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家長園地

我要捐款!

1

家長的回應和管教心態有助培養幼兒自信心

123自信心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對於幼兒的學習、社交和心理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作為家長,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需要耐心,不但需要運用合適回應幼兒的方式,更重要是檢視和調整管教幼兒的心態,以接納和陪伴成長的態度與幼兒一同面對困難和挑戰。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個老師,幼兒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各種的知識,家長的回應方式會一步一步為幼兒建立自我形象及自信心。當家長用心教導幼兒,但幼兒仍然不懂或是犯錯的時候。此時此刻,家長難免感到氣餒、失望或生氣。然而,你會給予幼兒怎樣的回饋?你會立即幫幼兒處理妥協,還是會責罵幼兒呢?

 

父母的角色不但是撫養幼兒,更是幫助幼兒成長。若家長為幼兒處理所有事,這會剝削幼兒學習機會,令他們變得依賴,亦影響幼兒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相反,若家長過分嚴苛,要求幼兒做得更好,甚至時常責備幼兒,這會降低幼兒的自尊心和妨礙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信心。家長不同的行為和反應背後反映什麼情緒和需要,正是值得家長反思的一環。這或許反映着家長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擔心未有給予幼兒「最好」的照顧,因而隨時給予幼兒幫助;或是對幼兒有「較高」的期望,焦慮幼兒的成長和學習不及他人,故此會要求幼兒一直改善和進步,力求完美。

 

家長們宜多留意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在管教路上難免會感到生氣、擔心、不安,值得家長細味和覺察自己內心的需要,憤怒和擔心的背後,你所重視的是什麼? 我們需要安定內心的焦慮情緒,避免過分介入、控制或挑剔幼兒的行為。家長可以先平靜自己,保持寬容的心,站在幼兒身旁和微笑,觀察着幼兒的能力、行為及需要。當家長留意到幼兒需要鼓勵,和幼兒確實需要大人的幫助,家長可適時地介入,與幼兒一同面對挑戰,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幼兒對自身的觀感和看法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當家長觀察到幼兒做出良好行為時,請記得以說話和行動具體地告訴幼兒你看到這個良好行為。

「我看到你不需我的提點,自己記得收拾玩具,媽媽欣賞你。」

「我看到你很努力和用心地寫字。」

 

鼓勵幼兒的目的是讓幼兒不斷嘗試、練習,以提升其能力。家長可把專注力放在幼兒所付出的努力上,而非成敗得失,讓幼兒明白願意付出努力就能實現目標。家長要學習欣賞幼兒的進步,而非不停改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

 

所有人都需要被鼓勵和被肯定。鼓勵幼兒不但有助培養他們正面和積極的心態,更幫助幼兒內心建立正面的聲音,讓幼兒日後在面對不同生活上的挑戰時,也可不斷鼓勵自己。家長可以多肯定幼兒:「你正在不斷進步!」、「我明白的確是有點困難,我們一起再嘗試!」家長以正面和溫暖的方式回應幼兒的行為,讓幼兒感到父母願意與他一同學習和成長,亦增加幼兒的信心去嘗試及面對困難,幫助幼兒成長和發揮潛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恩威並施的管教藝術:平衡愛與規範

123在管教幼兒的過程中充滿不同的挑戰,「恩威並施」的管教方式意味在教養幼兒的時候需同時包含愛與規範,即給予溫暖的愛和設定明確的界限。這種管教方式講求在關愛和規範之間取得平衡,以建立正面的親子互動環境,同時亦能培養幼兒的自律。

 

恩:給予溫暖的關愛

「愛」是家長與幼兒之間的重要連結。透過溫暖的愛和關懷,可以讓幼兒建立對家長的信任和安全感,使他們知道在不同情況下都會有家人的支持。當中,家長與幼兒的情感連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家長的同理心聆聽、擁抱和牽手等身體語言,以及專注的親子陪伴時間,能讓幼兒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家長可以在親子互動中,嘗試多聆聽和理解幼兒的心聲,並給予他們認同和鼓勵。當幼兒表現出良好行為時,給予即時和具體的讚賞,以表達對他們努力的認同,有助他們建立自我價值和能力感。相反,當幼兒遇到挫折時,家長應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例如:「我理解你現在很失望」、「我知道你很生氣」等的表達,能讓幼兒感到被看見、被理解,並使他們知道爸媽願意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與他們一起面對困難。

