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家長園地

我要捐款!

1

2025年10月

共創美好時光,提升親子幸福感

在育兒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常會面臨學習、行為和情緒上的矛盾。而矛盾多源於對期待的不一致及溝通不暢所引起的誤解。當家長冷靜下來後,通常希望透過日常生活改善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很多家長認為帶孩子去公園或遊樂場玩耍能改善親子關係,但有部分家長僅在一旁觀察孩子,卻未真正參與遊戲,這種情況稱為「假性陪伴」。

 

改善親子關係不僅限於帶孩子到公園或遊樂場,其實在家中也能有效提升親子間的幸福感。以下提供三個在家中建立溫馨親子時刻的方法:

 

  1. 固定家庭活動時間
    現代生活節奏快,家長和孩子都十分忙碌,常難以找到時間增進彼此感情。因此,建立一個固定的家庭活動時段,讓全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共同參與簡單的活動,成為良好的習慣和常規,尤為重要。活動可包括運動、看電影、桌遊等,透過多元活動讓孩子與家長表達觀點與感受,互相學習,共享歡樂時光。
  2. 合力整理家居
    在家庭中,每位成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不應承擔所有家務責任。孩子也應具有一定的責任感,讓他們參與日常家務,如清理房間、整理玩具、協助簡單烹飪等,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一份子,提升歸屬感及培養責任心。分配家務時,家長可與孩子商量合理分工,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意見被重視,促進互相理解與信任。完成家務後,一同欣賞成果並互相讚美,增強家庭凝聚力,提升成員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3. 共享餐食
    許多家庭將廚房視為孩子的禁區,家長多出於安全或衛生考量,不讓孩子參與烹飪。然而,過度保護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依賴,無形中造成親子間的隔閡。適度讓孩子參與家庭料理,有助促進親密感和增強家庭成員間的連結。在一起烹飪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能進行深入交流,共享經歷與感受,深化理解並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聯繫。這樣的互動促進合作精神,增進信任與支持,提升孩子自信,也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諧幸福。

 

改善親子關係不僅是透過娛樂活動,更在於真誠的陪伴與溝通。唯有透過深入互動,家長與孩子才能相互理解、消除隔閡,增強情感聯繫。真誠陪伴讓雙方在日常生活中分享感受、觀點與經歷,建立更深的信任與理解,親子關係方能真正改善與昇華。

 

2025年8月

家長的回應和管教心態有助培養幼兒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對於幼兒的學習、社交和心理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作為家長,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需要耐心,不但需要運用合適回應幼兒的方式,更重要是檢視和調整管教幼兒的心態,以接納和陪伴成長的態度與幼兒一同面對困難和挑戰。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個老師,幼兒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各種的知識,家長的回應方式會一步一步為幼兒建立自我形象及自信心。當家長用心教導幼兒,但幼兒仍然不懂或是犯錯的時候。此時此刻,家長難免感到氣餒、失望或生氣。然而,你會給予幼兒怎樣的回饋?你會立即幫幼兒處理妥協,還是會責罵幼兒呢?

 

 

父母的角色不但是撫養幼兒,更是幫助幼兒成長。若家長為幼兒處理所有事,這會剝削幼兒學習機會,令他們變得依賴,亦影響幼兒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相反,若家長過分嚴苛,要求幼兒做得更好,甚至時常責備幼兒,這會降低幼兒的自尊心和妨礙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信心。家長不同的行為和反應背後反映什麼情緒和需要,正是值得家長反思的一環。這或許反映着家長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擔心未有給予幼兒「最好」的照顧,因而隨時給予幼兒幫助;或是對幼兒有「較高」的期望,焦慮幼兒的成長和學習不及他人,故此會要求幼兒一直改善和進步,力求完美。

parents 1

parents

家長們宜多留意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在管教路上難免會感到生氣、擔心、不安,值得家長細味和覺察自己內心的需要,憤怒和擔心的背後,你所重視的是什麼? 我們需要安定內心的焦慮情緒,避免過分介入、控制或挑剔幼兒的行為。家長可以先平靜自己,保持寬容的心,站在幼兒身旁和微笑,觀察着幼兒的能力、行為及需要。當家長留意到幼兒需要鼓勵,和幼兒確實需要大人的幫助,家長可適時地介入,與幼兒一同面對挑戰,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幼兒對自身的觀感和看法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當家長觀察到幼兒做出良好行為時,請記得以說話和行動具體地告訴幼兒你看到這個良好行為。

「我看到你不需我的提點,自己記得收拾玩具,媽媽欣賞你。」

「我看到你很努力和用心地寫字。」

 

鼓勵幼兒的目的是讓幼兒不斷嘗試、練習,以提升其能力。家長可把專注力放在幼兒所付出的努力上,而非成敗得失,讓幼兒明白願意付出努力就能實現目標。家長要學習欣賞幼兒的進步,而非不停改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

所有人都需要被鼓勵和被肯定。鼓勵幼兒不但有助培養他們正面和積極的心態,更幫助幼兒內心建立正面的聲音,讓幼兒日後在面對不同生活上的挑戰時,也可不斷鼓勵自己。家長可以多肯定幼兒:「你正在不斷進步!」「我明白的確是有點困難,我們一起再嘗試!」家長以正面和溫暖的方式回應幼兒的行為,讓幼兒感到父母願意與他一同學習和成長,亦增加幼兒的信心去嘗試及面對困難,幫助幼兒成長和發揮潛能!

