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培養幼兒品格由日常生活開始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其品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鼓勵和肯定,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品格。

1. 以身作則: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
幼兒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們常常觀察及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良好品格,為幼兒樹立榜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遵守對幼兒的承諾,說到做到,讓幼兒明白誠信的重要性,這樣幼兒也會學習模仿,從而培養守信、誠實等的良好品格。
2. 透過故事傳遞品格價值
故事分享是傳遞價值觀的有效方式之一。透過生動的故事,幼兒能夠理解較複雜的品格概念,有利於幼兒學習及模仿應用在生活事件當中。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故事內容與誠實、勇氣、善良等主題相關,與幼兒一起閱讀,並在閱讀後與幼兒討論故事中的角色和其行為表現,從中了解及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及生活中相似的經驗,一起討論當中道理,有助加強他們對品格的理解。
3. 透過遊戲培養品格
透過不同遊戲,在愉快的氛圍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及內化良好的品格。例如,家長可與幼兒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透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醫生、老師等,讓幼兒體驗不同角色的責任和價值觀,從中學習關懷、同理心和責任感等。家長也可與幼兒一起進行合作遊戲,例如拼圖或團隊運動等,讓幼兒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精神。
4. 以鼓勵和肯定方式建立良好品格
積極鼓勵和肯定能有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持續展現良好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多發掘幼兒的良好行為及背後的好品格,並透過說話及行動直接告訴幼兒,讓幼兒確切知道自身已擁有的特質及良好品格。例如,當家長觀察到幼兒主動幫助別人、投入參與活動、或完成家中小任務時,家長可以具體告訴幼兒:「看到你很友善,願意幫助別人」、「你表現十分認真投入,能堅持完成拼圖」、「你很有責任感,能做好自己的任務」等。
幼兒品格的培養是需要家長悉心引導,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的鼓勵和肯定,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育幼兒的良好品格,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
培養幼兒解難能力
幼稚園階段是幼兒學習解難技巧的關鍵時期,家長在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幼兒的參考和學習對象。在這個年齡階段,幼兒開始遇上不同的問題,社交、學習、情緒處理等,都是一些幼兒需要學習解難的題目。相信不少家長在過程中也會處處碰釘,對幼兒的行為有很多的不解。

其中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家長會發現幼兒往往不太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其實此時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榜樣,家長可以故意和幼兒分享一些物品,並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分享的意義。例如家長可以向幼兒說:「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餅乾,好嗎?我希望和你一起吃美味的東西。」讓幼兒親身體驗分享的樂趣,亦明白分享這個動作可以和語言連結,協助幼兒建立處理社交問題上的技巧。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就是幼兒與同齡人相處時較容易發生爭吵。當幼兒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家長有時會急於去為幼兒據理爭辯,又或是自己當刻已經氣上心頭。這樣不但沒有協助幼兒獨立思考,更會成為錯誤的示範,讓幼兒誤以為用激烈的情緒表達就可以解決問題。在介入時,家長應該耐心聆聽幼兒的描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用簡單易明的方式教導幼兒如何解決衝突。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打人是不對的。下次可以去找老師幫助。」這樣除了表示理解幼兒的心情,亦讓幼兒日後在面對類似情境時能擁有足夠的知識來應對,提升其解難技巧。
除了在家中進行引導,家長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例如與幼兒參加社區活動、幼稚園的親子活動或家庭聚會,都能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不同的處境。這樣的機會越多,幼兒的解難技能就會發展得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一個安全和支持的家庭環境對提升幼兒解難技巧尤為重要。當幼兒在家中感受到「愛」和「安全感」,他們會更加自信和勇敢。家長可以通過與幼兒進行溝通、分享彼此的感受來促進這種安全感。例如,每天晚上睡前,家長可以和幼兒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情,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並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鼓勵,令幼兒知道自己碰上的難處並不複雜,亦有父母的支持,讓日後他們在處理難題時能有勇氣及願意嘗試。
每個幼兒建立解難技巧的節奏不同,有些幼兒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支持。家長應該保持耐心,尊重幼兒的個性和發展節奏,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們充分的愛和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對於社交和與人相處的興趣自然會增加,在往後的日子裏亦更加容易處理不同的順境逆境。
幼兒的成長與社交發展
幼兒社交發展里程碑主要涉及社交能力、情感表達、自制能力和溝通技巧。哈佛大學研究指出首五年的幼兒社交和情緒成長發展對其學校和生活的整體幸福感極之重要。 以下是二至六歲幼兒的成長和社交發展的變化。

