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我要捐款!

國際博物館日2020特備網上專題展覽

「關愛無限︰保良局康復服務的源起」歷史照片展覽

 

 

前言 

「多元與共融」是國際博物館日2020的主題,亦與保良局康復服務的宗旨不謀而合。本著尊重及平等的信念,保良局自上世紀70年代起,已致力為弱勢人士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和訓練,助殘疾人士發揮所長,實現自我,以締造傷健同心、互相關愛的共融社會。

 

為響應「多元與共融」的主題,是次網上專題展覽特別聚焦康復服務,以70年至80年代的舊照片,與大眾追溯本局康復服務的歷史與源起,回顧當中的發展歷程與演變。

 

 


康復服務的源起︰弱能兒童組

「保良局」的「保良」二字,意指保赤安良;當中的「赤」就是赤子的意思,可見兒童自本局成立之初,一直是局務的重要一環。保良局的工作由照顧兒童開始,康復服務亦始於位於禮頓道西翼大廈的「弱能兒童組」。

 

本局收容弱智兒童的紀錄,最早可追溯至60年代;他們當時收容於家政室大樓,以便集中照顧。這些兒童雖未能與親人同住,但員工的無微不至,卻讓他們在這個第二個家,茁壯地成長。

 

培訓專才亦是康復服務重要的一環。1964年,本局加建工藝院三樓,把其中一間新建的教室撥出作培訓照顧弱智兒童專才的用途。教室於1965年建成,蒙教育司特種教育官魯珍儀女士主持開幕典禮。

 

 

 

1970年代的發展里程:葵盛兒童訓練中心

70年代,兒童康復服務需求日增,而當時提供服務的只有小欖醫院、松嶺村嚴重低能中心及忠實可愛之家。面對資源嚴重不足,政府於1977年5月決定興建多所住宿及日托中心,同年7月宣布由社會福利署贊助包括保良局在內的三間志願福利團體興建新中心,照顧智力不健全兒童。1977年的這些發展,是自1972年醫務衛生署開辦小欖醫院後,在康復服務上的一個重要進程。

                             

保良局是三間志願團體中最先響應新政策,興辦葵盛兒童訓練中心;中心於1978年1月開始啟用,以家庭式環境為6至16歲的弱智兒童提供住宿及訓練的服務。

 

 

 

 

特殊兒童教育:百周年學校

1977年,政府發表香港康復工作白皮書,提出16歲以下的智障兒童訓練由原本的社會福利署轉歸教育署管轄,本局的兒童康復服務亦相應移交教育事務部負責。同年,本局向教育司署申請開辦特殊學校,獲政府撥出當時九龍清水灣道彩雲邨新邨小學校舍低層作校舍,開辦費則由丁巳年董事會撥款。

 

1978年9月,本局首間,亦是香港第一間由教育局資助為中度弱智兒童而設之特殊學校—百周年學校落成啟用,為6-16歲兒童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

 

 

 

 

關愛無限

70年代後,本局的康復服務進入成長階段,服務單位陸續散佈於各區。

隨著社會轉變,本局康復服務範疇亦逐漸擴展,延伸至肢體傷殘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等;除原有的宿舍服務及日間訓練中心外,更提供職業康復、社區支援、就業援助、專職醫療、社會企業及學前服務,包括特殊幼兒中心及到校等的多元化服務。

 

時至今天,保良局已發展了超過40個不同的康復服務單位,但70年代的那個初心始終如一;抱著使弱能人士能與其他人一樣,發揮所長,實現自我的核心理念,承傳本局用心、用愛服務社群的優良傳統,繼續在香港締造多元與共融的社會。

 

  參觀其他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