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家长园地

我要捐款!

1

           

培养幼儿解难能力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学习解难技巧的关键时期,家长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幼儿的参考和学习对象。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开始遇上不同的问题,社交、学习、情绪处理等,都是一些幼儿需要学习解难的题目。相信不少家长在过程中也会处处碰钉,对幼儿的行为有很多的不解。

        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家长会发现幼儿往往不太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其实此时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家长可以故意和幼儿分享一些物品,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分享的意义。例如家长可以向幼儿说:「我们一起分享这个饼干,好吗?我希望和你一起吃美味的东西。」让幼儿亲身体验分享的乐趣,亦明白分享这个动作可以和语言链接,协助幼儿建立处理社交问题上的技巧。

另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幼儿与同龄人相处时较容易发生争吵。当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家长有时会急于去为幼儿据理争辩,又或是自己当刻已经气上心头。这样不但没有协助幼儿独立思考,更会成为错误的示范,让幼儿误以为用激烈的情绪表达就可以解决问题。在介入时,家长应该耐心聆听幼儿的描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用简单易明的方式教导幼儿如何解决冲突。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打人是不对的。下次可以去找老师帮助。」这样除了表示理解幼儿的心情,亦让幼儿日后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拥有足够的知识来应对,提升其解难技巧。

       除了在家中进行引导,家长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例如与幼儿参加小区活动、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或家庭聚会,都能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处境。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的解难技能就会发展得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一个安全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对提升幼儿解难技巧尤为重要。当幼儿在家中感受到「爱」和「安全感」,他们会更加自信和勇敢。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沟通、分享彼此的感受来促进这种安全感。例如,每天晚上睡前,家长可以和幼儿聊一聊今天发生的事情,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和鼓励,令幼儿知道自己碰上的难处并不复杂,亦有父母的支持,让日后他们在处理难题时能有勇气及愿意尝试。

          每个幼儿建立解难技巧的节奏不同,有些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发展节奏,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对于社交和与人相处的兴趣自然会增加,在往后的日子里亦更加容易处理不同的顺境逆境。


情绪管理,家长起带领

      近日,中小学生走上绝路的消息和新闻不断增加,这个严峻的情况引起了家长、校方和教育局的高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情绪状况成为了焦点,但有些家长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受到情绪困扰。父母们日以继夜地照顾子女,而孩子们既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赚钱,所以压力和焦虑应该只是父母的事情。然而,事实上父母的压力和情绪状态可能无意间影响到孩子们的情绪。

       幼儿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锐。在十周大时,幼儿就能对妈妈的表情、语调做出反应,包括快乐、悲伤和生气等。当父母情绪不稳定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情绪。因此,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如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呢?首先,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情绪管理之前,必须先辨识和接纳情绪。例如,当孩子们哭泣或发脾气时,家长不要立刻制止,而是先理解孩子们流泪的原因,不要硬把情绪压抑下去,因为这样对身心状态都是有害的。

       事实上,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要找到更适切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家长可以从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做起,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正面表达,向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与孩子一同经历一些事情时,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再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们感到愤怒或不开心时,家长可以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一起了解背后的原因,并以适当的方式释放情绪。

        此外,家长还可以教导孩子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喝水、通过活动释放压力等方法,让孩子们在情绪激动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平静自己,并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情绪管理的能力。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和引导孩子使用这些技巧,同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父母正面地表达和处理情绪能够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安全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备注:在此附上保良局幼儿园驻校社工服务于145周年特制的幼儿情绪发展阶段及建议

 


正向管教有办法

       常言道0-6岁为幼儿成长黄金期幼儿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感受世界,这时会有很多「撞板」的情况。当「撞板」的情况屡次出现,可能大家都讲过以下的说话:「教你又唔听!」、「点解讲极你都做唔到?」等说话。

 

       原来每次的责备及埋怨,除了令亲子关系更严峻,更影响幼儿长远发展。由蒙特娄大学及史丹福大学共同执行的研究指出,长期以严苛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会影响幼儿的大脑结构,使负责调节情绪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萎缩,令幼儿容易感到焦虑,从而影响学习发展。

       

      有见及此,我们鼓励家长装备正向管教思维「成长心态」。其实大脑像肌肉,愈锻练愈发达,有很多进步和成长的空间,后天努力能够改善能力和智慧。例如当孩子未能自行进食,若家长认为孩子「学极都唔识」,便会不想花费时间及心机协助孩子改善,这样孩子便学不会了。

BRAIN

 