二至三歲
- 這階段的幼兒言語、大小肌肉、認知等各種能力都正在發展中,幼兒的社交行為較以自我為中心,行為主要都是由自身慾望所驅動的。例如,幼兒經常會為了玩具而爭吵,認為玩具都是自己的,會傾向自己玩或需要與大人一起陪玩。
三至四歲
幼兒開始慢慢變得更獨立,能以簡單句子與人溝通、開始學習與別人分享、學習輪候和遵守簡單的遊戲規則。在這階段,幼兒亦開始自發地模仿別人或玩角色扮演遊戲。
四至五歲
幼兒開始理解更多指令,懂得參與别人的活動,並能發出簡單的指令。幼兒亦會懂得對别人表示關心。在這階段,幼兒亦開始有更高創造力,能創作簡單的遊戲,例如:堆沙遊戲﹔能玩競爭性的遊戲,並分辨輸赢,例如:紅綠燈。
五至六歲
幼兒的自我認知日漸成熟,有較多的觀察力,自我控制及獨立處事的能力。他們會開始不自覺地跟朋友或其他成人比較,開始意識到不同性別的差異。同時,他們會傾向投放更多時間與朋友互動,懂得選擇自己的朋友及玩伴,期望與其他幼兒建立友誼關係。在這階段,幼兒能參與集體遊戲,亦開始理解較複雜的遊戲玩法。
如何提升幼兒的社交能力?
學前幼兒透過觀察、模仿、遊戲和日常生活中實踐以學習社交技巧。
- 提供機會、日常生活中實踐
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兒童練習的機會,例如:親友家、遊樂場、學校活動等,透過與不同的人玩耍,與幼兒一同練習,這樣幼兒就能慢慢地累積不同的社交經驗,把所學的技巧恰當地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 給予適當的回應及獎勵
當幼兒在與人社交時,能作出適當的互動,例如︰與人打招呼、輪流玩、守規則等,家長應給予即時的口頭或以身體言語讚賞幼兒。當幼兒在與人相處時,出現不當的行為,家長應先冷靜,鼓勵合宜的行為和可示範合宜的互動做法,這樣才能讓幼兒有效學習正確的社交行為。
幼兒的社交與情感發展會隨著成長不斷變化而變得複雜,但好消息是,家長在為幼兒建立正面的社交技能方面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家長能為幼兒建立良好的環境讓幼兒能表達情感,家長的接納及回應,將對幼兒的社交發展將有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優質」親子時間
為人父母都希望盡力給孩子最好的。
有研究指出「優質」的親子時間會直接影響孩子情緒發展及精神健康。父母愈多情感關愛,孩子應對逆境的能力、自我價值和能力感、以及自我調節能力亦相對性愈高。除此之外,「優質」親子時間能夠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加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更能令管教時事半功倍。
孩子在學前階段時常需要家長的關注,但是繁多的工作或家務令我們不能常常陪伴他們,應怎麼辦呢?

「優質」親子時間三大要訣
第一式︰時不時的短暫關注
- 縱使家長有無數的家務及工作,常分身不暇,但也需要時不時給小孩短暫的關注。例如,家長在客廳做簡單家務時,請孩子在旁邊玩玩具,甚至一同參與家務。過程中,家長可以留意孩子在玩什麼,回應和稱讚他,如︰「我見到你很專心地玩,自己解決問題,欣賞你呀。」
第二式︰體諒孩子的情感需要
當孩子主動找你時,代表孩子當刻需要被關注或有其他需要。此時家長盡量放下手上的東西,然後回應他。家長可以多以擁抱、拍膊頭等身體接觸去展現關心、以溫柔的聲線回答,如︰「媽媽喺到,有咩需要我幫手呀?」或表達願意聆聽的語句,例如︰「喔,真的嗎?」、「你繼續說……」、家長對孩子有適切回應,留意他們的情緒改變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能有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第三式︰全情投入,找回童真
家長不要介意跟孩子玩一些比較幼稚和重複的遊戲,盡量把自己調至與小孩相同的水平,甚至多讓孩子作主導。孩子都喜歡遊戲,例如︰捉迷藏、尋寶遊戲、搔癢遊戲等,遊戲時的身體接觸和笑聲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孩子會願意向你走得更近、更親密。
除了日常的相處,鼓勵家長在放假時多帶孩子戶外活動,例如︰在遊樂場玩球、到沙灘玩沙、在公園野餐,不需花費太多,卻能夠為彼此留下美好甜蜜的「優質」親子回憶。
扭計瞓地無有怕,用心溝通唔洗靠嚇鬆
孩子每次外出都會鬧彆扭要買玩具?孩子大庭廣眾趴地哭鬧好難教?家長當然不會每每順應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孩子被拒絕時於大庭廣眾哭鬧不止,難免會令父母感到尷尬、不知如何是好。這裏向大家分享一個親子溝通黃金公式(解決情緒三部曲(ACT)),讓你輕鬆疏導孩子情緒。

