顧服務,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安享晚年,「我們整個團隊有不同專職同事,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社工、照顧員等等,一方面好像長者的管家,為他們送飯、購買日用品、清潔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長者的健康顧問,每日留意他們健康、提醒他們食藥,需要時陪伴他們覆診等等;亦更加像長者的朋友,不單是提供服務,更重要是陪伴同關心長者,跟他們一起在社區同行。」

了解更多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針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那一晚突然很冷,但棉被放了在 高處,我看到,卻無法拿到。」

敏華回憶起那年冬晚,媽媽剛巧沒來支援,自己坐在輪椅上很想拿出櫃內的棉被添暖,卻可望而不可及。令敏華沒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無力感外,還有身體的神經刺痛。敏華於2013年因病令雙腿未能活動自如,需要電動輪椅代步。長期以上肢來協助身體轉移,敏華的雙手經常肌肉繃緊及刺痛,而且敏華亦患有腕管綜合症,加劇了手指的神經痛。伸手取物,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對敏華而言卻是一點也不輕鬆。   幸而,敏華其後得到保良局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支援,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工等專職團隊為敏華進行評估,按她的機能、認知、社交需要、個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訂設了個人化目標,提供改裝建議及協助選購合適之復康用具,並透過治療減輕敏華的痛症。   Felix是照顧敏華的職業治療師,他為敏華選購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輔助工具,盡力協助敏華如常生活。「我們為她預備了減壓床褥,讓背部及腰減壓從而減少麻痺及痛,另外,我們亦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電動輪椅及減壓坐墊,讓她既可升高輪椅來拿東西,亦可減輕長時間坐輪椅帶來的痺痛。」除了在職業治療角度支援敏華,團隊中物理治療師會為敏華作拉筋及手法治療,改善上下肢的活動能力和痛症,亦會透過超聲波治療,減輕敏華各項痛症;護士則會監察敏華的健康狀況,以及教導她進行體重管理;社工亦會協調各項服務安排,讓敏華得到最適切支援。「我們就是她的最強後盾。我們不會自視為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很多時是服務受眾的隊友,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配合他們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訂設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個隊友進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滿足感。   敏華有這班好隊友作後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減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進步,亦更多投入社區活動,時常參與各項康體活動。「划艇機、帆船、行山、球類活動等也能參與,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而當中我最喜歡硬地滾球,我夢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隊,可惜的是,現時香港並沒有適合我這殘疾程度的組別可以參與。」雖然口說可惜,敏華卻流露著雀躍之情。「我很感謝保良局團隊,沒有你們,我沒可能活得這麼精彩。」這動一動也像被針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輪椅駛進社區,向夢想進發。樂天的敏華很想將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分享。「其實我已很幸運,還有兩肢可以動,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勵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會令關心自己的人緊張及痛心,請開放自己,尋求各種支援,多接觸社區,身心也會變得更強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