      若家长相信孩子是有学习的能力,家长便会主动调节家居环境及管教技巧,给予孩子机会学习自行进食。美国精神科医师Daniel Siegel表示「每一个小孩犯错时,都是家长的管教机会」。信念决定取态,当家长明白「成长心态」的概念,便能在管教上更包容孩子的失败与错误。

 

       接下来,我们鼓励家长也一同学习欣赏和赞美孩子。孩子愈被肯定,他们便对自己更有信心。家长赞扬孩子是要注意i) 建基于事实;ii) 强调过程中的付出而不是天赋和能力

《孩子不同,需要不同》的作者Charles F Boyd曾提出三步曲的「描写式赞美」:(一)描写具体行为。例如:「我见到你每次玩完玩具后自行收拾」

(二)说出对方的感觉。例如:「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三)总结优点。例如:「欣赏你坚持每次收好玩具,有手尾。」

 

        总而言之,正面管教实为取态决定境界。只要家长愿意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机会及尝试修正,孩子便可以透过后天努力学习,锻练成长心态。过程中,家长可透过赞美及鼓励孩子,建立亲子正面关系,协助孩子肯定自我,建立安全感

讚美


规律生活与作息: 生活规条有妙法

对家长来说,自由自主似乎不是给幼儿的选择,因幼儿年纪小,往往不懂选择,於是许多时候家长肩负了教导及带领的角色,尤其学习方面,家长较常以主导的角色带领幼儿。然而,家长可曾想过由幼儿主导学习? 是否由幼儿主导就学得较少或不够全面?

试回想一下,让你最投入、最深刻的学习内容,是来自学校强制的课程,还是你主动报名的课程?当你对事情有兴趣,自然会主动去了解更多,从而学习到更多。自由自主学习,并不意味著完全没有约束或责任。 相反,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及支持,让幼儿知道自己有能力作出自己的选择。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

首先,建立良好沟通和互动:与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培养自主意识的基础。 家长可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及聊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透过开放式对话有助於孩子发展个人思维能力,理解不同的观点,并学会表达自己。

RELATIONSHIP

此外,日常生活家长可中让孩子做适当的选择,例如早午晚餐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乘搭什么交通工具、看什么书等,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决策能力以及提升自信心,同时亦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家长应鼓励幼儿学习新事物,尝试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让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活动,家长可以加以解释及形容让幼儿了解不同活动的内容与特色,让他们选择自己能投入的活动,培养兴趣。

透过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能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解难能力。在孩子面临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可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家长亦可以透过提问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亦让他们选择如何解决问题。

SOLVE

总括而言,自主学习能培养自主意识和能力。透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适当的选择、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习新事物和建立适当的责任感,家长可以为孩子们缔造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掌握学习方法,慢慢培养出自学的态度并持续地学会学习。

ENJOY         


规律生活与作息: 生活规条有妙法

家长不时分享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子女不愿进食、晚上不肯睡觉、早上不愿起床,总令家长非常苦恼。上述的情况,跟子女能否订立生活规条有关。现送上两个锦囊,与你分享建立孩子生活规条的方法。

 

family

 

对应招式

1.订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

与子女共同订立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清楚知道每天的行程和作息安排,有助促进子女跟从已协订的规则,并学习掌握和管理时间。家长更可以配备可爱易明的图卡,增强趣味性,并让孩子清晰理解每天流程内容。

 

2. 环境控制

适当时候减少电视、平板电脑、玩具等外界引诱,为孩子安排良好的学习及进食环境,有助孩子专注执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家长亦尽量以身作则,以「最佳榜样」姿态与孩子一同专心进食。此外,建议尽可能为子女设定固定的学习位置,保持有关位置整齐,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

 

       作为家长,要为子女建立良好生活规条定会经历无数拉扯、心理挣扎、尝试又放弃等阶段,最后送上两个小贴士,在疲惫时为你孩子打打气。

 

贴士1:适时奖赏

当子女行为有所进步、甚至达至目标,适时给予奖赏。如∶一张贴纸、一段独霸妈妈的游戏时间、一餐美味的饭后甜品等。此奖赏有助巩固良好行为,亦有助促进亲子关系。

 

贴士2:适当的后果

如果子女未能依随规条,家长先平静自己失望的情绪,与照顾者共识彼此的底线,以坚定的立场不退让,并给予适当的后果。如∶停止卡通片时间三天、暂停吃最爱的士多啤梨两天等。

紧记∶上述奖罚在所有照顾者上都需言行一致,多作鼓励与提醒才能达至效果。

 

 

