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助養承傳 點亮彼此

助養承傳 點亮彼此

「對我嚟講,做善事只係諗住付出,能夠同呀女一齊助養,不知不覺間令我哋嘅關係更加密切,更多話題,呢啲原來係我自己都未必察覺到嘅收穫。」   要堅持行善多年,談何容易;更何況是把善行傳承,影響家人及身邊人?但眼前的黃太及黃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養兒童,轉眼已是二十載。她們的善行持續多年,宛如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黃太二十年前參加助養計劃時,也希望透過此計劃教育子女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因此她決定帶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兒童。「當時期望受助兒童同我嘅仔女能夠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長背景同歷程。」起初,當時就讀初中的女兒只是以陪伴的角色與媽媽一起探望助養兒童;漸漸地,就讀鄰近中學的黃小姐放學後有時會主動到局內探望,亦愈發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因而在一年後也加入助養行列,並且維持至今。這種「親子助養」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她們經常互相分享助養小朋友的近況,在訪問期間,她們更是三句不離助養兒童。「對我嚟講,行善只喺諗住付出,並唔會期望有回報,但係能夠鼓勵呀女一齊加入助養,幫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餘,我同呀女嘅關係都拉近咗,係最意外嘅得著。」原來這一顆在黃太心內種下的種子,也悄悄在女兒心裏萌芽。   輾轉廿年,兩人曾經助養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養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歲,黃太及黃小姐在她5歲時開始助養,至今已有八年時光,亦是二人助養時間最長的兒童。黃小姐指,她們的關係十分親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來探訪都會表現得很興奮,有時候黃小姐有事不能應約,小慧也會有點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們相見的時間。小慧在訪問中比較沉默寡言,但在與黃小姐相處時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絕地分享,笑容經常掛在面上,問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後以「無秘密」形容自己與黃小姐的關係。   河流連綿不斷,川流不息,就好比黃太及黃小姐,堅持行善多年,這份心意由女兒傳承下去。黃小姐從一開始只是單純地跟隨母親到局內探望小朋友,到與母親一同助養,加深親子關係。親子助養令黃太及黃小姐能夠在做善事,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餘,同時促進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為親密及融洽。「而家諗返起,會慶幸媽媽當初帶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會明白佢當時心入面想我一齊助養嘅心意。」   誠邀你與家人一起助養,體會這份彼此點亮生命的助養情。
萬里尋根

萬里尋根

現居於美國的陳偉傑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歲時才被領養至美國。轉眼三十多年過去,陳教授不但學有所成,而且已經成家立室,在這個人生里程碑,他開始追尋自己的「根」。   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追尋,陳教授在今年終於尋得生母身份,可是卻發現生母早已離世。得知陳教授情況後,保良局積極協助,補完陳教授的人生拼圖。早前,陳教授來臨本局,了解當年住宿情況,順道帶同妻兒參觀兒時居住的兒童家舍。   「今次特意帶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讓他們了解我兒時的生活環境。」家舍﹑走廊﹑廚房﹑遊樂場,一磚一瓦都牽引著陳教授順著回憶的階梯,尋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跡。「雖然現在我對家舍的回憶有點模糊,但每當我看舊照片時,都會觸動到我的心扉。特別是今次能重遊家舍,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他續言︰「我從照片中笑容滿臉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職員非常關愛住宿兒童,我亦非常感謝他們細心照顧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遠道而來追尋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陳教授難掩緊張之情。在消化資料之後,他終於如釋重負。「感謝保良局的幫助,我很開心可以收到當年住家舍時的文件,了解到當年的住宿情況。」翻閱當年的入住記錄,陳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說︰「知道生母的背景後,心裏很難過,原來她當時的生活不並容易。」現時陳教授仍努力找尋生母最後一任丈夫,希望從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為人。「未來幾個月也會再來香港,追尋更多記錄。」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創局以來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兒童提供24小時全面生活照顧及多元化服務,以協助其健康成長及培養良好品德,重建及連繫與家人關係,直至回家團聚或獨立生活。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母親背起孩子,所擔起的除了孩子重量,更有別人目光、家人想法、長輩意見、同儕壓力、自我質疑、對孩子期望,那重量有時令媽媽也忘記了自己。   特殊孩子媽媽情況更甚。   五歲的梓謙有自閉傾向,梓謙媽媽在照顧孩子時像變了另一個人。 「我會乜都鬧左先,好想佢快d跟上進度,好想佢快d肯聽從指令。」 怒氣背後,是壓力,是無助,是擔心。 「好想兒子由主流教育轉到特殊幼兒中心,呢個係對佢最好安排,長輩卻反對。喺公眾地方,因為兒子唔聽話,外人常時報以奇怪目光,最難聽係聽到人講『你個仔係咪傻架?』令我自信心好低落。」   自閉症孩子不善表達情感,因此社交能力亦較弱。在管教上,父母很想改善,卻有時適得其反,變成了壓力的源頭,關係的破口。   一年多前,梓謙開始在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受訓,梓謙媽媽亦在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下,了解如何管教特殊孩子。   中心強調建立孩子自信,鼓勵梓謙做小班長;治療師亦作出針對性介入,以梓謙喜歡的英文作切入點,開始訓練。起初梓謙在上堂時仍不時有打人的行為,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後,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亦大大改進。   至於梓謙媽媽,亦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掌握母子關係的真諦。   「我唔可以將別人標準掛喺自己兒子身上,以前嘅我,一心想兒子進步,卻無理會自己都應該要進步,過份要求孩子其實係無用嘅。社工同埋臨床心理學家令我了解到,我疏忽左自己做家長嘅應有態度。我好想多謝盧經理、社工馬姑娘、臨床心理學家吳生,喺我最困難嘅時候陪住我成長!」   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盧頴經理表示:「我好欣賞梓謙媽媽好努力去學習,亦都好重視同梓謙嘅關係。喺幫助特殊孩子嘅同時,我哋更加需要係陪伴家長去面對,因為一方面家長扮演好重要嘅角色,佢哋嘅積極參與、正面接納小朋友嘅態度,對改善孩子情況帶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家長往往係最受壓果個,我哋必須要有專業支援。」   表達能力、情緒控制的改善,令梓謙在最新一次評估只是輕度,更令梓謙媽媽感到欣慰是,他與兒子關係的改善,「兒子常時會走來叫我一齊玩車車,又要我抱抱。」當問到有什麼說話想跟梓謙說,媽媽深呼吸了一口氣,然後說:「梓謙多謝你陪住我,我哋一齊努力,你嘅出現,令我知道媽媽有好多野都要學習,多謝你俾機會我學習做一個好媽媽!」   世上最難擔任的崗位,就是父母,然而,卻只能邊做邊學,梓謙媽媽回顧自己與孩子的改變,很想勉勵同路人:「你開心,孩子就會開心架!所以,盡量自己開心一點,放鬆一點,孩子係會俾你嘅欣賞打動架!」   淚水養大孩兒,在此向每一位媽媽,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