對應招式: 一致管教減衝突
第一式︰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Acknowledge the feelings)
- 遇到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可以先了解及回應孩子當刻的情緒感受。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表示理解他們正感到傷心、失望和憤怒,孩子從而明白自己的情感是被理解接納的。這能夠幫助孩子覺察及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
- 例如:「我知道你好鍾意呢架玩具車,好想買返屋企……」
第二式︰表達限制(Communicate the limit)
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態不等於接受孩子的不適當行為。於孩子抒發情緒後,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為仍然是有限制的,應符合「三不」原則:不傷人、不傷己、不破壞。家長需要說明規則和限制,不是只說「唔畀」、「唔準」,而是要清晰指出你不接受的行為。
例如:「不過,你唔可以用趴地或大叫大喊嚟表達。」
第三式︰一致原則
一起訂立和執行管教孩子的基本守則,遇到特別情況或困難,再以家庭會議作檢討。例如︰小孩子的作息、父母與祖父母的分工、電腦限時使用、茶點的安排等。偶爾聰明的孩子會「恃寵生驕」,這時,各位成年人︰緊記你們是「同一陣線」,一同以一樣的守則及口徑回應。
第四式︰指導其他出路/方法 (Target acceptable alternatives)清晰表達限制過後,家長亦需指導孩子合宜的排解方式。家長可以先跟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法,學習如何正確宣洩情緒;如果孩子較難提出新方法,家長亦可給予孩子兩個選擇作替代。而當孩子願意配合時,家長可給予孩子具體讚賞以鼓勵孩子建立好行為。
例如:「你可以選擇繼續在這裏看玩具,又或者去公園玩一會兒。」
親子關係妙妙法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達致有效管教的第一步。家長不妨善用睡前15-30分鐘的時間,好好與孩子聊天傾談(Pillow Talks With Kids),培養親子間的親密感。一開始家長可以嘗試單向地讚美孩子,例如:「欣賞你今天主動收拾玩具」。到後來,家長亦可嘗試引導孩子雙向溝通,與孩子一同回顧當日的感受及想法。
兩代育兒與溝通 - 兩代夾攻好輕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然而在照顧及相處上,不時聽到父母這班「夾心階層」訴說與上一代磨擦,亦聽過家中的「長老」分享與子女在管教上話不投機的無奈。可幸的,是不論箇中的矛盾為何,這班「長老」與「夾心階層」都是愛鍚孩子的人,都是困境中的倚靠,亦是孩子遇到患難時的避風港。
送上四個小錦囊,跟你分享如何「兩代夾攻」,輕鬆地執行有效教養。

對應招式: 一致管教減衝突
第一式︰正面態度
- 尊重彼此的管教理念,因著彼此無私的支援,時刻抱有信任及感恩的心,為孩子造就最理想的承托環境。
第二式︰良好溝通
以坦誠的心溝通,易地而處地體諒對方,共識一個最好的教養手法。例如︰「媽,我們明白你很鍚仔仔,想他開心,我們的意思是,飯前吃太多零食,會影響他吃晚飯的胃口的!如果你想獎勵他,可以於下午3時前給他。」
第三式︰一致原則
一起訂立和執行管教孩子的基本守則,遇到特別情況或困難,再以家庭會議作檢討。例如︰小孩子的作息、父母與祖父母的分工、電腦限時使用、茶點的安排等。偶爾聰明的孩子會「恃寵生驕」,這時,各位成年人︰緊記你們是「同一陣線」,一同以一樣的守則及口徑回應。
第四式︰善用第三方資源
新手父母、新手祖父母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練成獨門教養秘方。不過,深信此等秘方之煉成定花了很大的磨合、溝通、努力、改善。如果在相處上、磨合上、溝通上遇有不能解開的結,不妨尋求外界資源。例如︰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幼兒照顧服務、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既能促進彼此關係,又能減輕照顧壓力。
親子關係妙妙法
建立一家親氣氛: 多與家中長幼一同拍攝大合照,並裝飾於家中。
規律生活與作息 - 生活規條有妙法
家長不時分享生活上的各種難題。子女不願進食、晚上不肯睡覺、早上不願起床,總令家長非常苦惱。上述的情況,跟子女能否訂立生活規條有關。現送上兩個錦囊,與你分享建立孩子生活規條的方法。