亲子关系妙妙法

家长和孩子轮流绘画对方的肖像,增加亲密互动的时间。亲子互相花数分钟仔细凝视著清楚对方的五官,甚至触摸对方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等部位,然后绘画在纸上。家长毋须评论孩子创作的美丑和对错之分,而是专注在亲子的互动过程,享受艺术活动带来的亲密感和满足感。

 


                                亲子教养上上策 之 

                      孩子不守承诺的管教分享: 赖皮孩子有办法

家长们曾为孩子随口承诺某件事,但事后却耍赖的状况而苦恼吗?例如与孩子说好到公园玩一会就回家,但最后孩子却不愿离开而导致哭闹收场?又或是与孩子到玩具店,孩子却坚持要买玩具才离开而引起亲子冲突?这里将与大家分享一些预防孩子赖皮的应对方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family

对应招式

1.回应感受,清晰界限,具体指示           

如遇上孩子赖皮时,家长可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表达限制及给予指示。例如遇上孩子不愿离开公园,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好想玩,但系时间已经够啦,我地要走啦。」、「我见到你在公园玩得好开心,但天黑了,我们要回家吃晚餐。」家长亦可用亲子特别仪式或动作,确认承诺,如”high five”、拉手指尾、按”start”按钮等等。

 

2. 约法三章,及早预告

当电影看得精彩时被打断、还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很破坏心情的一件事,对於还在学习控制情绪与适应变化的孩子来说更为困难。家长可在孩子还未赖皮时,便已提前预告,让孩子及早有心理准备。例如家长可以在进入公园前提示孩子:「今日你可以系公园玩1小时,之后我地就要返屋企啦。」或「一阵如果计时器发出嘟嘟声,我地就要离开啦。」。

 

3. 具体指示

家长给予孩子指示时,需要仔细地告诉孩子他要做的是甚么。幼儿对模糊的指示并不能完全理解,故家长的指令可以用词简洁、具体和正面。例如家长可以把「清洁房间」变成「将玩具放回到玩具箱中」,家长亦可给予5-10秒时间让孩子消化指示。若然家长认为事情是孩子应该要做的事,则避免询问他「好唔好?」或「得唔得」等问题,避免尊重孩子反而给予他拒绝的理由。

 

给予具体指示时,家长可尝试下列步骤:

  1. 走近孩子,眼神接触、叫唤名字。
  2. 指示:我地要离开公园啦 (给予5-10秒,可给予两次指示)。
  3. 幼儿遵从指示,可即时给予赞赏,例如:「你能够做到立即离开公园,守诺言,做得好好呀!」幼儿不遵从指示,可给予后果,例如:「因为你不守诺言,今晚既亲子阅读/游戏时间就取消」(给予5-10秒让孩子理解)。

亲子关系妙妙法

家长平日可每天抽10-15分钟,与孩子玩一个游戏,建立优质的亲子时间。家长可以利用棉花球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互动游戏。例如家长可先让孩子睡在床上并闭上眼睛,并轻轻用棉花球在孩子身体部位点一下,然后让孩子开眼猜刚才哪个位置被点了(如孩子未懂得用言语表达,可让孩子以手指指出位置)。家长亦可与孩子轮流换转估及被估的角色。透过玩的过程中,家长可与孩子透过身体接触建立亲密感。


 亲子教养上上策 之  

孩子痴缠点算好  安抚智取不烦躁

都市人的生活份外劳碌。尤其当父母赶忙完成家务、工作或外出时,孩子的痴缠往往令家长感到不知所措,十分烦恼。送上五个对应招式,与你一同学习安抚孩子情绪,并充实孩子的时间表,令父母平和地处理工作或享受”ME TIME”。

family

对应招式

1.态度正向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总爱模仿父母的言行。保持心境平静,说话正面,孩子都会学到冷静表达。

例如: 外出时孩子一直打电话给你,忙到头发也乱了的你可以先深呼吸,温柔地说:「妈妈都好挂住你,我买埋雪糕就回来了!」

 

2. 反映感受        

孩子有情绪十常八九,可是,小朋友未必能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表达过度都不自知,家长可运用「魔法读心术」,协助子女表达∶例如:「我见到你 咀扁扁(表情/表现),好似有D 唔开心…(感受/情绪)」

 

3. 情绪同步           

孩子总想时刻与父母在一起,寻求与父母的连结。父母可运用言行,让孩子们感到被明白,此等「同哭同笑」的默契,能够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承托,亦能减低他们分离焦虑。

例如:「爸爸知道你 好想同我一齐返工(孩子不开心的原因),爸爸都挂住你,一放工会即刻返黎陪你!」

 

