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什麼是正向教育?

我要捐款!

什麼是正向教育?

 

正向教育,即是目標在教育環境中培養個人的性格強項、抗逆力和幸福感,給予每一個人活得豐盛的機會(Seligman et al., 2009)。在學校推行正向教育,是將正向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有系統地運用在學校的各個層面,不單運用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上,而是落實在學校的學與教、教職員的身心健康及有關全校幸福感的相關政策上。吉郎語法學校(Geelong Grammer School)的應用理論框架借鑒賽里格曼教授(Dr. Martin Seligman)的正向心理學PERMA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身心健康的主題,從而構成了框架中的六大正向主題:正向情緒、正面人際關係、正向意義、正向成功感、積極投入和身心健康(Hoare et al., 2017)。

 

 

d

圖一. 吉郎語法學校的正向心理學模型

 

 

 

 

理論框架(見圖一)的中心目標是每個個體都能擁有「豐盛的人生」(Flourish)。藍色內圈中的「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是指每個人都有正面質素, 當我們將這些強項和美德充分發揮時,便能建立美好的人生。而藍色外圈的「學習」(Learn)、「活出」(Live)、「教育」(Teach)和「滲透」(Embed)則是在推行各主題時的具體執行方法。本計劃選取了正向成功感、性格強項、正向情緒、身心健康、正面人際關係和正向意義作為重點主題,當中團隊決定以成長型思維教授正向成功感。

 

 

 

 

 

 

 

 

 

d

圖二. 正向教育推行框架 

 

 

 

 

在「學習」、「活出」、「教學」、「滲透」的推行框架下(見圖二),正向教育在學校不同層面有系統地展開。每展開一個新的主題,團隊的教育心理學家會為教師、非教學人員和家長舉辦培訓,學習和熟悉每一個主題中的重點內容。「學習」後,團隊鼓勵接受培訓後的成年人可以將講座中的理論在生活中實踐(將正向理論「活出」),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並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隨後,正向團隊會與學校教師進行課程會議,透過直接教授(例如:閱讀繪本)和間接教授(例如:課堂常規、課室語言等)向學生傳遞正向教育的訊息。此外,教育心理學家亦會為計劃參與學校提供諮詢服務,協助他們優化現有課程和日常教學活動、修訂與幸福感有關的學校政策,逐漸將正向教育「滲透」在學校的各個層面。

     

                                                              

 

 

1. Seligman, M. E., Ernst, R. M., Gillham, J., Reivich, K., & Linkins, M. (2009).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35(3), 293-311.

2. Hoare, E., Bott, D., & Robinson, J. (2017). Learn it, Live it, Teach it, Embed it: Implementing a 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foster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hrough Posi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