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正向教育
什么是正向教育?
正向教育,即是目标在教育环境中培养个人的性格强项、抗逆力和幸福感,给予每一个人活得丰盛的机会(Seligman et al., 2009)。在学校推行正向教育,是将正向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有系统地运用在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单运用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而是落实在学校的学与教、教职员的身心健康及有关全校幸福感的相关政策上。吉郎语法学校(Geelong Grammer School)的应用理论框架借鉴赛里格曼教授(Dr. Martin Seligman)的正向心理学PERM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身心健康的主题,从而构成了框架中的六大正向主题:正向情绪、正面人际关系、正向意义、正向成功感、积极投入和身心健康(Hoare et al., 2017)。

图一. 吉郎语法学校的正向心理学模型
理论框架(见图一)的中心目标是每个个体都能拥有「丰盛的人生」(Flourish)。蓝色内圈中的「性格强项」(Character Strengths),是指每个人都有正面质素, 当我们将这些强项和美德充分发挥时,便能建立美好的人生。而蓝色外圈的「学习」(Learn)、「活出」(Live)、「教育」(Teach)和「渗透」(Embed)则是在推行各主题时的具体执行方法。本计划选取了正向成功感、性格强项、正向情绪、身心健康、正面人际关系和正向意义作为重点主题,当中团队决定以成长型思维教授正向成功感。

图二. 正向教育推行框架
在「学习」、「活出」、「教学」、「渗透」的推行框架下(见图二),正向教育在学校不同层面有系统地展开。每展开一个新的主题,团队的教育心理学家会为教师、非教学人员和家长举办培训,学习和熟悉每一个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后,团队鼓励接受培训后的成年人可以将讲座中的理论在生活中实践(将正向理论「活出」),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随后,正向团队会与学校教师进行课程会议,透过直接教授(例如:阅读绘本)和间接教授(例如:课堂常规、课室语言等)向学生传递正向教育的讯息。此外,教育心理学家亦会为计划参与学校提供谘询服务,协助他们优化现有课程和日常教学活动、修订与幸福感有关的学校政策,逐渐将正向教育「渗透」在学校的各个层面。
1. Seligman, M. E., Ernst, R. M., Gillham, J., Reivich, K., & Linkins, M. (2009).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 293-311.
2. Hoare, E., Bott, D., & Robinson, J. (2017). Learn it, Live it, Teach it, Embed it: Implementing a 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foster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hrough Posi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