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母親背起孩子,所擔起的除了孩子重量,更有別人目光、家人想法、長輩意見、同儕壓力、自我質疑、對孩子期望,那重量有時令媽媽也忘記了自己。   特殊孩子媽媽情況更甚。   五歲的梓謙有自閉傾向,梓謙媽媽在照顧孩子時像變了另一個人。 「我會乜都鬧左先,好想佢快d跟上進度,好想佢快d肯聽從指令。」 怒氣背後,是壓力,是無助,是擔心。 「好想兒子由主流教育轉到特殊幼兒中心,呢個係對佢最好安排,長輩卻反對。喺公眾地方,因為兒子唔聽話,外人常時報以奇怪目光,最難聽係聽到人講『你個仔係咪傻架?』令我自信心好低落。」   自閉症孩子不善表達情感,因此社交能力亦較弱。在管教上,父母很想改善,卻有時適得其反,變成了壓力的源頭,關係的破口。   一年多前,梓謙開始在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受訓,梓謙媽媽亦在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下,了解如何管教特殊孩子。   中心強調建立孩子自信,鼓勵梓謙做小班長;治療師亦作出針對性介入,以梓謙喜歡的英文作切入點,開始訓練。起初梓謙在上堂時仍不時有打人的行為,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後,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亦大大改進。   至於梓謙媽媽,亦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掌握母子關係的真諦。   「我唔可以將別人標準掛喺自己兒子身上,以前嘅我,一心想兒子進步,卻無理會自己都應該要進步,過份要求孩子其實係無用嘅。社工同埋臨床心理學家令我了解到,我疏忽左自己做家長嘅應有態度。我好想多謝盧經理、社工馬姑娘、臨床心理學家吳生,喺我最困難嘅時候陪住我成長!」   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盧頴經理表示:「我好欣賞梓謙媽媽好努力去學習,亦都好重視同梓謙嘅關係。喺幫助特殊孩子嘅同時,我哋更加需要係陪伴家長去面對,因為一方面家長扮演好重要嘅角色,佢哋嘅積極參與、正面接納小朋友嘅態度,對改善孩子情況帶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家長往往係最受壓果個,我哋必須要有專業支援。」   表達能力、情緒控制的改善,令梓謙在最新一次評估只是輕度,更令梓謙媽媽感到欣慰是,他與兒子關係的改善,「兒子常時會走來叫我一齊玩車車,又要我抱抱。」當問到有什麼說話想跟梓謙說,媽媽深呼吸了一口氣,然後說:「梓謙多謝你陪住我,我哋一齊努力,你嘅出現,令我知道媽媽有好多野都要學習,多謝你俾機會我學習做一個好媽媽!」   世上最難擔任的崗位,就是父母,然而,卻只能邊做邊學,梓謙媽媽回顧自己與孩子的改變,很想勉勵同路人:「你開心,孩子就會開心架!所以,盡量自己開心一點,放鬆一點,孩子係會俾你嘅欣賞打動架!」   淚水養大孩兒,在此向每一位媽媽,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