 

威:界限與規範的執行

各個家長對幼兒都抱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設立規範的重要性在於價值觀的傳遞,如尊重、負責和安全意識,釐定明確和一致的家庭規範能讓幼兒清晰分辨是良好行為和不恰當行為。

 

家庭成員之間需要就規範和界限的設定進行溝通與協調,並在達成共識後堅定執行。即使在不同情況下,規範的核心亦應保持一致。當幼兒不遵守規則時,則會有合理後果的出現,本意不是為了懲罰幼兒,而是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因此不遵守規則的後果應是合理而且與行為相關的。例如,故意打翻牛奶的後果是需要協助清理;拖延完成功課的後果是隨之縮短玩樂時間。家長適時讓幼兒體驗(安全範圍內的)自然後果,相比外加的懲罰更為有效果。

 

執行規範時,家長應保持冷靜且堅定的態度。情緒化的責備不僅效果短暫,還會為幼兒樹立了負面榜樣。相反,平靜而堅定的態度傳遞了規範的嚴肅性,也為幼兒樹立情緒管理的榜樣。舉例而言,面對幼兒過了指定時間仍不願睡覺的情況,可以向幼兒表達:「我明白你想繼續玩,但現在是睡覺時間了,所以你需要上床睡覺」。這樣的表達方式除了能向幼兒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且能堅持已訂定的界限。

 

恩威平衡的藝術

每個幼兒都有獨特的個性和需求,根據幼兒的氣質、年齡和具體情境,因材施教地調整管教方式才找到最適合自己幼兒的恩威比例。例如,對於較為敏感、內向的幼兒,適合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勵;對於外向、固執的幼兒,適合給予更清晰的規範。

 

家長可按幼兒性格特質來預測可能引發問題的情境,以提早做好準備。例如,知道幼兒餓了會容易脾氣暴躁,家長可為幼兒帶備小食出門;知道幼兒容易感到疲憊,家長可提先規劃休息時間或縮短行程。

 

培養幼兒的內在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恩威平衡最終的目標,讓幼兒從外加的規範過渡到內在的價值觀,從家長監督過渡到自我監督。幼兒會透過觀察和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學習,家長樹立具責任感和自律的榜樣,除了能讓幼兒仿效理想行為,還有助他們傳承相關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亦可以向幼兒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讓幼兒積極的溝通和參與制定某些家庭規則,並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管教藝術讓我們在關愛中設立界限,在規範中給予支持,專注於幼兒的優點和努力,而不僅僅著重當中的錯誤。恩威並重的目標不在培養「完美乖巧」的幼兒,而是幫助他們成為情緒健康和具備自律能力的獨立個體。透過恩威平衡,讓我們建立一個更溫暖和堅固的成長環境予幼兒,創造更美好的親子時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養幼兒品格由日常生活開始》123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其品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鼓勵和肯定,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品格。

 

1. 以身作則: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

幼兒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們常常觀察及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良好品格,為幼兒樹立榜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遵守對幼兒的承諾,說到做到,讓幼兒明白誠信的重要性,這樣幼兒也會學習模仿,從而培養守信、誠實等的良好品格。

 

2. 透過故事傳遞品格價值

故事分享是傳遞價值觀的有效方式之一。透過生動的故事,幼兒能夠理解較複雜的品格概念,有利於幼兒學習及模仿應用在生活事件當中。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故事內容與誠實、勇氣、善良等主題相關,與幼兒一起閱讀,並在閱讀後與幼兒討論故事中的角色和其行為表現,從中了解及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及生活中相似的經驗,一起討論當中道理,有助加強他們對品格的理解。

 

3. 透過遊戲培養品格

透過不同遊戲,在愉快的氛圍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及內化良好的品格。例如,家長可與幼兒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透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醫生、老師等,讓幼兒體驗不同角色的責任和價值觀,從中學習關懷、同理心和責任感等。家長也可與幼兒一起進行合作遊戲,例如拼圖或團隊運動等,讓幼兒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精神。