 

2025年6月

恩威並施的管教藝術:平衡愛與規範

在管教幼兒的過程中充滿不同的挑戰,「恩威並施」的管教方式意味在教養幼兒的時候需同時包含愛與規範,即給予溫暖的愛和設定明確的界限。這種管教方式講求在關愛和規範之間取得平衡,以建立正面的親子互動環境,同時亦能培養幼兒的自律。

 

恩:給予溫暖的關愛

「愛」是家長與幼兒之間的重要連結。透過溫暖的愛和關懷,可以讓幼兒建立對家長的信任和安全感,使他們知道在不同情況下都會有家人的支持。當中,家長與幼兒的情感連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家長的同理心聆聽、擁抱和牽手等身體語言,以及專注的親子陪伴時間,能讓幼兒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家長可以在親子互動中,嘗試多聆聽和理解幼兒的心聲,並給予他們認同和鼓勵。當幼兒表現出良好行為時,給予即時和具體的讚賞,以表達對他們努力的認同,有助他們建立自我價值和能力感。相反,當幼兒遇到挫折時,家長應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例如:「我理解你現在很失望」、「我知道你很生氣」等的表達,能讓幼兒感到被看見、被理解,並使他們知道爸媽願意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與他們一起面對困難。

 

威:界限與規範的執行

各個家長對幼兒都抱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設立規範的重要性在於價值觀的傳遞,如尊重、負責和安全意識,釐定明確和一致的家庭規範能讓幼兒清晰分辨是良好行為和不恰當行為。

 

家庭成員之間需要就規範和界限的設定進行溝通與協調,並在達成共識後堅定執行。即使在不同情況下,規範的核心亦應保持一致。當幼兒不遵守規則時,則會有合理後果的出現,本意不是為了懲罰幼兒,而是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因此不遵守規則的後果應是合理而且與行為相關的。例如,故意打翻牛奶的後果是需要協助清理;拖延完成功課的後果是隨之縮短玩樂時間。家長適時讓幼兒體驗(安全範圍內的)自然後果,相比外加的懲罰更為有效果。

 

執行規範時,家長應保持冷靜且堅定的態度。情緒化的責備不僅效果短暫,還會為幼兒樹立了負面榜樣。相反,平靜而堅定的態度傳遞了規範的嚴肅性,也為幼兒樹立情緒管理的榜樣。舉例而言,面對幼兒過了指定時間仍不願睡覺的情況,可以向幼兒表達:「我明白你想繼續玩,但現在是睡覺時間了,所以你需要上床睡覺」。這樣的表達方式除了能向幼兒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且能堅持已訂定的界限。

 

恩威平衡的藝術

每個幼兒都有獨特的個性和需求,根據幼兒的氣質、年齡和具體情境,因材施教地調整管教方式才找到最適合自己幼兒的恩威比例。例如,對於較為敏感、內向的幼兒,適合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勵;對於外向、固執的幼兒,適合給予更清晰的規範。

 

家長可按幼兒性格特質來預測可能引發問題的情境,以提早做好準備。例如,知道幼兒餓了會容易脾氣暴躁,家長可為幼兒帶備小食出門;知道幼兒容易感到疲憊,家長可提先規劃休息時間或縮短行程。

 

培養幼兒的內在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恩威平衡最終的目標,讓幼兒從外加的規範過渡到內在的價值觀,從家長監督過渡到自我監督。幼兒會透過觀察和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學習,家長樹立具責任感和自律的榜樣,除了能讓幼兒仿效理想行為,還有助他們傳承相關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亦可以向幼兒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讓幼兒積極的溝通和參與制定某些家庭規則,並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管教藝術讓我們在關愛中設立界限,在規範中給予支持,專注於幼兒的優點和努力,而不僅僅著重當中的錯誤。恩威並重的目標不在培養「完美乖巧」的幼兒,而是幫助他們成為情緒健康和具備自律能力的獨立個體。透過恩威平衡,讓我們建立一個更溫暖和堅固的成長環境予幼兒,創造更美好的親子時光。

 

2025年4月

培養幼兒品格由日常生活開始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其品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鼓勵和肯定,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品格。​

 

1. 以身作則: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

幼兒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們常常觀察及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良好品格,為幼兒樹立榜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遵守對幼兒的承諾,說到做到,讓幼兒明白誠信的重要性,這樣幼兒也會學習模仿,從而培養守信、誠實等的良好品格。​

 

2. 透過故事傳遞品格價值

故事分享是傳遞價值觀的有效方式之一。​透過生動的故事,幼兒能夠理解較複雜的品格概念,有利於幼兒學習及模仿應用在生活事件當中。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故事內容與誠實、勇氣、善良等主題相關,與幼兒一起閱讀,並在閱讀後與幼兒討論故事中的角色和其行為表現,從中了解及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及生活中相似的經驗,一起討論當中道理,有助加強他們對品格的理解。​

 

3. 透過遊戲培養品格

透過不同遊戲,在愉快的氛圍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及內化良好的品格。例如,家長可與幼兒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透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醫生、老師等,讓幼兒體驗不同角色的責任和價值觀,從中學習關懷、同理心和責任感等。家長也可與幼兒一起進行合作遊戲,例如拼圖或團隊運動等,讓幼兒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精神。

4. 以鼓勵和肯定方式建立良好品格

積極鼓勵和肯定能有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持續展現良好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多發掘幼兒的良好行為及背後的好品格,並透過說話及行動直接告訴幼兒,讓幼兒確切知道自身已擁有的特質及良好品格。例如,當家長觀察到幼兒主動幫助別人、投入參與活動、或完成家中小任務時,家長可以具體告訴幼兒:「看到你很友善,願意幫助別人」、「你表現十分認真投入,能堅持完成拼圖」、「你很有責任感,能做好自己的任務」等。

 

幼兒品格的培養是需要家長悉心引導,​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的鼓勵和肯定,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育幼兒的良好品格,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