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鬆鬆長知識
講座題目
「靜下來,深呼吸」親子情緒工作坊-之靜觀練習
目標
- 讓家長認識靜觀的意義及方法
- 透過呼吸練習,讓家長及幼兒在過程中放鬆心情及紓緩情緒
內容
- 靜觀可以很有趣!透過呼吸練習遊戲、靜觀進食體驗及製作「呼呼魔法水母」,讓家長及幼兒共同體驗靜觀的過程及放鬆心情。是次工作坊主要會體驗不同的呼吸練習遊戲,幫助家長及幼兒平靜身體,讓情緒可以慢慢過渡。
- 什麼是靜觀? 是留意自己的思想及察覺身體這一刻的感覺。
- 靜觀與管教的關係
1.不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及急於處理問題
2.透過靜下來的過程,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接納自己的狀態及理解孩子的行為
3.練習靜觀可以幫助孩子注意到自己的情緒,並轉向更中立的思維,例如吸氣和呼氣時呼吸的感覺。靜觀可以幫助孩子管理 情緒並應對挑戰、提升專注力和自我控制力。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六色積木親子遊戲工作坊-之「快、真、準」讚賞技巧
目標
- 家長能認識「快、真、準」讚賞技巧
- 家長及幼兒從遊戲中互相溝通,促進親子關係
內容
六色積木(Six Bricks) 由六塊不同顏色的Duplo積木組成,看似平平無奇,原來可以很好玩。透過「六色積木」親子遊戲工作坊,家長與幼兒一起玩六色積木遊戲,同時認識「快、真、準」讚賞技巧,提升親子溝通。
是次工作坊主要會介紹快、真、準」讚賞技巧,家長學習以說話讚賞孩子。當孩子獲得讚賞後,便會重覆良好行為。
「快、真、準」讚賞技巧
工作員透過簡報及影片向家長講解「快、真、準」讚賞技巧。
快:即時
把握時機,在小朋友做好行為即時讚賞他
真:真誠
表情和言行要一致,面帶微笑及用欣賞的眼神去讚賞小朋友
準:準確
清楚具體地描述小朋友做得好的地方
例子: 小芳,好乖(真誠)!你今日(即時)同小朋友分享玩具(準確) 。
「讚賞」對孩子的好處
- 提昇自尊感
- 增加良好行為
- 顯示准許
孩 子 多 關 注 及 讚 賞 , 會 寵 壞 子 女 嗎 ?
經 常 受 到 讚 賞 的 孩 子 被 讚 後..
- 可 建 立 信 心 去 探 索 學 習
- 自 我 被 肯 定 , 他 的 自 尊 感 會 較 強
- 也 會 較 為 自 信 及 獨 立
- 長 大 了 亦 較 容 易 去 欣 賞 別 人
<工作坊教材參考自HOPE-20 教兒樂- 建立良好行為:讚賞孩子>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故事爸媽」義工訓練之說故事技巧
目標
- 家長能夠認識選書及講述繪本的技巧
- 讓家長實踐所學技巧及提升家長對說故事的信心
內容
本園舉辦「故事爸媽」義工服務,邀請家長義工到校說故事,希望帶給幼兒喜悅及培養閱讀的樂趣。是次工作坊邀請安徒生會童話夢工場為家長舉辦「故事爸媽」說故事技巧講座,內容包括認識互動說故事技巧、繪本賞析及應用及如何選擇圖書,從而鼓勵家長透過繪本伴讀,提升親子關係。
說故事技巧
技巧1﹕事前準備
父母跟孩子說故事前,宜自行把故事閱讀幾遍,好讓自己了解故事的情節及人物特性,從而思考可以配合的動作、表情和語調。說故事前,宜選擇一個寧靜而舒適的環境,父母請根據孩子的個別情況和需要,安排一個合適和固定的故事時間,例如﹕讓孩子享受輕鬆愉快的故事時間後才進睡。固定時間有助父母和孩子把親子伴讀變成生活習慣。
技巧2﹕觀賞封面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觀賞故事書的封面,引起他們對故事的好奇和閱讀興趣。
技巧3﹕動作表情
父母跟孩子說故事時,宜避免採用平淡而乏味的語調和依書直說,這樣不但欠缺吸引力,也使孩子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反之,父母宜根據情節和人物的需要,配合適當的動作、表情和語調,使孩子全情投入。但要注意在同一故事中,避免強調太多不同情緒詞彙,令孩子感到困惑。父母可以強調一些基本的情緒或感受,例如﹕開心或不開心。
如何選擇圖書
家長可考慮選擇以下三種題材的圖書:
1)日常自理﹕
透過故事內容,能教導兒童掌握自理概念,例如﹕洗澡、睡覺、如廁等。
2)知識啟蒙﹕
兒童學習一些抽象概念,例如﹕上下、大小、長短,甚至顏色、形狀、數學概念等。這些圖書能集中引導兒童學習某種概念,增加兒童學習知識的動機。
3)思想品德教育﹕
兒童入學後與不同人接觸,品格亦開始發展。父母透過思想品德教育的圖書來教導兒童學會正面的品格。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靜下來,深呼吸」親子情緒工作坊 之