 

4. 以鼓勵和肯定方式建立良好品格

積極鼓勵和肯定能有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持續展現良好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多發掘幼兒的良好行為及背後的好品格,並透過說話及行動直接告訴幼兒,讓幼兒確切知道自身已擁有的特質及良好品格。例如,當家長觀察到幼兒主動幫助別人、投入參與活動、或完成家中小任務時,家長可以具體告訴幼兒:「看到你很友善,願意幫助別人」、「你表現十分認真投入,能堅持完成拼圖」、「你很有責任感,能做好自己的任務」等。

 

幼兒品格的培養是需要家長悉心引導,透過以身作則、故事分享、遊戲學習,以及適時的鼓勵和肯定,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育幼兒的良好品格,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養幼兒解難能力》

ガッツポーズを取って喜ぶ家族のイラスト

幼稚園階段是幼兒學習解難技巧的關鍵時期,家長在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幼兒的參考和學習對象。在這個年齡階段,幼兒開始遇上不同的問題,社交、學習、情緒處理等,都是一些幼兒需要學習解難的題目。相信不少家長在過程中也會處處碰釘,對幼兒的行為有很多的不解。

 

其中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家長會發現幼兒往往不太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其實此時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榜樣,家長可以故意和幼兒分享一些物品,並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分享的意義。例如家長可以向幼兒說:「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餅乾,好嗎?我希望和你一起吃美味的東西。」讓幼兒親身體驗分享的樂趣,亦明白分享這個動作可以和語言連結,協助幼兒建立處理社交問題上的技巧。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就是幼兒與同齡人相處時較容易發生爭吵。當幼兒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家長有時會急於去為幼兒據理爭辯,又或是自己當刻已經氣上心頭。這樣不但沒有協助幼兒獨立思考,更會成為錯誤的示範,讓幼兒誤以為用激烈的情緒表達就可以解決問題。在介入時,家長應該耐心聆聽幼兒的描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用簡單易明的方式教導幼兒如何解決衝突。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打人是不對的。下次可以去找老師幫助。」這樣除了表示理解幼兒的心情,亦讓幼兒日後在面對類似情境時能擁有足夠的知識來應對,提升其解難技巧。

 

除了在家中進行引導,家長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例如與幼兒參加社區活動、幼稚園的親子活動或家庭聚會,都能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不同的處境。這樣的機會越多,幼兒的解難技能就會發展得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一個安全和支持的家庭環境對提升幼兒解難技巧尤為重要。當幼兒在家中感受到「愛」「安全感」,他們會更加自信和勇敢。家長可以通過與幼兒進行溝通、分享彼此的感受來促進這種安全感。例如,每天晚上睡前,家長可以和幼兒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情,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並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鼓勵,令幼兒知道自己碰上的難處並不複雜,亦有父母的支持,讓日後他們在處理難題時能有勇氣及願意嘗試。

 

每個幼兒建立解難技巧的節奏不同,有些幼兒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支持。家長應該保持耐心,尊重幼兒的個性和發展節奏,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們充分的愛和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對於社交和與人相處的興趣自然會增加,在往後的日子裏亦更加容易處理不同的順境逆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緒管理,家長起帶領》

泣いている女の子のイラスト | かわいいフリー素材集 いらすとや

近日,中小學生走上絕路的消息和新聞不斷增加,這個嚴峻的情況引起了家長、校方和教育局的高度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情緒狀況成為了焦點,但有些家長可能並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受到情緒困擾。父母們日以繼夜地照顧子女,而孩子們既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賺錢,所以壓力和焦慮應該只是父母的事情。然而,事實上父母的壓力和情緒狀態可能無意間影響到孩子們的情緒。

 

幼兒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銳。在十週大時,幼兒就能對媽媽的表情、語調做出反應,包括快樂、悲傷和生氣等。當父母情緒不穩定時,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情緒。因此,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如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呢?首先,讓孩子們了解和認識不同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在學習情緒管理之前,必須先辨識和接納情緒。例如,當孩子們哭泣或發脾氣時,家長不要立刻制止,而是先理解孩子們流淚的原因,不要硬把情緒壓抑下去,因為這樣對身心狀態都是有害的。