4. 表达限制            

让孩子明白当前的限制,有助孩子学习面对不如己意的事情。

例如:「街市太挤逼了,小朋友去会太危险,妈妈不能带你去!」

 

5. 充实余睱

外出前为子女安排具体有趣事,以分散子女的心思,减少痴缠。当子女致电表达思念时,运用上述三项安抚孩子的情绪,再以具体事情来转移他们的关注。回家切勿忘记欣赏子女能独自游乐,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例子:「你今朝做嘅手工好有创意呀!妈咪欣赏你可以自己玩!仲好用心完成!」

亲子关系妙妙法

玩手影游戏∶睡前腾出10分钟,将灯照在家长的手上投出大影,配以独白,与孩子一同享受个中乐趣。

 


               亲子教养上上策 之 健康饮食好习惯

不少家长都表示,每天总在餐桌上上演大战。用心准备丰富的餸菜,孩子碗中的食物却不动如山。家长失望气愤之余,亦担心孩子营养不够长不高。希望以下四式,能有助你们减却因喂食而来的烦忧 !

 

 

family

 

对应招式

1.订立进食时间           

与孩子订立目标的用膳时间,中途给予适当提示。例如先与他们尝试订下「30分钟内完成一餐」的合理规矩,然后在用膳余下的15分钟起以温和声音提醒孩子所余时间,有需要亦可以时钟沙漏、计时器等小工具作视觉提示。

 

2. 一致又坚定的立场        

子女用膳时神游太虚,家长必须有一致又坚定的立场应对。例如当孩子吵闹,希望边看电视边用膳,建议家长先共识一致的态度,持续地引导孩子遵从  合宜的用膳规则。「我们必需先用膳,完成后才可开启电视。如果不 赶快吃饭,看电视的时间则减少了。」 

 

3. 正面的鼓励及赞赏           

适时具体地赞赏孩子的好行为,有助正面化及维系,提升进食动机。当孩子开始尝试进食其抗拒的食物时,家长更可以小礼物如∶小贴纸、印仔作巩固。例如「爸爸欣赏你愿意尝试。」「妈妈看到你很专心进食,等我盖一个印仔记住你!」

 

4. 食物多变巧心思            

透过鲜色彩的食物与餸菜吸引孩子的眼球,提升孩子的进食的动机。家长亦可以在假日/ 节日/ 有空闲的时候,以食物砌出不同的图案或卡通与子女庆祝,为孩子带来惊喜,顺道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促进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妙妙法

与子女玩「煮饭仔」、邀请子女为你打只鸡蛋、洗洗米、量量面粉,增进亲子关系。


「优质」亲子时间

family为人父母都希望尽力给孩子最好的。

有研究指出「优质」的亲子时间会直接影响孩子情绪发展及精神健康。父母愈多情感关爱,孩子应对逆境的能力、自我价值和能力感、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亦相对性愈高。除此之外,「优质」亲子时间能够有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更能令管教时事半功倍。

 

孩子在学前阶段时常需要家长的关注,但是繁多的工作或家务令我们不能常常陪伴他们,应怎么办呢?

 

「优质」亲子时间三大要诀

第一∶时不时的短暂关注

纵使家长有无数的家务及工作,常分身不暇,但也需要时不时给小孩短暂的关注。例如,家长在客厅做简单家务时,请孩子family在旁边玩玩具,甚至一同参与家务。过程中,家长可以留意孩子在玩什么,回应和称赞他,如∶「我见到你很专心地玩,自己解决问题,欣赏你呀。」

 

第二∶体谅孩子的情感需要

当孩子主动找你时,代表孩子当刻需要被关注或有其他需要。此时家长尽量放下手上的东西,然后回应他。家长可以多以拥抱、拍膊头等身体接触去展现关心、以温柔的声线回答,如∶「妈妈喺到,有咩需要我帮手呀?」或表达愿意聆听的语句,例如∶「喔,真的吗?」、「你继续说……」、家长对孩子有适切回应,留意他们的情绪改变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能有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第三∶全情投入,找回童真

family家长不要介意跟孩子玩一些比较幼稚和重复的游戏,尽量把自己调至与小孩相同的水平,甚至多让孩子作主导。孩子都喜欢游戏,例如∶捉迷藏、寻宝游戏、搔痒游戏等,游戏时的身体接触和笑声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孩子会愿意向你走得更近、更亲密。

 

除了日常的相处,鼓励家长在放假时多带孩子户外活动,例如∶在游乐场玩球、到沙滩玩沙、在公园野餐,不需花费太多,却能够为彼此留下美好甜蜜的「优质」亲子回忆。

 