「情緒紅綠燈」原則
目標
- 認識「情緒紅綠燈」處理情緒的原則
- 幼兒從靜觀呼吸遊戲明白冷靜的方法
內容
「情緒紅綠燈」處理情緒的原則
工作員透過簡報及影片向家長講解「情緒紅綠燈」處理情緒的方法。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好心情」親子情緒工作坊 之 回應情緒技巧
目標
- 認識回應幼兒情緒的方法
- 製作冷靜魔法瓶,認識冷靜的方法
- 幼兒從遊戲中認識及表達四個情緒(開心、不開心、生氣及害怕)
內容
關於情緒管教的話題,家長可能有不少的疑問,例如:「男孩不應該哭?」、「我應該制止小孩的情緒嗎?」等。其實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宜及不合宜的表達方式。是次工作坊主要會介紹回應情緒技巧(ACT Model 的Acknowledge feeling),透過說出子女的感受或想法,孩子會感到被支持及接納,更願意以適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回應情緒技巧
家長可以積極傾聽孩子的話,先不判斷行為的對錯,讓孩子感受被傾聽和理解,幫助他們平靜下來。透過回應孩子當刻的感受或想法,能夠安撫孩子的心。以下是例子分享:
事件: 娜娜放學回家後氣沖沖進門,激動地對媽媽說:「媽媽,雯雯不想再跟我一起玩了,我討厭她!」
回應一 | 回應二 |
媽媽回應: 「唉,又怎麼了,這又不是第一次呢。」 | 媽媽回應: 「娜娜過來我這裏,你看起來很失落,你可以跟我說一下發生了什麼事?」 |
娜娜的感受: 從媽媽的回應,認為媽媽一點都不在乎她的感受,因此感到難過! | 娜娜的感受: 知道媽媽發現到自己感受失落,亦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因此覺得很安心。 |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愛之語桌遊」家長工作坊 之 身體接觸
目標
- 分享「五種愛的語言」溝通技巧,促進親子關係
- 介紹多種好玩的桌上遊戲,讓家長體驗桌遊樂趣
內容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 ,但不同的人會慣性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和接收愛的訊息就是「愛的語言」。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情感箱子,一個補給他情緒力量的地方,使他能安然渡過孩童與青少年時期的挑戰。成人把孩子的情緒箱子填滿無條件的愛,可為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如何運用愛的語言填滿孩子的「愛箱」吧!
愛的語言
美國婚姻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博士 (Dr. Gary Chapman) 對愛的表達提出了「五種語言」,包括:身體接觸、精心時間、肯定的語言、服務及禮物。
是次工作坊主要會介紹「身體接觸」。對很多孩子來説,「身體接觸」是最基本的愛的語言。當孩子一出生,我們的擁抱和撫摸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滿足。「身體接觸」意旨有意義的接觸,任何溫柔的觸摸(頭髮、頭部、背部、手臂、肩膀等)、擁抱、握著、親吻、擊掌、 騎馬戰等,皆能促進親密感。
抱抱的迷思:給孩子抱抱養成壞習慣嗎?
有人擔心每次寶寶哭就抱起來,會寵壞孩子,害他無法獨立,也擔心養成愛抱抱的壞習慣,其實抱抱根本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當寶寶哭鬧時,家長應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是需要安全感,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美國杜克醫學院曾經做過相關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擁抱時,孩子大腦會分泌一種「催產素」,孩子會感到被信任、被支持。經常被抱的孩子因此情緒較穩定,內心安全感也較高。抱抱是爸爸媽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指定動作,父母藉著抱抱表達愛意,安撫孩子。
講座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