對應招式
第一式︰訂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
與子女共同訂立每天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清楚知道每天的行程和作息安排,有助促進子女跟從已協訂的規則,並學習掌握和管理時間。家長更可以配備可愛易明的圖卡,增強趣味性,並讓孩子清晰理解每天流程內容。
第二式︰環境控制
適當時候減少電視、平板電腦、玩具等外界引誘,為孩子安排良好的學習及進食環境,有助孩子專注執行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家長亦盡量以身作則,以「最佳樣」姿態與孩子一同專心進食。此外,建議盡可能為子女設定固定的學習位置,保持有關位置整齊,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的習慣。
作為家長,要為子女建立良好生活規條定會經歷無數拉扯、心理掙扎、嘗試又放棄等階段,最後送上兩個小貼士,在疲憊時為你孩子打打氣︰
貼士1:適時獎賞
當子女行為有所進步、甚至達至目標,適時給予獎賞。如︰一張貼紙、一段獨霸媽媽的遊戲時間、一餐美味的飯後甜品等。此獎賞有助鞏固良好行為,亦有助促進親子關係。
貼士2:適當的後果
如果子女未能依隨規條,家長先平靜自己失望的情緒,與照顧者共識彼此的底線,以堅定的立場不退讓,並給予適當的後果。如︰停止卡通片時間三天、暫停吃最愛的士多啤梨兩天等。
緊記︰上述獎罰在所有照顧者上都需言行一致,多作鼓勵與提醒才能達至果效。
親子關係妙妙法
家長和孩子輪流繪畫對方的肖像,增加親密互動的時間。親子互相花數分鐘仔細凝視著清楚對方的五官,甚至觸摸對方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等部位,然後繪畫在紙上。家長毋須評論孩子創作的美醜和對錯之分,而是專注在親子的互動過程,享受藝術活動帶來的親密感和滿足感。
孩子不守承諾的管教分享 - 賴皮孩子有辦法
家長們曾為孩子隨口承諾某件事,但事後卻耍賴的狀況而苦惱嗎?例如與孩子說好到公園玩一會就回家,但最後孩子卻不願離開而導致哭鬧收場?又或是與孩子到玩具店,孩子卻堅持要買玩具才離開而引起親子衝突?這裡將與大家分享一些預防孩子賴皮的應對方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衝突!

對應招式
第一式︰回應感受,清晰界限,具體指示
如遇上孩子賴皮時,家長可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表達限制及給予指示。例如遇上孩子不願離開公園,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好想玩,但係時間已經夠啦,我地要走啦。」、「我見到你在公園玩得好開心,但天黑了,我們要回家吃晚餐。」家長亦可用親子特別儀式或動作,確認承諾,如”high five”、拉手指尾、按”start”按鈕等等。
第二式︰約法三章,及早預告
當電影看得精彩時被打斷、還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是很破壞心情的一件事,對於還在學習控制情緒與適應變化的孩子來說更為困難。家長可在孩子還未賴皮時,便已提前預告,讓孩子及早有心理準備。例如家長可以在進入公園前提示孩子:「今日你可以係公園玩1小時,之後我地就要返屋企啦。」或「一陣如果計時器發出嘟嘟聲,我地就要離開啦。」。
第三式︰具體指示
家長給予孩子指示時,需要仔細地告訴孩子他要做的是甚麼。幼兒對模糊的指示並不能完全理解,故家長的指令可以用詞簡潔、具體和正面。例如家長可以把「清潔房間」變成「將玩具放回到玩具箱中」,家長亦可給予5-10秒時間讓孩子消化指示。若然家長認為事情是孩子應該要做的事,則避免詢問他「好唔好?」或「得唔得」等問題,避免尊重孩子反而給予他拒絕的理由。
給予具體指示時,家長可嘗試下列步驟:
- 走近孩子,眼神接觸、叫喚名字。
- 指示:我地要離開公園啦 (給予5-10秒,可給予兩次指示)。
- 幼兒遵從指示,可即時給予讚賞,例如:「你能夠做到立即離開公園,守諾言,做得好好呀!」幼兒不遵從指示,可給予後果,例如:「因為你不守諾言,今晚既親子閱讀/遊戲時間就取消」(給予5-10秒讓孩子理解)。
親子關係妙妙法
家長平日可每天抽10-15分鐘,與孩子玩一個遊戲,建立優質的親子時間。家長可以利用棉花球與孩子進行親密的互動遊戲。例如家長可先讓孩子睡在床上並閉上眼睛,並輕輕用棉花球在孩子身體部位點一下,然後讓孩子開眼猜剛才哪個位置被點了(如孩子未懂得用言語表達,可讓孩子以手指指出位置)。家長亦可與孩子輪流換轉估及被估的角色。透過玩的過程中,家長可與孩子透過身體接觸建立親密感。
依賴性強的孩子管教分享 -
孩子痴纏點算好安撫智取不煩躁
都市人的生活份外勞碌。尤其當父母趕忙完成家務、工作或外出時,孩子的痴纏往往令家長感到不知所措,十分煩惱。送上五個對應招式,與你一同學習安撫孩子情緒,並充實孩子的時間表,令父母平和地處理工作或享受”ME TIME”。

