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 樂曲創作簡介

    本曲旋律為中國東北秧歌曲調,歌詞描寫農夫耕作的情景,讚揚農夫不怕辛勞,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農作物,使我們得到飽暖,從而讓幼兒知道農夫的重要並學會珍惜食物。同時,讓幼兒認識中國音樂中的秧歌。

    樂曲相關小知識

    農業為中國一個重要的產業,秧歌的起源據說是農夫在稻田插秧時即興創作而成。秧歌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是一種邊唱邊舞的藝術形式。它沒有特定的音調,沒有特定的曲式旋律,每首都各具特色。

  • 音樂活動例子

    教學物資

    豆袋、地墊、《秧歌調》音樂


    音樂遊戲—齊作小農夫

    1. 老師放置地墊在地上當農田,邀請幼兒一起當小農夫,一起播種/插秧。

    2. 老師介紹《秧歌調》的起源及歌詞意思。

    3. 老師派發豆袋給幼兒作「種子」,邀請幼兒聆聽《秧歌調》,音樂響起時,幼 兒可以在「農田」的四周行走,當音樂停下時,他們要作播種/插秧的動作,將 豆袋放於「田裏」。

    4. 老師和幼兒一起設計農夫播種、插秧、耕田、豐收等四種不同動作,再次播放《秧歌調》,帶領幼兒跟隨樂曲的四大句分別做出不同動作。

  • 樂曲賞析

    樂曲是一首民樂合奏,包括了吹管(笛子)、彈撥(琵琶、揚琴、柳琴、中阮)、拉弦(二胡)及敲擊樂(小鼓、搖鼓、碰鈴)四個聲部。樂曲速度是歡快的小快板,拍子為 2/4 拍。樂曲分為四大句,第十五至二十二小節為第一句;第二十三至三十小節為第二句;第三十一至三十八小節為第三句;第三十九至四十六小節為第四句。樂曲的第一至十四小節是前奏,第十五小節至四十六小節是樂曲 的主體、第四十七至五十一小節則是樂曲的結尾。前奏運用了呼應手法,以笛子及彈撥樂的對句組成。第三、四小節的旋律為第一、二小節的低八度,第七 、八小節為第五、六小節的低八度。樂曲的第一、三、五、七及四十七小節出現附點節奏 ,除前奏、結尾運用了附點及的八分音符,樂曲大部分節奏為四分及二分音符,旋律比較連貫,長音較多,營造溫暖的感覺。

    樂曲所用樂器

    笛子、二胡、琵琶、揚琴、柳琴、中阮、小鼓、搖鼓、碰鈴

Copyright ©2023 優質教育基金及保良局專業教育書院持有,所有內容不得作任何商業用途,若作教學之用,使用時請註明出處。