 

事實上,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是要找到更適切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家長可以從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始做起,讓自己的情緒得到正面表達,向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感受。當與孩子一同經歷一些事情時,家長可以先告訴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再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們感到憤怒或不開心時,家長可以先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孩子一起了解背後的原因,並以適當的方式釋放情緒。

 

此外,家長還可以教導孩子一些情緒調節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喝水、通過活動釋放壓力等方法,讓孩子們在情緒激動時找到適當的方式來平靜自己,並幫助他們逐漸掌握情緒管理的能力。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和引導孩子使用這些技巧,同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讚賞。

 

家長自身的情緒管理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幫助。父母正面地表達和處理情緒能夠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情緒調節能力和情緒安全感產生積極的影響。

 

備註:在此附上保良局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於145周年特製的《幼兒情緒發展階段及建議》

小錦囊:幼兒情緒發展階段及建議

每個孩子在情緒發展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進程,因此,父母/照顧者需要根據他們的個別需求和發展情況來進行調整和適應。時常與孩子溝通、給予支持和建立情感連結是幫助他們健康發展情緒的要素。

 

以下是針對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情緒發展和建議(Denham,1998; Thompson,1994,供家長或照顧者參考:

年齡

情緒發展

建議

2-3歲的幼兒

  • 幼兒透過表情及言語開始表達不同的情感。

  • 他們可能會表現出開心、傷心、憤怒、驚等的情感。

  • 幼兒開始學習尋求支持和安慰,並開始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
  • 幫助幼兒學習辨識和命名不同的情緒。
  • 以簡單的說話解釋情緒的原因和後果,幫助幼兒理解情緒與事件之間的關聯性。
  • 鼓勵幼兒以言語和遊戲方式表達情緒,並提供示範。
  • 提供安全且穩定的環境,以幫助幼兒學習自我安撫技巧,如擁抱、安慰物品等。

3-4歲的幼兒

  • 幼兒能辨別和指出不同的情感。

  • 他們開始發展情感語言和情感表達的認知能力。

  • 幼兒可能會對朋輩關係和社交互動中情感的部分表示關注。
  • 引導幼兒進一步辨識並區分不同的情緒,並鼓勵他們使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情感經驗。
  • 與幼兒討論情緒的複雜性,並幫助他們理解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 鼓勵幼兒使用語言和創造性的方式以表達他們的情緒,如繪畫、角色扮演等。
  • 教導幼兒使用適當的情緒調節策略,如深呼吸、冷靜下來、分散注意力等。

 

年齡

情緒發展

建議

4-5歲的幼兒

  • 幼兒開始能理解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感。

  • 他們開始發展情感調節的能力,學習適當地表達情感,並尋求解決衝突的方法。

  • 幼兒開始展示對他人情感的關注和同理心。
  • 幫助幼兒進一步加深對情緒的辨識和理解,包括對較複雜情緒的識別。
  • 引導幼兒思考和討論情緒的原因和後果,以及情緒在不同情境中的變化。
  • 鼓勵幼兒以語言和創造性方式表達情緒,並提供支持和正面回饋。
  • 教導幼兒使用多種情緒調節策略,如尋求支持、問題解決和自我反思。

5-6歲的幼兒

  • 幼兒在這個階段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表達情感。

  • 他們開始理解情感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及更有效地與他人合作和溝通。

  • 幼兒開始展現更多的情感自我調節能力,並能夠運用情感來解決問題。
  • 幫助幼兒進一步發展情緒辨識的能力,包括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和理解。
  • 鼓勵幼兒思考和討論情緒的複雜性,包括情緒的混合和變化。
  • 提供支持和鼓勵,讓幼兒以語言和創造性方式表達情緒,例如故事、遊戲等。
  • 教導幼兒更深層次的情緒調節技巧,如情緒自我調節、同理心等。

 

 

總結: 連結情感,連結生活

在情感上的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援,讓他們體會情緒沒有對錯之分,能被父母/照顧者接納和重視。每個人愈能接納自身的情緒,便愈能找到調節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