對應招式
第一式︰態度正向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總愛模仿父母的言行。保持心境平靜,說話正面,孩子都會學到冷靜表達。
例如: 外出時孩子一直打電話給你,忙到頭髮也亂了的你可以先深呼吸,溫柔地說:「媽媽都好掛住你,我買埋雪糕就回來了!」
第二式︰反映感受
孩子有情緒十常八九,可是,小朋友未必能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表達過度都不自知,家長可運用「魔法讀心術」,協助子女表達︰
例如:「我見到你 咀扁扁(表情/表現),好似有D 唔開心…(感受/情緒)」
第三式︰情緒同步
孩子總想時刻與父母在一起,尋求與父母的連結。父母可運用言行,讓孩子們感到被明白,此等「同哭同笑」的默契,能夠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承托,亦能減低他們分離焦慮。
例如:「爸爸知道你 好想同我一齊返工(孩子不開心的原因),爸爸都掛住你,一放工會即刻返黎陪你!」
第四式︰表達限制
讓孩子明白當前的限制,有助孩子學習面對不如己意的事情。
例如:「街市太擠逼了,小朋友去會太危險,媽媽不能帶你去!」
第五式︰充實餘睱
外出前為子女安排具體有趣事,以分散子女的心思,減少痴纏。當子女致電表達思念時,運用上述三項安撫孩子的情緒,再以具體事情來轉移他們的關注。回家切勿忘記欣賞子女能獨自遊樂,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例子:「你今朝做嘅手工好有創意呀!媽咪欣賞你可以自己玩!仲好用心完成!」
親子關係妙妙法
玩手影遊戲︰睡前騰出10分鐘,將燈照在家長的手上投出大影,配以獨白,與孩子一同享受箇中樂趣。
健康飲食好習慣
不少家長都表示,每天總在餐桌上上演大戰。用心準備豐富的餸菜,孩子碗中的食物卻不動如山。家長失望氣憤之餘,亦擔心孩子營養不夠長不高。希望以下四式,能有助你們減卻因餵食而來的煩憂!

對應招式
第一式︰訂立進食時間
與孩子訂立目標的用膳時間,中途給予適當提示。例如先與他們嘗試訂下「30分鐘內完成一餐」的合理規矩,然後在用膳餘下的15分鐘起以溫和聲音提醒孩子所餘時間,有需要亦可以時鐘/ 沙漏、計時器等小工具作視覺提示。
第二式︰一致又堅定的立場
子女用膳時神遊太虛, 家長必須有一致又堅定的立場應對。例如當孩子吵鬧,希望邊看電視邊用膳,建議家長先共識一致的態度,持續地引導孩子遵從合宜的用膳規則。識
「我們必需先用膳,完成後才可開啟電視。如果不趕快吃飯,看電視的時間則減少了。」
第三式︰正面的鼓勵及讚賞
適時具體地讚賞孩子的好行為,有助正面化及維繫,提升進食動機。當孩子開始嘗試進食其抗拒的食物時,家長更可以小禮物如︰小貼紙、印仔作鞏固。
例如:「爸爸欣賞你願意嘗試。」
「媽媽看到你很專心進食,等我蓋一個印仔記住你!」
第四式︰食物多變巧心思
透過鮮艷色彩的食物與餸菜吸引孩子的眼球,提升孩子的進食的動機。家長亦可以在假日/ 節日/ 有空閒的時候,以食物砌出不同的圖案或卡通與子女慶祝,為孩子帶來驚喜,順道強化孩子的好行為、促進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妙妙法
與子女玩「煮飯仔」、邀請子女為你打隻雞蛋、洗洗米、量量麵粉,增進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