 

 


幼儿的成长与社交发展

幼儿社交发展里程碑主要涉及社交能力、情感表达、自制能力和沟通技巧。哈佛大学研究指出首五年的幼儿社交和情绪成长发展对其学校和生活的整体幸福感极之重要。 以下是二至六岁幼儿的成长和社交发展的变化。

 

二至三岁

这阶段的幼儿言语、大小肌肉、认知等各种能力都正在发展中,幼儿的社交行为较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主要都是由自身欲望所驱动的。例如,幼儿经常会为了玩具而争吵,认为玩具都是自己的,会倾向自己玩或需要与大人一起陪玩。

 

三至四岁

幼儿开始慢慢变得更独立,能以简单句子与人沟通、开始学习与别人分享、学习轮候和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在这阶段,幼儿亦开始自发地模仿别人或玩角色扮演游戏。

 

四岁至五岁

幼儿开始理解更多指令,懂得参与别人的活动,并能发出简单的指令。幼儿亦会懂得对别人表示关心。在这阶段,幼儿亦开始有更高创造力,能创作简单的游戏,例如:堆沙游戏;能玩竞争性的游戏,并分辨输赢,例如:红绿灯。

 

五至六岁

幼儿的自我认知日渐成熟,有较多的观察力,自我控制及独立处事的能力。他们会开始不自觉地跟朋友或其他成人比较,开始意识到不同性别的差异。同时,他们会倾向投放更多时间与朋友互动,懂得选择自己的朋友及玩伴,期望与其他幼儿建立友谊关系。在这阶段,幼儿能参与集体游戏,亦开始理解较复杂的游戏玩法。family

 

如何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

学前幼儿透过观察、模仿、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实践以学习社交技巧。

 

  • 提供机会、日常生活中实践

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练习的机会,例如:亲友家、游乐场、学校活动等,透过与不同的人玩耍,与幼儿一同练习,这样幼儿就能慢慢地累积不同的社交经验,把所学的技巧恰当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 给予适当的回应及奖励

当幼儿在与人社交时,能作出适当的互动,例如∶与人打招呼、轮流玩、守规则等,家长应给予即时的口头或以身体言语赞赏幼儿。当幼儿在与人相处时,出现不当的行为,家长应先冷静,鼓励合宜的行为和可示范合宜的互动做法,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效学习正确的社交行为。

 

幼儿的社交与情感发展会随著成长不断变化而变得复杂,但好消息是,家长在为幼儿建立正面的社交技能方面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家长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能表达情感,家长的接纳及回应,将对幼儿的社交发展将有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开启多感官探索,激发孩子潜能

多感官探索,即让孩子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刺激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想必各位家长并不陌生。

然而,家长能做什么来增加孩子多感官体验呢?现送上三个小锦囊,跟你分享如何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从而培养孩子的感官能力、提升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建立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 多样化的食物体验:

play食物乃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学习素材,家长可於日常三餐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过程,例如洗水果、搅拌食材等,使孩子把握机会触摸、闻和品尝食材,促进其触觉、嗅觉和味觉发展。同时,家长亦可鼓励孩子品尝不同的食物来体验不同的味道和质感,并描述品尝到的味道和口感,从而促进其语言和感官发展。

 

2. 多感官的艺术活动

play艺术活动,包括视觉艺术、音乐及舞蹈,也是很好的家庭活动。家长只需准备不同材料,如颜 料、粘土、纸张等,并与孩子享受自由触摸、涂抹或揉捏这些材料的时间,期间更可鼓励孩子观察颜色、形状或质地的变化,以刺激其视觉、触觉和创造力。若孩子较好动,家长亦可选择在家举行一场「音乐派对」,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与孩子一边聆听和感受不同的节奏、音调及音量,一边配合音乐自由舞动或做动作,以激发幼儿的听觉和运动感知。

 

 

 

3. 室外探索

play长不妨带子女到户外,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感官刺激。例如,散步时鼓励孩子观察不同的植物和昆虫的外观,聆听鸟鸣的变化,感受土壤的质地等;亦可到公园或海滩一起收集树叶、石头或贝壳,讨论它们的特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既可丰富其感官体验,也能吸引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关注。

 

 

以上的方式只是开启孩子多感官探索的媒介,与幼儿进行互动和对话才是培养其多感官探索能力的关键。因此,多花一点点时间与子女一起玩游戏、观察事物,并互相分享所观察和感受,提供正面的回馈和鼓励,才得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